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到毕业临近,总有不少学生情绪忧郁、顾虑重重。面对中考,再加上家庭、社会对升学考试的过分关注,本来心情就很复杂的毕业生更显得迷茫,许多学生在离开老师和母校时神情木然,分别场面冷冷清清。有些曾经挨过老师严厉批评、与老师有"过结"或与同学有过"恩怨"的学生,则怀恨在心,想乘机"发泄"一把,一时形成了离校前的"毕业乱象"。对此,学校和老师都感到十分痛心。倘若让毕业生就这样怅然地离开学校,对"过激行为"被动应付,就会给他们的青春年华留下灰色的记忆。为了给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抓住毕业前夕这一契机,我们特意组织了一次"让我们留下最后的精彩"主题班会。  相似文献   

2.
有一些学生,升学考试没考取,毕业(指初中或高中毕业)后走向社会,刚开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迷惑不解,无所适从,面对茫茫的人生之路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这时,他们想起了有文化、有知识、有头脑,原来关心过和教诲过自己的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指引和鼓励。然而当他们回校向老师请教时,看到的是一张冷漠的面孔,对他们不理不睬,不闻不问,使这些学生对自己敬重的老师突然感到陌生和遥远,不敢走近,惆怅而归。老师在发给学生毕业证的同时,无形之中发给了他们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师生关系“毕业证”。  有过上述遭遇的…  相似文献   

3.
在议论文作文训练中,常会有学生发出感叹:"老师,我不会写议论文!"难道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教过?在学生初学议论文的时候,老师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等文体知识做过多次的讲解和指导,为什么学生到写作时还是不会呢?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老师多讲一些方法、技巧,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就一定会运用.其实不然.了解一种文体的方法、技巧与恰当地运用一种文体根本就是两回事,即便学生尝试运用了老师传授的技巧、方法,在实践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2,(32):I0002-I0002
学魏书生的故事之六十二:学习是享受魏书生老师教的学生每天都写一篇日记,从进入中学开始,一直写到毕业。说是日记,其实许多是命题作文,题目由魏老师来出。刚入学没几天,学生问":老师,今天日记的题目是什么?"魏老师说:"写《谈学习是享受》吧!""学习那么苦,怎么能是享受?""每件事都是有一失必有一得,有一苦必有一甜。大家站在甜的一面想一想,保证有享受的感觉。"结果,这篇文章许多同学写得非常成功。过了些天,学生又问":今天日记的题目是什么?"魏老师说":《谈学习是享受》。"学生喊:"老师说错了,已经写过了!"  相似文献   

5.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最幸福的事是毕业之后,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记着老师的付出和教诲,在某个时刻特地回来看望老师.我也有过这样的幸福时刻,但同时我还有另一种幸福,那就是陪伴特殊学生成长的时刻.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教育改革专家魏书生老师曾以"学习是一种享受"为题进行过一组日记训练.第一天布置这个日记时学生一听就抱怨起来"苦不堪言,还享受什么呀"魏老师开导学生:"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你觉得它苦,它必然有甜,正因为你烦,所以你必然也会喜欢.  相似文献   

7.
我也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边是学生和家长的浓浓情意,一边是做教师的工作原则.两者该如何把握,真是一个微妙的问题.我认为这份礼物可以收下来.这位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在他毕业之际,朱老师可以送学生一份礼物,表达老师对他的祝愿与希望.这样就在人情与工作原则之间进行了很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正"好新闻!"一眼看到《新华每日电讯》上的《问计于民,江苏教育厅长"家访"》的标题,我就在心里叫了一声。"家访"这个词,引起我的许多回忆。我的父母终身从教,当年不时有对学生进行家访的情况。我当学生时,好多老师是父母的熟人,经常跟我父母讲我的事甚至告状,使我在学校和在家里得到的奖惩完全一致,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家访。可是到了我儿子求学时代,从上小学到今年研究生毕业,18年间却没有一位老师来我家作过一次家访。回想这18年中,我这个作家长的,也确实多次有过与老师坐下来谈谈儿子而不  相似文献   

9.
自跨出大学校门至今,已从事教育工作十七个年头.此间,我体味过甜、酸、苦、辣,更体验过老师和学生之间那种心与心的交融.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教学需要师生配合,需要学生参与.老师如果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就会有信心,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已的看法.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很容易融会贯通,教与学效果较好.我在教学中曾经遇见这样一件小事……  相似文献   

10.
新老师     
王风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7):61-61
年轻的新老师像学生的大哥哥大姐姐,毕业刚分来时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时间长了,学生也许觉得和新老师打交道会出现一些困惑.性格各异、管理方法不同的新老师会带来各种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原来也指导过、听过一位青年教师上"数的整除"复习课,其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与吴老师的这节课大同小异,但教学效果却有很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面对繁杂抽象的"纯数学"概念,学生无从下手;二是汇报时学生"建网"的切人点与教师预想的不同,教师不知如何调控.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中学里,不少老师谈及学生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和困惑:"好学生大多没良心,倒是从前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每次见面都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毕业后总能不时地来看望老师,  相似文献   

13.
<正>有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长期是依靠老师的提示、解说,只习惯"聆听"老师讲解数学.他们一旦离开了老师之后,遇到没讲过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体现具有素质和创新方面的问题时,能够真正"解读数学"的学生为数不多,以致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在平时复习当中,老师讲解了就懂、就会,一旦自己单独做题时,一做就出错的事情常常发生.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引领学生由"学解题"转变为  相似文献   

14.
一、作文批改的现状与误区1.对于老师来说,任课班级多,作文数量大,即使能抽出时间全批全改,有时候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作文发到学生手中,也很少有学生对老师下的批语认真思考,更别说找老师探讨了。有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入学是什么水平,毕业时还是什么水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写的  相似文献   

15.
笔者开设公开课,结果被学生的一个意外提问打乱了课堂节奏,影响了教学效果.课题是"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讲到1973年石油提价引发经济危机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过去讲过,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二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正>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质问者、一个意义生成者、一个能够与身边的人共同构建以及重构现实的个体,我们就会向学生传达这样的观念,即我们可以从多重视角来看待现实,现实的建构永远都不会完成,总是会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1]178一凯瑟琳老师:"你打算去哪里读法律?"学生琼:"我没想过,我打算毕业后结婚。""然后呢?""然后,我就成已婚的了。"……凯瑟琳老师:"但是你并没有认真考虑过。"《蒙娜丽莎的微笑》开始时,里面的人物让人看  相似文献   

17.
<正>在德国,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进行"过马路"的教育,临近毕业,还要强化训练,作为毕业的一项重要文明与礼仪素质。幼儿园阶段,老师会经常在教室或操场设置"斑马线"和"红绿灯",反复演练如何正确地"过马路",直至一个差错都没有,人人都会"过马路"。幼儿园毕业即将升入小学之际,学校会先在操场进行大规模演练,之后,再由  相似文献   

18.
汪振德 《教书育人》2005,(12):56-56
同行梁老师给我讲过一件事情:某日,应一位毕业学生盛情邀请赴宴。席间,谈起原来的老师,他对一位数学老师颇有微词。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老师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先这样要求学生:打开课本,先将课文快速读一遍.学生读课文不到两分钟,老师又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情景",然后要求学生:仔细看看这些情景,你曾经见过或是梦见过这些情景吗?于是学生的注意力又被吸引到多媒体上来,放下课本瞪了眼睛看"情景".情景就如"快镜头",不到两分钟就播放完了.老师一刻也不停歇,又在讲台上挂出了生字表,教学生认识生字.生字念了两遍,写了一遍,老师要求学生陕速默写一遍……整个教学过程"教学速度"特别快,学生们就像是被老师拽了脖子飞速前行的兔子,上气不接下气,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气喘吁吁"的.  相似文献   

20.
意外的收获     
那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开学没几天,坐在对面的王老师喜滋滋地说:"这个班有个学生,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的."原来,当别的同学还处在新学期的不安与躁动中时,有个叫王圆圆的已带领同学出好了第一期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并且还用十六开白纸手绘了一张版样.王老师举着这张版样不无得意地说:"我从来没遇到过这么有创意的学生,才二年级就这么有才气,真不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