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汉字是思想文化的化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字则鲜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审美取向。本文从“美”字字义考释,继而分析推究我国古代以“味”为“美”,以“肥硕、丰腴”为“美”,以“长寿”为“美”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
从一民俗个案看中国现代作家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乡土作家描写的"求雨"习俗具有多样化的审美功能。这一习俗客观上体现了乡土世界复杂的民间心理和文化观念,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期作家鲜明的题材与主题取向以及多样化的艺术技巧。正是由于对风俗画、风情画、风景画描写的重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不断走向成熟,民族化、现代化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从写花词看李清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钟爱花,喜欢把感情融注在花的世界里,以花为题、以花为景,展示女词人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彰显女性自我意识、淡雅高洁的人生品质、无奈难舍的政治理想.试从李清照写花词入手对词人一生的追求作了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社会中,身体消费已是一道无处不在的风景。身体消费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并对人的身体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在崇尚瘦身美的社会氛围下,女大学生的形体审美取向也出现了偏差[1]。从消费社会的身体审美、消费型偶像取代传统型偶像、消费社会中的个性崇拜及消费工具的导向性作用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身体消费对现代女大学生形体审美取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艺术作为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它的审美功能是以音乐的美作用于人身心乃至社会的审美效应,审美价值取向是审美教育中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审美实践还可以提高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的评价能力和鉴别能力,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向上提升和向外拓展。  相似文献   

6.
刘章的组诗《北山恋》是刘章诗歌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标示着作者诗歌独有的审美个性。他的诗迥别于现代诗的某些病态意识和奇特的表现手法。充满着和谐、清新与热爱乡土生活的真情。刘章诗歌的文化底蕴是古典的、浪漫的,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这表现为诗中对大自然迷恋的情结、温柔敦厚的气韵及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技巧。他诗歌的形式与其内容相濡相补,共同构成其诗歌特别是乡情诗的内蕴,构成主体的“内在图式”,承载着主体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建筑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建筑美属于建筑艺术美,但是它融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乃至社会美于一体,成为内涵丰富的旅游审美对象。中国古建筑种类繁多,其美有共同点,但又各具特点。最高层次、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是宫殿和寺庙,它们有三大审美特征,即:由台基、木头圆柱、开间、大梁、斗拱、屋顶、山墙、藻井、装饰构成的木结构审美特征;由点、线、面构成的群体布局审美特征;由布局思想、色彩运用、内外陈设、历史传说构成的文化内涵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婴宁>主人公性格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蕴含其间的作者蒲松龄的审美取向为自然、纯真、智慧的人性美,并从蒲松龄所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审美历史传承及社会理想和审美时尚等方面探析了作者审美取向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刘征新时期词创作始于1976年,而以1988、1989年之交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亮丽,后期沉郁;刘征词以“熔冶苏辛”为其审美取向,得苏之“清”而得辛之“壮”,故其审美品格为“清壮”;自苏辛入而由苏辛出,扬其长而避其短,故刘征词审美取向之心理机制不在复古,而在创新,不在膜拜,而在超越。  相似文献   

10.
文章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师生两方面,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方向,即注重审美取向,并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了文言文教学注重审美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借鉴禅宗二派的分法,将中国画史分为"南北宗"的理论创新,其主要贡献是中国画流派理论体系的构建,学术指向是古代山水画,对明、清两代的中国画发展影响甚大。那么既然有"南北宗"的山水画,就必然有"南北宗"的人物画,本命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南宗人物画以写意为创作形式,因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目前研究南、北宗山水画的人很多,而研究南、北宗人物画和花鸟画者"鲜有闻"。所以梳理南宗人物画发展脉络,解读南宗人物画风格流变和审美取向,具有填补南宗人物画研究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对安徽三大地域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关系的处理上,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互之间的融合问题,客观上呈现出一种各自独立发展的格局,隐含着某种对立和对抗趋向,使得各自的地域文化优势互相消减,优势变成劣势,积极因素变成消极因素,对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科学处理好三大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之凝心聚力,为实现安徽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徽州水口,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徽州人的保护神和心灵家园。从实用层面上来看,具有定界、防卫、交通导向、休息聚会场所等功能;从美学意义上来看,既有儒家的"比德"思想,又有道家的"师法自然"观念,还有现代意义上的"诗意地栖居"理想;此外,还有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徽州古建筑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阐明其结构破坏的特点,分析比较不同古建筑木结构加固修复方法的优缺点,为徽州古建筑木结构不同破坏类型提供适合的加固修复方法提供参考。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改进完善的加固修复方法会在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儒家“立于礼,成于乐,”道家“大美无言”都十分注重精神在艺术形式中的超越。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重感情性的审美观点,在中国艺术长期发展中得以强化,所以中国古典艺术追寻“神”“趣”的表叙,正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生命力的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地理环境概念。徽州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徽州武艺具有了乡土特色和海纳百川的性格;人文地理环境使得徽州习武之风得以延续,促成了徽州武文化的繁荣。并通过对以武彰显的徽州本土神的尊崇,在强化宗族血缘关系的同时,加强了地缘的联系,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按照造物古歌、风俗古歌和爱情叙事古歌三个类别来探索布依族古歌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入挖掘和研究布依族古歌审美文化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等美学意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众审美文化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建设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最广泛的平民性和大众参与性消除了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意识形态模式,凸显了感性特征,在游戏的快乐和消遣中使生活日益审美化。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最主要的在于过度追求感性快乐与享乐主义,淡化和丢失了理性,造成价值观念的误导,当前大学美育的新课题应是加强感性教育,培养提高青年学生高尚的趣味格调。  相似文献   

19.
韩愈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打着复古的旗号来变革古文,提出了一套适合当时时代要求的古文创作理论。这套古文创作理论不仅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自先秦以来所形成的特定的美学背景感召的结果。文章将分别论述韩愈古文理论生存的美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美育,充分利用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育因素,引导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