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宵霄     
《新读写》2013,(12):17-17
宵,形声字,从“肖声。《说文解字》:“宵.夜也。”为什么表示“夜”的“宵”从“一”呢?因为‘‘入夜则室内窈冥(幽暗)”。有的文字学家认为,“宵”还是会意字,理由是:宵从“从小从月,“月在屋下则渐见其小”。月光照进屋内,表示夜至;随着夜渐深,月渐升,月亮显得越来越小。月出、月升、月落,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凡是”与“所有”语义上没有任何区别,但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意义,其“所有”义是句式赋予的;从词性上来看,“凡是”是连词,“所有”则是形容词。“所有”侧重于断定一种现实情况,而“凡是”侧重在断定一种条件联系,更接近于“只要是”的意思,甚至包含一种轻微的假设意味。  相似文献   

3.
《少年中国说》的爱国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广为传诵,成为一百年前的新世纪宣言。其“长我少年之志气”的爱国主义教化意义被人称道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写作手法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的说服力就不强了。备课资料把题目中的“说”诠释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从议论文的写法角度来看,此文开篇从外国人的看法“老年中国”起笔,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少年中国”一说,接着用“老年的劣势”与…  相似文献   

4.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1]“知人论世”在阅读教学中对“本文”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背景知识作为“非本文”其引入教学过程中的时机与方式很有讲究。得当,则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失当,则隔靴搔痒、喧宾夺主。其时机选择提前则鞭长莫及,置后则望洋兴叹;其方式把握单调则令人生厌,繁杂则找不着北。只有掌握科学的引入策略,才能做到“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由于语文教材是文选结构,知识点隐伏其中,因此一篇课文的“本文”知识很可能成为另一篇文章的“非本文”知识。因此,从建构主义看,…  相似文献   

5.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要体现在“动”字上,动则“活”、则“灵”、则“成”。课堂要尽量做到“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教师启动”即教师发动、调动学生,是手段;“师生互动”即师生配合、教学相长,是途径;“学生主动”即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才是目的。要实现这三“动”,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上,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单纯的机械训练和语法翻译向学生交际能力多层次训练转变;在教学模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  相似文献   

6.
阎锡山从小深受中国传统化之影响。在其早期的政治主张中融入了很深的儒学思想。比如他的“民治”、“民本”等观念的提出,以及他的“今欲求国家之治平,则无他法,抵从遵守圣人之道,则治平可望”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学化中。  相似文献   

7.
数学解题中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防患于未然”,从别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会则对”、“对则全”。下面以剖析错解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计乃课之魂。教学设计好则课堂充满智慧、硕果累累,教学设计次则教学犹如流水账、寡淡无味。以“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为例,从思维的发展视角进行教学设计,注重理解性、渗透思想性、把握整体性,构建“教”与“学”统一的高效又有趣的数学课堂,驱动学生的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推动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磨合”谈“谋和”。论述了“谋和”的本质。凡事和则兴,不和则废。“和”和“同”不是一个概念。要寻求“谋和”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南宋大学问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这里,三位都说到了学习者贵在有“问题意识”。“问题”起于“疑”、解于“问”和“答”、终于“获”。教学中的“问”有学生的自问、学生间的互问,更多时候是老师的提问。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从课程的丰富内涵中找到聚焦点或突破口,以老师提问题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并分步骤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促成学生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和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1.
在讲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和部分”以及“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时 ,笔者引用“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这则成语作为例子 ,从哲学、文学、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对这一成语作了分析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这则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周瑜因破曹在即 ,苦无东风相助 ,焦虑成疾 ,卧床不起。诸葛亮深知周瑜病因 ,前去探望 ,在病榻前密书“欲破曹公 ,宜用火攻。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从文学的角度看 ,这则成语的本意是说 ,样样条件都已俱备 ,只差最后一个重要的条件 ,使计划不得实施。从哲学上…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苏轼在文道观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不轻“文”,不废“道”;苏轼则更重视“文”,把“文”放在第一位。在“道”的内涵上,欧阳修所论主要是。百事”,是现实生活;苏轼的“道”则包含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凡情之所系,有感于心者,皆为“道”的内容。在论及文章的“自然”时。欧阳修主要关注语言、行文等外在形式:苏轼则进一步要求文章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考话题作文命题主要体现了“发现自然、关注社会、审视自我、思考人生”这一宗旨。因此,广大考生在作文备考时应该着重从思考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亲情、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等方面多加训练。下面列举若干作文预测试题与思路点拨,希望给广大考生以启发。一、关注社会热点类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自古以来“和”就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准则,更是历代政治家的治国理念。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则能“宽则得众”;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  相似文献   

14.
眼睛是人最为灵活,最能表现生命力的器官之一,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窥视人们各种深微隐秘的精神世界,正所谓:有“眼”则生,无“眼”则死。鲁迅先生也说过:“忘记了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其简省地划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1]。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文学家则从人之眼派生出一系列文学的“眼”,如“诗眼”、“词眼”、“文眼”、“曲眼”等。  相似文献   

15.
评课也有技巧,概而言之,应在“一基点”上站稳立场,从“两关键”中抓住核心,在“三原则”上把握导向,在“四课型”上讲求策略,从“五要素”中考量得失。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传统文化中规则意识出发,研究传统文化中“合规则性”的表现、发展。认为规矩意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对规范的认可、服从和崇拜,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普遍接受社会通行的价值观及规则,“合规则性”是国人自然品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人从生存到审美的合规则意识都为在职业教育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提供了基础,职业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培育以“合规则性”为核心的现代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纵的方面剖析了《道德经》的美学意蕴,并从“大道无形,美在本体”、“大制不割,美在自然”、“大音希声,美在含蓄”、“高下相盈,美在中和”、“大巧若拙,美在悖谬”、“物壮则老,美在阴柔”、“恍兮惚兮,美在朦胧”等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倡导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就由此而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呢?按照它的原义,所谓“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发愤用功,一心想把知识弄懂却没有弄通的意思。而“悱”则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学生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讲不清楚的样子。所以从字面上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学生没有达到“愤”、“悱”状态,就不必去启发。反过来说,应该“愤”则“启”,“悱”则“发”,在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芦笛岩、大岩位于桂林西北郊的光明山,距市中心约六公里。岩内不仅有奇异峻美的景致,而凡还有珍贵的古代墨笔题字。人们把这些题字称之为“壁书”。 芦笛岩共有壁书84则,其中唐代5则,宋代11则,元代1则,明代4则,近代2则,无年代可考者61则。大岩共有壁书95则,其中宋代1则,明代73则,清代8则,近代1则,无年代可考者12则。这些墨书既有封建官员、文人僧侣之作,也有普通群众的手笔。在内容上,它们大致包括四个方面:(1)洞中景物名称和吉祥语,如“塔”、“笋”、“一洞”、“二洞”、“三洞”、“四洞”、“龙池”、“洞腹”、“神仙洞府”、“福地”、“大吉大  相似文献   

20.
在孔子学说的研究中,“泛爱众”是一个老课题。然而,从其内容、性质方面研究者居多,从其教育思想、教学实践方面去探索者尚少。我初涉孔学,想就此谈谈管见。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论语·学而》的一段话,是孔子对学生有步骤有系统的教学要求,也是他的教育大纲。前三句讲对父母、兄弟和朋友应作的事,即强调道德修养要从身边作起。第四、五句讲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进入社会时应该作的事。“泛爱众”即广泛关怀所有的人。而人有“仁者”和“不仁者”之别。“亲仁”是亲近仁者,以“仁”为己任,使自己成为仁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般的常识。“恶不仁者,斯为仁矣”,“择不处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