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者化在鲁迅与库切小说中有着充分的表现。他者化行为的施动者均以相貌体征、生活习性、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判定他者之依据,均以心理、言语、行动作为将对方他者化之手段。在他者身份的流变形态上,鲁迅小说表现为传递,库切小说表现为逆转,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尽管鲁迅笔下的他者化体现的是对国民劣根性以及封建文化的批判,库切批判的矛头更侧重于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施行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帝国:且鲁迅悲愤、决绝,库切犹疑、伤感,但以对弱者的关怀和对非人道行为的否定为主要标志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是两位作家笔下的他者化表现共同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
奈保尔具有批判殖民主义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流露出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默认。在作品中表现为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因素与作者矛盾的后殖民意识。奈保尔以一名知识分子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塑造了他这个矛盾复合体。  相似文献   

3.
库切的小说《夏日》创造性地运用了多角度叙述的方法,形成了多重声音的交响。在多重声音中,女性由沉默的他者变为话语的主体,男性话语沦为陪衬,真相趋向多元化。更重要的是,故事的主角已故作家“库切”以及南非社会,在多重声音的辉映下得以立体呈现,并无绝对的价值判断,体现出库切一贯的关于自传写作的观点:自传也是一种故事叙述。  相似文献   

4.
章萱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57-59,74
康拉德对于殖民主义有着强烈的批判,但是生活在西方话语世界中他依旧无法摆脱西方思维和话语的影响。从后殖民主义的叙事视角、"东方学"的阅读者、后殖民主义思想的继续三方面来挖掘小说《黑暗的心》中的后殖民话语,发现小说体现了康拉德敏锐的反殖民主义视角,又无意识地流露出了强烈的后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流浪是后殖民语境中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库切是后殖民语境下一位重要的流浪作家,其流浪有自身的特点——殖民者的流浪。库切通过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与忧虑,对殖民话语的颠覆以及跨文化整合写作方式的尝试,展现了他对后殖民主义的揭示及批判,显示了他的流浪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6.
在后殖民主义文学的研究中,"属下"是颇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在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耻》中,曾经的白人统治者卢里和露西逐渐边缘化,沦为了属下。笔者试图从属下角度解读库切的《耻》,同时,剖析曾经的殖民者沦为属下的历史原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7.
郑新星 《铜仁学院学报》2012,14(2):42-45,13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J.M.库切不仅因其特殊的生活、文化背景,而且因其"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的小说作品和评论文集受到众多批评家的关注。他的第一部小说《幽暗之地》通过主人公将异己之他者非人化和以武器宣告文明,用战争带来和平的阴暗心理和野蛮行径,撕下了以宗教和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西方文明的虚伪面纱,揭露了所谓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慈善事业"的真实面目,反思并谴责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边界”一词在文学领域素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隐喻意味,尤其在凸显文本与读者的边界互换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经常涉及到此类问题,其作品的基调在于否定权威、消解绝对、容纳他者。库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慢人》把边界的后殖民主义隐喻理论运用于小说创作中,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跨越边界的过程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也是消解二元对立的过程,更是直面自身野蛮劣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边界"一词在文学领域素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隐喻意味,尤其在凸显文本与读者的边界互换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经常涉及到此类问题,其作品的基调在于否定权威、消解绝对、容纳他者.库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慢人>把边界的后殖民主义隐喻理论运用于小说创作中,从小说中可以看出, 跨越边界的过程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也是消解二元对立的过程,更是直面自身野蛮劣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库切小说的批判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鲁迅解剖的是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库切揭露的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南非的罪恶,但二者在本质上则是一致的。两位作家均暴露了文明的虚伪,展示了人性中的嗜血、奴性、瞒和骗,从而体现出作家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民族自省精神,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人类的大爱。  相似文献   

11.
《男孩》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的童年自传体小说.本文对《男孩》中的叙事给予修辞性解读,分析其中的人称语法、声音的多重性以及叙事距离在叙事进程中对于读者判断的影响.笔者认为,库切以第三人称他者面目取代经验自我,保持声音的多重,同时控制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目的是为了突显出文本的意义始终处于德里达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12.
《耻》是南非作家库切(J.M.Coetzee)的作品。作为南非著名作家,库切作品多次涉及复杂的种族、社会和个人伦理问题,深刻探讨了后殖民主义和种族关系等主题。他以其深刻洞察力和文学才华在国际文坛上活跃,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耻》这部作品使库切在1999年第二次获得布克奖,成为历史上首位两次获得该奖项的作家。故事的主人公卢里因个人放荡的行为导致了家庭伦理、性爱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错位。本文从分析“男性气质”的概念开始,结合南非社会变革的大环境,探讨这种层层伦理错位如何导致卢里失去了大学教授的职位,进而白人男性的种族优越感消失,造成社会阶层的下降,父亲角色认同失败,并最终导致其整体男性气质的缺失和悲剧色彩浓厚的个人命运。  相似文献   

13.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涉及海外殖民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能看到他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所进行的无情谴责,但是小说中流露出的殖民话语和殖民意识为殖民主义者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4.
陈凡 《现代语文》2007,(3):72-74
本文通过分析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代表作《耻》的叙事结构,揭示小说主人公卢里这一白人殖民者后裔在南非遭遇的种种冲突的本质是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的外在表现,进而得出这部小说是对殖民主义“篡越”行为的批判,对文明之间和平共处的信念。  相似文献   

15.
对种族问题的关注几乎贯穿了库切整个鼎盛创作时期,他用平实的笔调记录了从殖民霸权时代到后种族隔离时代种族之争的转变,记录了种族间个人身份重建的艰难性。通过对黑人与白人、他者与自我、文明与野蛮三组对立思维模式的颠覆着眼问题的根源,对引起种族问题的殖民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6.
库切在对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经典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的后现代改写小说《福》中,选取女性叙述视角,竭力为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寻找话语权力。研究发现,原本处于权力边缘的女性和黑人男性地位得到提升,白人男性权威受到质疑,库切通过作品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揭露了被殖民者的反抗与成长,并流露出去殖民化的写作主张。  相似文献   

17.
库切小说中对传统父亲形象进行了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化身的父亲形象沦为软弱无能与丑陋堕落的同义词。父亲形象在叙事策略上也沦为边缘角色甚至处于"无名"状态,这隐喻着殖民主义和白人权威的坍塌和社会伦理结构的重组。  相似文献   

18.
从诺贝尔文学奖近年来颁将显示,流亡与回乡题材正受到空前的关注。从2000年的高行健,2001年的奈保尔,2002年的凯尔泰斯到2003年的库切。他们的个体生命和文学生命无一不是在流亡中存活。高行健属于个人的流亡,奈保尔是殖民主义历史背景下被奴役者的流亡,凯尔泰斯是民族的流亡,库切则是殖民者的流亡。  相似文献   

19.
南非小说家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实际是生活造就了他。库切的回忆录《少年时代:来自外省生活的场景》记述了他的成长过程。他深切感受虐待渗透着整个南非社会。老师的体罚是非常有名的。库切的父亲和叔父经常回忆起过去的恐  相似文献   

20.
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库切的创作与他的身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耻》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地关注殖民者身份的问题,同时也书写了南非白人的尴尬境地。通过这部作品中两位主要人物身份的转变的分析,探讨了南非白人主体身份衰落的原因,以及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迷惘、困惑以及如何适应这种转变以求得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