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个案例:1965年就从部队复员被分配到某单位工作的安先生,在1985年1月向单位提出了辞职申请,第二天单位就同意并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安先生虽然辞了职,但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档案在今后会涉及什么问题,所以就未及时将他的档案由原单位转出。2003年当安先生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时,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户口所在街道办事处均未找到自己的档案。因为没有档案,他无法办理各种保险也无法领取养老保险金。为此,安先生将原单位起诉到法院,称他辞职后因单位一直未转档案,  相似文献   

2.
198 8年 4月 8日 ,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的王学军突然跟自己的单位彻底“决裂”了。他不是第一个从“大锅饭”里跳出来下海经商的人 ,但他是北京市第一个从原单位走得不留“尾巴”的人———他将自己的档案从原单位取走 ,存放在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与原单位割断“脐带”的人事档案。要知道 ,当时下海经商之风乍起 ,在卟嗵卟嗵的下海声中 ,人们的身后仍拖着一条不松不紧的保险绳 ,叫“停薪留职”———就是工资我不拿了 ,相关的福利待遇也没份了 ,但人事关系还保留在原单位 ,编制还占着。万一哪天被海水呛着了 ,不想干或不能…  相似文献   

3.
蒋巍 《传媒》2001,(2):42-44
透过厚厚的眼镜,一头苍发的老人努力平抑着自己的激动,深深地望着我。我紧紧握住老人的大手,从他眼里看到了驰骋大半个世纪的雄风、睿智和逼人的锋芒,也看到了深深的关爱。十几年没来上海了,近20年没见到陈沂将军了,1999年深冬,终于有了机会到上海,这座号称“东方明珠”的大都市在  相似文献   

4.
黄萍荪在自己办的《越风》杂志第五期上(1935年11月16日)以“冬藏老人”之名发表《雪夜访鲁迅翁记》,后来被验证为“虚构之作”,黄萍荪自己也承认:“这篇文章有招徕读者之心。”他并没有到过鲁迅家里。近年已有曹震《鲁迅与黄萍荪》,倪墨炎《关于黄萍荪》,徐重庆《我所知道的黄萍荪》诸  相似文献   

5.
日前,市民张先生来到昌平区档案馆对工作人员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张先生1972年入伍,1979年3月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北郊农场畜牧分场一队工作,转业前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共党员。1998年该单位转制,近年来单位开展党组织活动也不通知他,更不用说缴纳党费,单位和本人多方查找就是找不到他的党组织关系,无法确认他的党员身份,这件事让张先生纠结了很久,已成为张先生的一块“心病”。于是,张先生抱着一线希望来到昌平区档案馆查询他的党组织关系材料,档案馆工作人员经过多方寻找,最终在北郊农场1980年档案中找到了张先生的党员花名册。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四川省档案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利用者——黄大爷,他是一名抗战老兵,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听他说话,看他走路,绝对想不到他已九十二岁高龄。他一走进利用大厅,感觉他整个人都是戴着光环走进来的。他胸前带着两枚军功章,身上穿着一件写有"抗战老兵"的防寒服,他面带笑容地说:"我是抗战老兵",那份自豪感溢于言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老人打算将战友年青时的照片作为礼物赠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遂宁市档案馆查阅室迎来一位行色匆匆的中年男子,名叫冉茂全,是一名律师。为了帮80高龄的婶婶李国秀找到能证明其在原遂宁向阳织布厂工作过30年的依据,他曾多次前往市纺织局、计经委、发改委等部门查阅相关资料,都没有收获。为了圆老人的工龄梦,冉律师想到了遂宁市档案馆,希望能从档案馆查找到一些线索。在了解到李国秀老人19岁至50岁这期间一直都在向阳织布厂工作的经  相似文献   

8.
《浙江档案》2003,(8):35-35
7月21日开始,到杭州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就要开始办理报到手续了。很多没有找到工作或是尚未打算找工作的同学,却是两手一拍,自己走了,也不管人事档案在哪里,更不会关心以后档案该怎么转。档案可有可无?“现在都是聘用制了,反正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少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问题并不是十分清楚。两年前毕业的小马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还不到一年,就萌生去意,打算“跳槽”。但他考虑到当初和单位签订了3年的工作合同,如果按正规手续办理辞职,拿回档案,就必须赔偿单位4000元违约金,最后他招呼也没跟原单位打就“跳”走了。他不无得意地认为:“如果我一…  相似文献   

9.
5月11日,一位自称是原万州区皮毛厂的职工,名叫颜朝满的年过80的老人,前来万州区档案馆查阅他1956-1962年在皮毛厂工作时的职工花名册,以证实他是皮毛厂的正式职工,可以请求政府解决生活费。我馆查找了该企业的档案,而该企业只存有1977年后的档案,没有颜朝满老人要找的资料,老人感到非常失望,我们就建议他再向旁人了解一些其它情况再来。过了两天,  相似文献   

10.
应修人(1900-1933),浙江慈溪人,原名应麟德,字修士.14岁时,应修人便到了上海福源钱庄做学徒,三年学徒期满,在钱庄做账房工作,这奠定了其以后谋生吃饭的职业技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19岁的应修人在上海福源钱庄工作,有着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和不错的收入.1920年下半年,他到中国棉业银行任出纳股主任.1920到1925年,他创作、发表、出版新作,创办和主编文艺刊物.192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很快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相似文献   

11.
孤独的强悍     
庞关 《北京档案》2005,(1):50-50
63岁的阚培桐先生已经过了"忙碌"的年龄,但退休以后他的时间表里仍然没有"闲暇"二字.从2002年起,老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与我们所从事的档案工作十分相似的活动上,翻查、复印、抄录、整理……所不同的是老人的工作量是自己制订的,活动经费是自己筹措的.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搜集到了1931至1945年间,200多位作曲家、近300位词作者在中华民族与日寇抗争的14年中创作的歌曲共3250首,这个数量比海峡两岸此前出版过的任何一部抗战歌曲集所选编的作品还多出三四倍.问及老人从事这项活动的诱因和动力,他说"牢记历史,才是最好的纪念.抗战歌曲本来就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而歌曲所承载的历史,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没齿难忘."  相似文献   

12.
"没有比在自己为之奋斗终身而取得的政权下坐牢更为痛苦的事情了。"布哈林的这句遗嘱,最能让涂胜华体会到父亲涂作潮、这位被称为"谍海神工"的原中共特科人员当时的心情见到记者,涂胜华远远地快步迎上来。60岁的他,头戴一顶绒线帽,穿一件肥厚的旧棉袄,看起来像刚刚做完一摊子活的人,热气腾腾。简单寒暄后,他驱车带我们去河北燕郊的西柳河屯村,参观他父亲涂作潮的史料陈列室。同行的两位老人,一位来自国防部外办,一位来自军控协会。  相似文献   

13.
在留下一大笔思想和文化遗产以后,巴金老人安详而坦然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他以自己的善良、正直和无畏,让我们听到了良心的呐喊,为我们树立了人格的丰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大师远行,风范长存.  相似文献   

14.
洗脚水里泡档案 1977年9月,梁晓声作为工农兵大学生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国家文化部报到,再由文化部安排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文化部内务管理工作百废待举,新制度没有建立,旧制度也没有完全恢复,档案管理多有粗疏之处.从文化部到北影厂二次分配时,竟然让他自己把自己的档案带着走.  相似文献   

15.
张建才,北京某大学2005级中文系应届毕业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然而,在他应聘北京一家企业时,主管招聘的工作人员只问了一句话“你有工作经验吗”,然后就把简历退给了他。记者在北京各大招聘会上了解到,200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依然寒流暗涌,应届毕业生不管毕业于哪个大学,只要没有工作经验,很多人都会得到像张建才这样的冷遇。不招应届毕业生,各方“苦水”多多企业:我们不招应届毕业生是有理由的。一篇题为《私营老总愤慨自述:我为何不招应届毕业生》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文章中的这位老总说:“我让一位刚到我单位的应届毕业生买复印纸,…  相似文献   

16.
《四川档案》2015,(3):33-33
5月7日,叙永县档案馆接待了一位名叫罗志明的利用者。他告诉档案馆工作人员,自己1955年5月出生,是泸州人,今年5月到退休年龄,1972年6月从泸州安置到叙永县原天堂公社当知青,1977年到原泸州蔬菜公司豆腐社工作,在办退休手续时才知道自己参保档案中缺少5年知青工龄的档案依据,在泸州市多方查找,也没查到。其间,曾有人建议他到叙永县档案馆试试。  相似文献   

17.
周舟是长春人,今年30岁.2005年从吉林省某重点大学毕业后,到北京一个医药杂志社上班,后来跳槽到一家医药公司打工.2009年考公务员时,需要提交档案副本,他这才想起来,自己的档案在哪里他都不知道.回学校问,对方说不知道.这下急坏了周舟,他开始疯狂寻找,两天后终于在长春市人才服务中心找到,但档案已经4年多没有补充过了,留下大片空白.无奈,周舟又拿着档案走遍学校、杂志社、医药公司,用了-个多月时间,多次往返北京、长春、农安之间,花费了5000多元钱才将档案补充完整.  相似文献   

18.
《兰台世界》2012,(28):43
银州区铜钟卫生院秦洪军来我馆查找1994年毕业生分配介绍信存根档案,原来单位主管人事工作的同志,在为其办理核定编制时发现他本人档案中没有毕业分配时介绍,无法按干部办理核编,如果查不到此介绍信,要改为工人籍,他从本单位、卫生局都没有查到,此项工作就要结束了,很着急,最后在原卫生局退休的老同志指点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编》2009,(5):14-14
在大同报社,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事新闻工作60年,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才华与精力都奉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他是大同报社默默奉献的老报人的杰出代表,这位老人就是今年已80高龄的原雁北日报社社长贾春太。2009年8月23日,在雁北宾馆,在温馨感人的氛围中,大同报社邀请多位老领导、老报人,畅叙发展历程,展望似锦前程。社党委决定,为弘扬光大老一代报人留下的精神财富,特设立大同报社春太新闻奖。  相似文献   

20.
吴平 《新闻界》2001,(4):55-55,54
荣获2000年度四川省广播电视节目电视社教类长片一等奖的纪录片《再当一回农民》创作历时近一年,真实地记录了一位老人用真情演绎的又一段人生经历。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思想感染力,本文拟就此片的创作进行简要的回顾和分析。选题:从党员电教节目到生活纪实。《再当一回农民》中的主人公叫何宗辉,退休前,他曾担任泸州市政协副主席,负责联系农业和农村工作。1997年从市政协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放弃了城里的优越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古蔺县庄园村。在那里,他把自己几十年抓农业工作积累的农业技术用在了自家田地里,搞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