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两剧都以"复仇"展开剧情。由于国仇家恨紧密相连,剧中人物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凭借个人复仇方式完成社会性复仇,用个人复仇的正义之举反抗社会中的非正义。但《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两剧的"复仇"中又暗含了不同的含义,本文即就《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剧同中有异的复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虽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之中,但在"复仇"这一基点上仍具有可比性。二剧对复仇母题处理上的差异:就思想主题而言,《赵氏孤儿》是对社会、伦理的批判,《哈姆雷特》是对文化、人性的批判;就戏剧形态而言,《赵氏孤儿》以"故事"为中心,《哈姆雷特》以"性格"为中心;就人性刻画而言,《赵氏孤儿》是鲜明的个性与单纯的人性的统一,《哈姆雷特》是性格的复杂性与蕴涵的多义性的统一;就对传统文化、现实秩序的价值取向而言,《赵氏孤儿》是持认同和实用的态度,《哈姆雷特》是以否定和颠覆为旨归。  相似文献   

3.
周昂 《学语文》2012,(3):13-14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复仇主题的戏剧作品主要有《窦娥冤》、《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教材编选来看,西方复仇文学篇目多于中国,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复仇主题文学较少,学生较为熟悉的这一主题的作品还包括《史记》中赵氏托孤,《燕丹子》中太子丹不报仇“无面目以天下”,《水浒传》中鲁提辖为金家父女报仇、《西游记》中的江流儿,卧薪尝胆、精卫填海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侠士复仇的故事等。其中有一些被创作成了戏剧作品.如元代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冲突型"悲剧的代表,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具有与古希腊悲剧相同的特征,即在两种力量的冲突中显现人物的高贵品质,给观众以道德方面的感染与净化。但"赵氏孤儿"故事中的两种冲突力量在《史记》中就明确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赵氏孤儿》杂剧中这种区分更演化为一种忠臣与奸臣的对立冲突。这样的冲突结构带给观众的悲剧体验,除了对正面人物崇高品质的崇敬,更多的是对罪大恶极的反面人物的仇恨,而且"仇恨"往往压倒"崇敬",因此中国此类悲剧必导向复仇结局。  相似文献   

5.
2011年,著名元杂剧《赵氏孤儿》被陈凯歌拍成电影。电影版《赵氏孤儿》虽由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但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程婴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复仇之后的情感基调不同和凸显的美学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6.
从《左传》、《史记》开始,至元杂剧、明传奇、各地方剧种、当代戏剧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被当作经典题材而改编。由于时代和作者的不同,"赵氏孤儿"故事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为对象,考察"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氏孤儿》是中国第一部传到海外并被改编登上国际舞台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赵氏孤儿》在母题深化、传播方式、主旨意蕴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使之被"经典化"。新时期以来,《赵氏孤儿》故事被不断搬演和改编,受媒介技术、大众消费文化及创作主体诉求的影响走向蔚为大观的"视觉叙事",并在建构、解构和重构的经典再生产过程中呈现出"重塑经典""淡化经典"和"颠覆经典"的审美转型,昭示了经典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同为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可两部戏剧中复仇直接执行者的身份却相差悬殊,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传统"家"制度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元代戏曲《窦娥冤》与《赵氏孤儿》皆为世上一流悲剧作品。它们又异同分明:都有恶人交构其间,都表现了主人翁之意志,都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特色。但两者取材渠道不同,主人公复仇的方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日复仇主题的经典剧目,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在复仇动机、复仇意志以及复仇结局方面都表现出类同点。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复仇文化的共性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同为中日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可两部戏剧中复仇执行者的动机却相差悬殊。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这个充满强烈复仇思想的历史剧,围绕着存赵与灭赵、救孤与灭孤这一焦点,歌颂了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剧本结构严谨完整,以赵氏孤儿及存孤救孤的斗争为纵线,巧妙地安排了戏剧冲突相对集中的横断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元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中西古典复仇悲剧在演绎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前者偏重描写复仇的行动和结果,以故事情节取胜,由悲转喜;后者偏重描写复仇时矛盾和延宕的心灵,以心理描写取胜,悲上加悲。本文试以《赵氏孤儿》和《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为例从复仇主体与复仇对象的不同关系方面探讨这两种演绎方式的产生原由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谢磊 《文学教育(上)》2008,(21):152-152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皆为中日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但从两部戏剧情节的铺陈及结局看,却传递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美意识——生之美学与死之美学。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两国人民在美意识方面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作品,元杂剧《赵氏孤儿》演绎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复仇行动。在这场以血肉铸就的复仇行动中,作为悲剧最初受害者的赵武既置身事外,又参与其中,其形象有着深刻的复杂性,与作品所要传达的伦理观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两个“孤儿剧本”进行美学比较。在审美理想上,中国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传出的是褒忠抑奸之曲,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发出的是仁爱和解之音;在审美结构上,线状结构的《赵氏孤儿》表达的是中国善恶有报的传统观念,网状结构的《中国孤儿》将文武不和演绎为文野之争;在审美效果上,《赵氏孤儿》旨在赞美舍生取义之士,《中国孤儿》旨在宣扬以德服人之魂。通过比较,寻觅伏尔泰对中国精神的发现和接受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一个复仇题材的作品应怎样表现才能具有人文及美学价值?这是复仇类题材创作的基本问题。它十分考验一个艺术家的美学修养及人文素质。在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中,庄姬的临终托孤之言象征该片虽已升到美学之堂,但整个影片的表现却最终没有进入美学之室、抵达一种人文精神的灵境,这是非常令人可惜的。  相似文献   

20.
方秋霞 《考试周刊》2011,(51):14-15
"赵氏孤儿热"已经不是一时的事了,而在"赵氏孤儿"的众多改编作品中,以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中》剧是在《赵》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它无论是在剧情设计、人物安排还是背景选择上都与后者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以"救孤"为核心,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宣扬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精神,尽管伏尔泰对儒家思想存在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