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苏法院司法创新主要围绕内部机制、方法的创新以及外部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两个维度展开。江苏法院司法创新的经验与启示有:司法创新需贯彻能动司法理念、立足法院职能定位、积极回应社会对司法的需求并保持合理限度。继续推进江苏司法创新应着力发挥审判职能,积极服务发展大局,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巩固司法创新成果,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2.
风险社会的来临对法律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司法能动提供了空间。风险的不确定性放大了法律的缺陷、风险发生时社会纠纷的激增以及风险社会对常态社会的诸多逆反等都为司法能动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尽管如此,风险社会中司法能动仍有一些限度和界限。风险发生时司法能动的预防功能有所减弱,同时司法能动在风险责任认定上也存在一定缺陷。风险社会的司法能动必须遵循司法的本质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公正。  相似文献   

3.
能动司法与司法能动主义知识上的缘脉关系决定两者之间共性因素的存在,但主体、动因、内容、方式和社会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不容忽视。司法实践中对能动司法的高调话语与行为,疏忽了能动司法的特性所在,置能动司法于难以承受之重的境地。考虑西方司法能动主义原理,结合我国司法实际,能动司法的内涵与外延必须以简约化思路加以新界定,这有助于杜绝当前学界和实务界对能动司法的误读、误解与误用现象,有助于能动司法理论研究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4.
中国意义上的司法能动已赋予其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新价值和新理念,践行司法能动是人民法院切实履行依法服务大局司法使命的时代要求,司法的“政治性、人民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和司法的“中立性、规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是并行不悖的,在能动司法的推进中,必须遵循司法工作的基本规律,坚持司法公正与社会公平正义,在司法能动与司法中立之间寻求衡平.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司法理念或司法方式,能动司法或称为司法能动主义在中国的语境下或多或少存有争议,可是应当达成共识的是,司法能动主义绝非要让法官恣意使用手中的裁判权。能动司法存在着一个谦逊品格,即不破坏法律的稳定性。无论司法面临何等的压力,谦逊的品格都将使能动司法始终恪守着司法的底线,使能动司法始终拥有着能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能动司法检察监督具有深厚的理论、实践、政策和法律基础。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监督权,可以充分发挥其防止能动司法权滥用功能和保障能动司法过程中权利实现及其受侵犯时得到有效救济的功能。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客观上要求通过检察监督,保证能动司法依法进行,防范能动司法偏离司法属性、背离法治轨道等情况的发生。能动司法检察监督是检察监督的应有之义,是现行法律的规定,也是能动司法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必然选择。凭借权力实现对法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监督和制约是世界通行做法。鉴于当前我国法院和法官的能力状况、能动司法中存在的错误风险,有效规制能动司法需要检察监督的介入。  相似文献   

7.
能动司法和司法能动在理论界及实务界均有混淆的趋势,但是通过能动司法提出的背景由来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通过厘清能动司法的内涵,合理地设定边界,可以促进现阶段发挥能动司法的积极作用并进行制度构建,以便规制其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17,(5):31-34
司法能动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者规定较为模糊的情形下,根据具体案件发挥主观能动,合理地对法律进行解释和适用。具体到环境案件中,基于环境案件的隐蔽性、持续性等特点,如果一味适用司法克制主义可能难以解决环境问题。所以在环境案件中适用司法能动是为了更好地保证环境案件判决的合理性和解决因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冲突。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在推行司法能动的同时必须将其限定在特有的范围之内,不得僭越司法的边界。  相似文献   

9.
美国最高法院史是司法解释和司法审查的历史,而美国司法解释和司法审查深受美国司法能动主义哲学的影响,美国的司法能动主义经过百年发展,最终形成了成熟的司法哲学方法论,通过一个个经典案例,铸造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正义形象。  相似文献   

10.
司法积极主义和司法消极主义都是一种司法哲学,是在宪政范围内进行的讨论,是对法院政治功能在认识上的针锋相对的主张,两者之争由来已久。参考美国争论不休的现实和借鉴学者对此问题的中立态度,我国应该结合实际,在强调司法能动主义的同时,重视必要的司法克制,实现司法能动和克制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从审判实践来看,人民法院诉讼不作为贯穿于诉讼活动的全过程。人民法院作为诉讼活动的主持者和指挥者,其不作为造成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下降,损害人民法院自身形象。因此,应转交观念,正确认识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完善诉讼立法规范,健全监督救济机制;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判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2.
在立法的推动下,人民陪审员制度重新焕发活力,对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并未根本解决,开庭审理前不准备、开庭审理中不发问、审后评议中不评议等现象仍然存在。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教育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等手段,完善我国陪审制度,让人民陪审员有机会陪审、有能力陪审,最后不得不审。  相似文献   

13.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应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司法会计作为一项具有极强专业技能特点的职业,有着区别于其他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司法会计人员应坚守诚信、客观、公正、独立以及廉洁的职业道德规范,更好的为司法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4.
浅论人民法院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提升司法公信力成为新时期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人民法院要秉持司法公正的最高法律价值,遵循司法规律,科学布局,从人民法院队伍素质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司法群众路线创新、司法知识宣传四个方面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等学校常祓推上行政诉讼的被告席,从而引起人们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的反思。法律赋予高等学校的权利,实际上具有行政权力性质,对学生的权利有着巨大的影响,应当接受司法审查。但高等学校乃是特殊的社会组织,司法审查的介入范围也应该是有限制的。高等学校作为对社会承担特殊责任的社会组织,对行政法治在高等学校的深入贯彻则应作出积极的回应。一方面,高等学校应成为行政法治原则的实践和示范;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应成为实践正当程序原则的先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的法律职业与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的关系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如果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紧密结合,容易忽视法学基础教育。本文通过对日本的司法考试及法学教育改革之法科大学院的分析,提出就发展趋势而言,两者也不一定需要相适应,应当提高参加司法考试资格的门槛,不允许本科生参加司法考试,改革法学硕士教育体系,以使法律职业者素质得到提高并达到司法考试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7.
模糊性是司法裁判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司法裁判语言模糊性的形成有特定的原因,其存在也有无法替代的价值。司法裁判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必须是以表意严谨为目的和前提,在不影响法律事实的正确反映和所作裁决的正确说理的基础上运用。  相似文献   

18.
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对高校法学教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引发了各界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热烈讨论,本文从对高校法学教育的定位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应当正确认识司法考试的导向性作用,改革高校法学教育,同时完善司法考试本身,两者的良性互动与协调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刑事和解中的人民调解模式,实现了刑事和解制度与人民调解制度的对接,体现了刑事和解的价值意蕴,既可以避免公检法机关在主持和解时的尴尬位置,又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贯彻能动司法。人民调解制度与刑事和解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人民调解模式应当成为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