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带着思考,带着兴奋,带着进一步推进新闻改革的信念,首都新闻界满怀信心地迈入1988年。1987年,中国新闻界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宣传改革,改革宣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国内外读者、听众、观众注目和称好的十三大报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和录像剪接报道,显示了我国政治的公开性和民主化的进程。这次报道不仅对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是一个示范,而且为今后的新闻改  相似文献   

2.
认为“协商对话”是十三大赋予我国新闻界的一项特殊任务,也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出台,新闻改革怎么办?这是党的十三大后首都新闻界在学习赵紫阳同志的政治报告,落实十三大精神中所共同思考的问题。在11月17日首都新闻学会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探讨。胡绩伟等同志做了中心发言。  相似文献   

3.
十三大提示了新闻改革的方向最近,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很好地研究、总结十三大宣传报道的经验。十三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并且提示了新闻战线深入改革的方向。十三大召开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新闻工作改革的重要启示,也是对于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一个示范。十三大的宣传,标志着中国新闻界走上了更加开放的新阶段,即是新闻改革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是新闻改革前进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同行们常常议论如何改革会议报道。看来,这当中也应包括改进会议消息标题制作的问题。会议消息同其他许多新闻一样,其作用是向读者提供信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会议报道,要改变“为会报会”、“就会报会”的状况,做到有新闻则报,无新闻则不报;如果需要报道,就一定要写出“新闻”——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样,制作会议消息  相似文献   

5.
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出台,新闻改革怎么办?这是党的十三大后首都新闻界在学习赵紫阳同志的政治报告、落实十三大精神中所共同思考的问题。在11月17日首都新闻学会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探讨。胡绩伟等同志做了中心发言。“十三大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赵紫阳同志的政治报告反映很好。”胡绩伟同志在发言中首先高兴地肯定了这一点,然后就“协商对话”发表了意见。他说,协商对话是十三大赋予我国新闻界的一项特殊任务,也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具有广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早已被扑灭,关于这场火灾的宣传也早巳结束。但是,有关这次火灾采访报道的成功与不足,经验和问题,却引起新闻界部分同志的浓厚兴趣,引起人们的颇多议论。人民日报记者魏亚南、中国青年报记者李伟中、经济日报记者隋明梅合写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报道的启示》一文,不仅简略谈到了他们在火灾现场采访报道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挠,而且提出了需要有关方面解决,同时也需要新闻界自身在改革中解决、探讨和改进的问题。现将这篇文章发表于后,希望读者尤其是新闻界的同行们一读,并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有所新的探索,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早已被扑灭,关于这场火灾的宣传也早已结束。但是,有关这次火灾采访报道的成功与不足,经验和问题,却引起新闻界部分同志的浓厚兴趣,引起人们的颇多议论。人民日报记者魏亚南、中国青年报记者李伟中、经济日报记者隋明梅合写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报道的启示》一文,不仅简略谈到了他们在火灾现场采访报道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挠,而且提出了需要有关方面解决,同时也需要新闻界自身在改革中解决、探讨和改进的问题。现将这篇文章发表于后,希望读者尤其是新闻界的同行们一读,并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有所新的探索,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8.
现场新闻倡导了一种深入采访的作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不仅受到读者欢迎,而且也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推崇。特别是首都几家大报联合举办了现场短新闻竞争之后,各报相继推出了“现场新闻”、“目击新闻”、“新闻特写”等栏目。应当承认,近几年来,现场新闻犹如一股清爽的风,给新闻界带来了新的活力,有大量的佳作跃然纸上,日渐使写现场新闻成为一种时尚。 然而,现在不少的现场新闻都有一个通病——  相似文献   

9.
第三次全国新闻专业期刊经验交流会,于8月17日至23日在祖国边陲的美丽城市乌鲁木齐召开。来自全国40余家期刊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大家聚集一堂,总结交流了“宣传改革和改革宣传”的经验。认为各新闻专业期刊遵照党的十三大关于提倡言论开放、加强舆论监督,实行社会协商对话的精神,及时介绍了新闻改革实践中的新经验、加强了新闻改革的宣传,深化了新闻学的研究,使新闻期刊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新闻界的重视。与会同志认为,为进一步办好专业期刊,以适应我国全面改革的新形势。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1987年岁末,新闻改革、舆论监督、政治透明度等,已成为上海新闻界热门的话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连续举行了座谈会,就如何学习贯彻十三大精神,推进新闻改革,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介在社会政治协商对话制度中的作用,做好“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近一两年,我们的新闻事业得到很大发展。1987年,以大兴安岭火灾内幕的报道为起点,一大批新闻稿件突破“禁区”,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十三大的开放性报道,更是新闻改革的范例。赵紫阳在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要求“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给新闻界提出了新的光荣而艰世的任务,同时也为新闻改革提供了一个空前良好的开放环境。现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速新闻改革的步伐。这就要求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破除将新闻作为“仆役”的工具意识,确立社会需要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梅松武 《新闻界》2001,(1):13-15
新闻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新闻界》 1996年 1期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思考。一篇是何光同志撰写的《新闻真实论》,另一篇是喻权域同志撰写的《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的启示》。前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认为它不能作为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标准。后者分析了某些西方传媒对世妇会的报道“本质上不真实”,认为“本质真实的意思是对的”。近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是不赞成“本质真实论”的。这不仅因为“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13.
在最近中宣部组织的首都主要新闻单位评选名专栏(节目)活动中,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名列在前。首都报台的各种“热点追踪”、“焦点扫描”、“大众话题”、“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类的社会新闻,也都备受读者瞩目。在我省,河南电视台年初将《’95焦点》推上了荧屏,《河南日报》则将“社会万象”搬上了版面。这说明,社会新闻正成为新闻界自身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岁末,新闻改革、舆论监督、政治透明度等,已成为上海新闻界热门的话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连续举行了座谈会,就如何学习贯彻十三大精神,推进所闻改革,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介在社会政治协商对话制度中的作用,做好“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顾了2013年我国新闻界一些重大事件以及媒体的相关报道,认为2013年对我国新闻界而言是在深化改革中蓬勃发展的一年,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要在体现意识形态属性与遵循新闻规律上寻求新闻报道的平衡与统一;要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上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要在文化产业改革大背景下推进和深化新闻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推进新闻法制建设需要靠新闻界和法律界的共同努力;要推进网络反腐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同时要解决传统报业如何向全媒体整合发展、网络环境下如何规范隐私权保护、网络谣言如何通过提高媒体和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加以治理,以及新闻传播行为失范如何靠强化制度规范与加强行业自律来加以整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读了“钱江浪花”专栏发表的文章,很感惊讶,很感兴奋:我们的省委机关报,我们的党报上有这么多好看的东西、这么精采的新闻呀! 感慨最为强烈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正面宣传报道中的“规定动作”怎样才能搞好。 “规定动作”怎么“出彩”,正面宣传、正面报道如何提高报道效果,这个问题一直是新闻界致力探索的课题。它不仅是“下面”关心的,同时也是“上面”关心的;不仅是新闻界本身关心的,而且也是新闻界以外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无论称其为报道也好、传播也好、宣传出好,都要使宣传效应最大化。从“钱江浪花”的新闻实践看,我们的正面报道、“规定动作”完全可以做好。  相似文献   

17.
现场新闻是作者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掌握第一手材料后采写的一种具有可信性、可读性、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感染性的新闻,读后能叫人感到亲切、轻松和愉快。这种新闻有的报纸把它叫做“现场实录”,有的叫“现场见闻”,有的叫“目击式新闻”,也有的叫“脚板新闻”。它是近年来新闻改革中新闻界创造出来的一种有别于一般新闻的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它一出现就受到新闻界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首都新闻界开展“现场短新闻”有奖征文之后,把现场新闻的创作推向了高潮。现在不仅  相似文献   

18.
“社会问题新闻”这个概念,新闻学词典里查不到,传统的新闻分类中没有这一项。我这个观点的提出,一是受到文学中“社会问题小说”提法的启示,二是对这一时期新闻实践的总结。我觉得,从当前新闻界对这一类新闻的报道来看,把它们归属到“批评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社会新闻”中,其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广阔,后者是包容不下的.只能对这一部类新闻进行概括,单列一个新概念。一、社会问题与社会问题新闻社会问题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指那些对社会构成危害或成为社会负担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种病态表现”。我们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新闻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越来越受到办报人的重视。浏览国内报章杂志,各种专版专刊琳琅满目,一方面,它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佳品,同时,也难免泥沙俱下,一些低级庸俗的精神垃圾乘虚而入。现实告诉我们,作为省委机关报,必须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对待社会新闻这块阵地,并因势利导,发挥它特有的优势,使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力武器。为此,今年报纸扩为八版后,我们在保持常规报道的同时,每天辟出一个综合社会新闻版,在运用社会新闻弘扬精神文明、培育精神文明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受到新闻界同行和读者嘉许。半年多时间里,这个版的10多篇稿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转发,有些报道活动,中央和首都报纸还专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春意融融,早在“两会”之前,新闻界就有人预测:这届“两会”将成为增加透明度的一个里程碑。“两会”之后,读者能否给新闻界下这样一个评语:“两会”报道是新闻界不甘缄默,呼唤改革,勇于开拓,一展实力的一次“大会战”。实践证明,中国新闻界是大有潜力、大有作为的。连外国记者也惊异地发觉,他们的中国同行,“几乎在一夜之问由缄默变得开朗起来了。”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实在的“两会”,为蕴藏着改革活力的新闻界提供了释放能量的机遇。新闻界在这个期待已久的竞技场上,尝试了早已孕育成熟的设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然而,作为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