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春短暂,艺术永恒"的创作理念几乎从一开始就深入白先勇意识,进而成为其艺术创作的表达主题之一。本文试图以青春与艺术这一组关键词为切入点,把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纳入到时间创伤里进行考察,通过对作者前后期小说创作主题意蕴的比较阅读,来探讨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中对青春焦虑与艺术救赎的探讨,进而关注作者由此传达出来的创作理念以及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2.
白先勇认为同性恋是人性的一部分,他所写的是同性恋的人,而不是同性恋,他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看待同性恋,作品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三对同性恋关系分析他们共同的特质:对生命有强烈的渴求与执着;爱情建立在怜悯的基础上;死亡情结。其次,根据《孽子》,从社会人生各方面渲染同性恋者的人生悲剧,写他们人性艰辛向善的斗争、人性的破坏与抚慰以及父子关系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最后肯定白先勇探索同性恋题材的价值:深入人的精神与灵魂探索人的生存状态,反映出人类普遍被压制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性恋题材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题材的作品中,白先勇认为同性恋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并呼吁社会给予理解和接纳,其作品表现出了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4.
从人性关注与理性拯救、流散人群的家国之殇、美少年原型与青春主题、人生和情爱、戏剧色彩与艺术手法等方面对白先勇经典作品展开分析,展示、解读其作品意蕴的多重媒介以及其作品丰富的研究可能,着重分析了其同性恋书写。通过探讨其人生历程和回族背景,分析其民族身份与作品基调和生命态度的相互影响,并对其时空感、悲悯情怀等独到的艺术特色进行思考。通过比照境外对白先勇作品的评价,突出其对抗文化偏见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白先勇作品中的乡愁不仅是一种故园之恋,更是一种"文化乡愁"。独特的生平经历与性格气质使文化成为白先勇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殷切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美学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借鉴使白先勇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厚重。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蜚声海内外的小说家,他的文章,语言精美,主题深刻,人物鲜活,技巧高超。白先勇以同性恋为主题创作了五部短篇小说,一部也是其写作生涯中唯一部长篇小说《孽子》。本文将对这部小说的4位"孽子"形象进行分析,并对其衍生出的父子关系结合作者经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毛泳洁 《文教资料》2012,(27):76-78
近十年来,大陆学界对白先勇的研究更加丰富与深入,以"人"为本的研究角度拓宽了研究视域,白先勇与地域文化(特别是上海文化)的关系、与其他作品的比较以及白先勇作品的改编研究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这中间也许透露出白先勇小说研究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白先勇的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一直贯穿他文学创作的始终,其中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白先勇的心血。试通过对白先勇部分同性恋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同性恋者和家庭、社会、他人以及他们自身之间的关系入手,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清代以来一些涉及、描写同性恋的小说文本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同性恋的部分成因。陈森《品花宝鉴》在客观上揭示出童年接受的女性化教育和单性环境对男性同性恋者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同性(男性)之间产生性吸引的可能性;现代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显示出社会制度、文化环境是女性走向同性恋道路的主要原因;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的描述带有女权主义意味,女性同性恋不仅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同性恋意识觉醒的产物;白先勇与王小波的相关小说则揭示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同性恋性取向形成的影响;铁凝的《玫瑰门》提及"特殊经历"这一同性恋成因。  相似文献   

10.
旅美女作家严歌苓善站在中西文化的双重立场上写作,其中代表作《白蛇》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作品采用了后现代的片段拼接的写作结构,以中国古代传说“白蛇传”为写作原型,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演绎了一个唯美的同性恋故事,从而完成了爱情对人性和美的拯救。由于文本的特殊性,以文本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也不在少数,但是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其特殊的结构以及神话演绎的文化内涵,反而忽略了其本身的主题意蕴。本文主要从故事背景,同性恋爱情模式以及对人性和美的救赎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孽子》是白先勇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展现了在莲花池边的男性同性恋王国中生活的一群被家庭放逐被社会抛弃的野性少年的心路历程;同时掀开他们狂放患纵的表象,露出的是一块块被侮辱被蹂躏的浓血进流的疮疤,反映了以父权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表达了对人性尊严的呼唤与探索。论文就试图从“灵与肉”“父与子”“情与孽”这三方面人手,浅析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灵与肉冲突、同性恋、性暴力以及精神救赎等主题,对被评论界所诟病的剧作家在舞台展示肉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13.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蜚声海内外的作家,他的文章,语言精美,主题深刻,具有悠远的境界和无穷的韵味,许多作品已成为华语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白先勇的小说,体现着他本人的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悲怆与怅惘中使人的灵魂震颤,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白先勇真正做到了用文字来表现人内心中无言的痛楚。  相似文献   

14.
《孽子》是白先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引发争议的一部作品。同性恋题材下书写的一群孽子们在背负"三座大山"——道德伦理、父权专制、赎罪精神的边缘境遇压迫下顽强的生存着,用每个人的追求与努力为自己的身份言说。  相似文献   

15.
华裔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国内学者对华裔美国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亚裔女性同性恋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和论述则更是凤毛麟角。文章拟对亚裔女作家崔洁芬(Kitty Tsui)的写作运用怪异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进行研究与分析。作为华裔女性和一位同性恋者,崔洁芬当属社会"非主流",饱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忽视,甚或蔑视和歧视。在其作品里,崔洁芬重点描述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异性恋霸权主导、同性恋憎恶和同性恋歧视的反抗,同时讴歌赞美同性恋者间爱情之美、之真、之纯。借助其作品,崔洁芬试图构建华裔美国女同性恋者在美国社会的独立主体地位和身份。  相似文献   

16.
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将昆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对昆曲这一舞台艺术兼文学经典的巧妙运用,使小说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使其表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内蕴。白先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学融合的典型,通过研究昆曲,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并由此看到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引起人们对日渐式微的昆曲艺术的关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学中“爱与死”主题的故事有几种不同类型,在《美狄亚》、《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中有全面而生动的表现形式,其形成有其西方个体本位文化、基督教的救赎意识、源于生命意识的社会孤独感等原因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永恒价值等。  相似文献   

18.
救赎是基督教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西方悲剧艺术乐于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当这个主题进入悲剧之后,它立刻被处于不同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人生经验的艺术家们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探索,从而形成了西方悲剧艺术中的救赎探索、救赎履践、无可救赎三大主题,并因此获得了与其信仰价值完全不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命运与责任"是石黑一雄文学创作的一贯主题,透过《别让我走》揭示的人体器官捐献者的命运与伦理困境,作品对克隆人"顺从"与"责任"的伦理意识书写,不免使我们联想到日本传统"效忠"文化,感受到作家对日本民族二战历史悲剧成因的无言悲悯与诘问。基于这样的认识,文章以文学伦理批评视角,透过小说特定伦理环境中克隆人的伦理选择能指,探赜形成克隆人伦理意识的文化渊源,索隐克隆人"责任"伦理表现与日本"效忠"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作家与作品的深层所指。  相似文献   

20.
《孽子》是白先勇迄今为止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历来的评论者都比较关注其敏感的同性恋题材和作品中那群青春鸟的行旅。但其实小说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理性反思。小说通过对《孽子》中不同类型,不同文化内涵的“父亲”形象的塑造及其命运的展示,表现了作家试图颠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重建现代人性伦常的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和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