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空白”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语义单位之间的空缺及意义的隐含表达是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作品主题的模糊性 ,意象化的运用 ,音乐化语言的选择三方面是张受玲艺术空间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很多是以婚恋作为题材,其小说以其独特的笔触,书写了世俗的爱情婚姻模式:以结婚为出路的爱情婚姻;现实摧残下扭曲变态的爱情婚姻;冷漠和自私的爱情婚姻;夭殇而无可奈何的爱情.这些看似圆满或不圆满的爱情婚姻模式,让人们看到了爱情婚姻的千疮百孔及无限苍凉.  相似文献   

3.
死亡本能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灵底层,即潜意识中,在意识层面会有不同的反映。作为敏感心灵的作家总是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死亡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既有直接写人生命死亡的,也有写人精神死亡状态的,作者深入到人心理底层的本能,特别通过对情欲力量和心理变态的渲染,表现人性的内在冲突、灵魂的挣扎。强烈的物欲、爱欲使人性扭曲而死亡本能得以激发和凸现。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总是不遂人愿,其命运仿佛冥冥之中总被捉弄,个体存在的处境是荒诞的。究其作者的存在观,与二十世纪上半叶源于德国的存在主义思想是相通的,张爱玲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从现在的研究资料来看,她并未涉及过存在主义,但在其小说创作中是不自觉地体现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的,本文意在通过张爱玲的小说来探究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来剖析张爱玲的存在观。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所无法"拘限"的,因为她的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鲐人最深的印象就它的无所不在的悲凉感。不管个别的艺术细节如何热闹,整个主题都指向悲观,造成一种曲终人散。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式的苍凉。而这种苍凉的基调主要来源于没落家庭、残缺的爱情生活经历以及给作者带来的心理与情感伤痛,动乱的时代与毁灭一切的战争更加剧了作者凄凉的人生体验。因此。她无论写人叙事。都渗透着空虚与苍凉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另类的一个作家。她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不同,她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情感的消解,凸显出一种极为悲凉的氛围。在张爱玲笔下,亲情和爱情一样,沦为人攫取自身利益,表现人性"恶"的一面的工具;这与和她同时代的作家们是大相径庭的,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不同,更加凸显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在现代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成功的原因除了她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疮百孔的爱情故事、一幕幕对于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外,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功不可没.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展现了她语言的华美.平声字的运用奠定了悲哀的基调,叠音词的运用又使这种情感迂回荡漾.华美与悲哀,在张爱玲笔下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从而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9.
悲凉,是张爱玲小说的基调。而丰富的意象在张爱玲编织的悲剧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张爱玲通过大量琐碎奇绝杂色质感的意象物化悲凉或是营造悲凉氛围,或是暗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或是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又或是探索深刻的文化哲理。凭借这种手法的运用,张爱玲轻易地将自我创作主体的感受传达给了读者,使读者的情绪接受暗示,并自发产生与作者、主人公相暗合的悲凉。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用犀利的笔触创造出一个荒凉独特的小说世界,这一切与她的人生悲剧意识密不可分。幼年失落于家庭,又被家族裹挟着失落于时代,动荡的社会现实最终成全了她,这一切使她形成独特的“失落者”心态,失落感成为她最基本的心理状态,由此连缀出她的人生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就人类整体而言 ,善是最根本和伴随人类始终的。恶则是非根本的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孟子先天性善论有合理性和深刻性 ,但过分理想化 ,轻视了现实之恶 ;荀子论证了现实之恶产生的根源 ,又设计出控制的方案 ,但却以牺牲人的道德自律为代价 ,忽视了人“神性”的一面。宋儒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调和孟子和荀子的理论 ,弥补了他们各自的不足 ,虽有神秘主义成分 ,但对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不同运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构成的一个对立统一体。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活的规定性,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自由自觉性、主动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人的现实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区别的特性,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将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对立统一起来对待,才能对人有一个完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作为儒学传统的价值观念,其基本要求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从现代化的历史需要出发,超越传统,重新审视、改造与利用这一观念,对于当今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匡超人遇马二先生非“江湖邂逅”之巧遇,文本内在逻辑的合理梳理表明,马二先生之“予”与匡超人所“取”,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出戏。匡超人言说孝道,表落魄的真正动机是希望得到马二先生的指点和同情。他流落江湖,难以找到谋生出路。回家后的“用心在孝悌”是为获得功名富贵而进行的人性作秀的表演。他的流窜江湖的恶迹是人性做秀被无望的现实剥离后“存在意义失落”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15.
白马山自然保护区据鉴定的维管束植物共计有185科716属1520种。其中蕨类植物35科68属154种,裸子植物8科17属23种,被子植物142科631属1314种。从生活型来看,木本植物686种,草本植物834种。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热带性质267属,占总属的45%,温带性质213属,占总属的35.9%。本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植物起源古老,原始性特征突出,植物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奥林匹克发展历程和女性的参与历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女性在各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不断参与奥运会,并促使奥林匹克运动呈现出性别平等化的趋势,而且女性还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奥运会决策层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人具有的对其思维活动及行为有决定性影响的特有属性,它包括趋恶本源性与制约引导性两方面。人性在二者不断的冲突与斗争之下,于善恶间摇摆不定,这种不协调的状态可称之为人性的失衡,这正是暴力性犯罪产生的根源。在一些外在客观因素作用下,人性趋恶本源性和制约引导性的冲突和斗争所形成的隐性失衡,犹如火山爆发般猝然地显性化,并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甚而使之趋于极端化时,因此将这个过程称之为隐性失衡的显性化,将这些造成影响的客观因素称之为外刺激,而暴力性犯罪正是人性的趋恶本源性与制约引导性不断冲突和斗争所导致的人性失衡在非良性外刺激作用下由隐性转为显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人才资源管理在图书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阐述了图书馆人才资源管理的含义、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向,指出可以通过完善人才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采取激励措施等进行图书馆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人性问题上,经验论和理性论分别从自己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感性人性论和理性人性论两条人性理路,但西方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在人性理路上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只是他们人学理论倾向上显示出的一些特点,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的阐释,都有着理性的特征,理性人性论是西方近代人学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现行的高中语文讲读教材和写作教材中列举实例,进行分析,认为在教材的选编中,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视不够,甚至产生错误,很容易误导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