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毅 《教育史研究》2009,(6):42-45,67
二十世纪是一个富于怀疑与批判精神的世纪。语文教育批评是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界一个普遍而鲜明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二十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演变,依据语文教育批评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自身发展逻辑进行分期考察,剖析不同发展阶段语文教育批评的主导思想、焦点闸题及其文化实质,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二十世纪语文教育批评演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反思与批判色彩的世纪。现代语文教育自从1904年诞生以来,它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来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驳诘问难。其先后有文白之争、课程目标之争、读经之争、大众语之争、文道之争、语文标准化考试之争,等等。语文教育批评现象,成为20世纪语文教育历史上一道鲜明而独特的风景线。这种纷繁芜杂的语文教育批评现象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批评有什么样的特点?语文教育批评与语文教育改革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至今没有人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在此,笔者拟对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发展历史演变问题作…  相似文献   

3.
教育批评的功能与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批评的盛行几年出现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教育现象,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观之,教育批评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教育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形态。本分析了教育批评的认识功能、动力功能、民主化功能等正功能,也简要分析了教育批评的一些负功能,并对如何回应教育批评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教育批评的盛行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教育现象 ,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观之 ,教育批评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教育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形态。本文分析了教育批评的认识功能、动力功能、民主化功能等正功能 ,也简要分析了教育批评的一些负功能 ,并对如何回应教育批评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教育批评的教育基础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教育现象 ,是社会对教育的批评 ,是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形态。教育批评的盛行有其深刻的教育基础 ,表现为教育的世俗化、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教育的个人意义的变化以及教育的无能与无奈等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们正进行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范围之厂,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改革自然没有多少前车可鉴而只能是摸索前进,不足乃至失误就在所难免,所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十分必要,语文学科当然也不例外。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对语文教育的批评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育批评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股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语文教育批评与语文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语文教育的批评就没有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理性的讨论,教育批评是一种效率不高的交流教育问题的方式,极容易导致被批评者受到伤害,也不能带来问题的解决。最常见的教育批评要么前提假设存在问题,要么对问题原因的指向模糊。但是教育批评现象又必然会存在,回避其存在,或者希望把教育批评变成理性的、没有缺点的教育讨论的想法都是不可行的,所以作为必然会存在一种概念的批评,批评者、身处教育中的被批评者都存在一些问题。既然这样,就不能把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世界,而且要区别教育公共问题与专业问题,以减少教育批评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关注度的不断升温,对教育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多。教育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但我国现阶段呈现的教育批评却存在着种种误区,如教育责任的失衡,对教育过高的期望,忽视教育功能的有限性和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差距,等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关注度的不断升温,对教育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多。教育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但我国现阶段呈现的教育批评却存在着种种误区,如教育责任的失衡,对教育过高的期望,忽视教育功能的有限性和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差距,等等。  相似文献   

10.
最近《江苏教育研究》,搞了一个有意思专题:"语文树旗"。征稿启事中说,近年来,很多语文名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树起了"诗化语文"、"情智语文"、"本色语文"等大旗。关于此,语文界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这些主张彰显了语文名师的教学追求和教学风格,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这些主张形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目景象,反而使语文面目模糊。  相似文献   

11.
教育批评作为教育和社会的一种具体互动形态,对教育创新具有诸多积极功能,这一点使其成为教育创新的一种推动力量;同时教育批评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对当前盛行的教育批评要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作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曾毅 《教育学术月刊》2006,(10):15-16,37
文章探讨了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历史演变的问题,并对不同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实现该方法的科学化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客观性、逻辑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方法科学化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方法的本质、困境和环境变化决定了其科学化的必要性,传统批评方法的经验借鉴、本学科深入研究的基础、他学科的成功示例以及数据分析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方法科学化提供了可能。立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方法的发展现状,应整塑思想政治教育批评理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技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批评规范制度以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批评环境,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方法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近来,有学者呼吁"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方面,有人认为语文教育被附加了太多泛道德化的因素,原本应该处处流淌着诗意的汉语,却不堪重负,被扭曲成了粗糙的说教;另一方面,又有人质疑语文教育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历史文化熏陶、人格培养等方面内容的承载,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在传统文化日趋升温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提倡国学。在语文教育领域,有人不时提出回归传统语文教育的主张。甚至有人断言:现代语文教育已经"重病缠身",语文课的出路在于"回归传统"。[1]现代语文教育的出路何在,是"回归传统"还是"全盘西化"?毋庸置疑,那种不顾汉语自身特点,"淡化语文知识"的"全盘西化"之路固然不可取,但"回归传统",也并不是让语文教育永葆健康的"灵丹妙药"。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语文教育改革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现代化之路。在此,笔者不妨借鉴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必须转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仅把承继和掌握前人积累的语文知识视为最重要教学内容的思想,而应把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一、明确语文教改的要求关于"语文",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学,有人说是语言文化。叶圣陶老  相似文献   

17.
<正>长久以来,我国语文教学都脱离实际,抓不住现实,使得学生回到过去,却不是现在,这样的现象就会对语文学习的实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有人这样说过:"没有对广阔社会生活的关心,就无法学习好语文。"这不仅仅是一种概念,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反思。一、学生学习生活化《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中学教育的趋势就是将技巧、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能够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互融合,学校就不能与生活相互脱节,作为青少  相似文献   

18.
教育批评的对象是教育鉴赏所达到的教育事务或事件中的种种品质。由于这些品质复杂精微、不可言喻,超出了数字和命题等推论性语言所能表述的范围。艾斯纳认为,如果要揭示这些品质,进而使人们认识和理解这些品质,就必须借助于诸如诗歌、散文、音乐、舞蹈等非推论性语言,对品质作出完全、充分的表述。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负载的规范性事业,在非推论性语言的使用中,必然渗透有教育批评者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王夏莲 《甘肃教育》2014,(11):64-64
正语文教学究竟要教给学生些什么,语文教学究竟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这些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认为,语文课程是人文性的课程,所以语文教学就是一种人文教育;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所以语文教学就是一种生命教育;还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能读会写,能听会说,所以语文教学是一种能力教育。凡此种种,都反应了当前大家对语文教育的关切。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这个问题中不能自拔,却鲜有人寻求到解决途径,所以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呈现出两种极端现象:要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要么做架空式的人文分析,导致语文课不再像语文课。归根到底,这是由于语文教育本质的失落。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启示我们要回到语文本身思考语文教育。本文是作者对其存在的"生活世界"的表达,语言产生于鲜活的生活形态,因此,语文教育也应该以生活的形态进行。语文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学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