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视史书叙事,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的优良传统。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中坚人物王鸣盛,在其史学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衡评历代史书的叙事得失,阐述了他对史书叙事感染力的思考,品评了史书文字的繁简和叙事内容的详略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史书叙事中的用例、明晰和醒目的问题。这些评论,既呈现出王鸣盛个人关于历史叙事的见解和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一次有意义的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赵翼的史书编纂思想非常丰富:他评价史书优劣,态度客观公允,并特别注意社会历史条件对史家作史的影响;他提倡直笔,慎重作史,主张在史书中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史书体例上,重视创新,反对泥古;在叙事方面,赞成简洁与爽劲,主张用“类叙法”和“带叙法”。  相似文献   

3.
合本子注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出现的一种佛经翻译及注释形式,魏晋南北朝及以后的史注家在传统史书自注的基础上吸收了佛经合本子注的长处,丰富了史书编纂的方法,使自注成为一种重要的史书注释形式,产生了以《洛阳伽蓝记》为代表的自注名作。  相似文献   

4.
王冠 《下一代》2013,(2):9-9
柔嫩的肩膀如此勇敢地肩起了民族大义,十五岁的年龄已有五十岁的成熟。1947年1月,寒风悲号。一枚革命的种子落地生根,其枝叶覆盖了广袤的三晋大地。十五岁青春太过短暂,她成为中国读不尽的一册史书。  相似文献   

5.
郑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涉猎诸多领域,《通志》是其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郑樵的学术思想。其中,《通志·总序》是一篇比较有名的学术思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通志》的"总序"着眼,可探讨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论其得失优劣,成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是"三千年未有的历史大变局"时代,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纪传体史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魏源对纪传体史书的改造、梁启超对纪传体史书的辩证认识和实践以及钱穆、柳诒徵对纪传体的守护与阐释,表明他们的创新和实践既来源于固有的史体形式,又跳出和高于固有的史体形式,客观上推动了纪传体史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87):25-26
中国史学有一个传统,就是一种惩劝功能,它肇始于孔子作《春秋》而形成的"春秋笔法",其后史家对其因循损益,逐渐内化为史家的一种责任,即作史必要"惩恶扬善"。到唐代,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把它提高升华,惩劝宗旨变成了史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对社会影响深远。中国史学的批评传统使作史者不断努力提高史籍的水准,这使得惩劝功能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8.
《史学与史学评论》是瞿林东教授的史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作者对当代史学的许多思考认识,以及在史学领域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提倡史学评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认真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展望未来史学前景等,都是作者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自觉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作者不断追求的自觉意识,促成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郭福生 《文教资料》2006,(9):144-146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史学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1978年以后在解放思想的指引下,黎澍等老一辈学者为中国史学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黎澍在这一时期最先清算封建残余的影响,他对如何理解历史的创造者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黎澍藉此发出了70年代史学界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0.
从现存诗文考察李白一生阅读史,可见其经历了从蜀中泛览百家奇书到出蜀后以史传为主体的阅读活动的转变。史传阅读对李白诗歌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咏史怀古之作叙述史传人物经历呈现出简要性与完整性的特点,常借助于典型事件及言行举止表现人物性情,多人合咏的诗篇则有史书类传的影子。而其交往酬赠诗则常以史传同姓人物比附其所交游的对象,在抒情言志诗中更喜以古人自比。史传思维的产生源于李白的复古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对促进中国传统史学现代化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史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逻辑理路,他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对历史、历史学、历史观以及史学与人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作出了精辟论述,强调要以"新"历史观指导史学研究,重视史学的理论基础,把"活历史"放入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以"民众"为基础建构"平民"的新历史,最终本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原创性贡献,确立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2.
《唐书志传》是采用"按鉴演义"的方式编撰的,但它并非简单抄缀补辑史籍而成,实际上融入了编写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依《资治通鉴纲目》编年,摘录原文,同时通过剪裁史料,重新组织故事情节,并对史籍语言作润色、修饰,增强艺术感染力;在《资治通鉴纲目》叙事基础上,铺陈敷演,生发想象。以《唐书志传》为代表的这类"按鉴演义"历史小说借鉴、吸收史籍艺术营养,推动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方志为“地方百科全书”,其史料价值具有内容丰富、可靠性强和补国史之缺,详国史之加略的特征,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社会史和自然科学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地方志的历史渊源、本身特点,论述了地方志在历史研究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作用和重大意义以及使用方志资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六朝时期,文学彻底自觉,而自觉的内涵,各家意见不一。能够真正体现文学自觉的就是"文体区分"和"文笔辨析",换言之,这两方面乃是六朝文学自觉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创作解构历史的客观真实话语,建构主观视角的历史话语的主要载体,是创作者将现时生活状态、价值观念、时代思潮等通过历史时空得以表达的一种叙事策略.新历史小说迥异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创作视角和创作基点,使自身呈现出不可辩驳的"当下"性品格.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论证策略是,通过对历史著述的话语分析,展示出它们的文本性、叙事性和修辞性,并由此将它们归结为一种文学制品或想象之物。针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给历史编纂带来的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们理应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还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但是,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岩镇志草》是清代徽州歙县岩镇儒士佘华瑞撰著的一部重要地方镇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清乾隆以前岩镇及其周边的人文历史和社会风貌。《岩镇志草》不仅是徽学研究的珍贵史料,也是开展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存史、资治、教化”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文献著作。  相似文献   

20.
春秋晚期大夫家史的兴起,是先秦史学发展和史著形成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以《左传》所记载的一些春秋人物传说为切入点,考察《左传》对家史的取材,可知既有直接取材也有间接取材.这不仅可以说明家史是先秦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还能提示我们先秦史著复杂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