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称词是指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指称自己的词语,一般认为自称词的选择跟说话人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豫东方言中的自称代词"这人"在使用中主要表达了说话人强烈的情绪化心理特征,而且有特定的使用群体。就自称词"这人"的运用,分析其可以作为自称形式的原因,以及在动态的语境中自称语的独到的语用功能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的土地爷神龛两侧有这样一副对联:"勿谓老夫耄矣,须知万物生焉."当时不解其意,长大后才知道七十岁谓耄,八十岁日耋,此联的意思就是不要说我已七老八十的年纪,要知道万物都是在生长的啊!  相似文献   

3.
老夫老妻     
正他俩又吵架了。年近七十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架,谁也记不得吵了多少次。但是不管吵得如何热闹,最多不过两小时就能和好。他俩仿佛倒在一起的两杯水,吵架就像在这水面上划道儿,无论划得多深,转眼连条痕迹也不会留下。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学到中学,从青年到老夫,一晃就是三十多年了。曾记得,初登讲台,手执教本,雄姿英发,而如今,踏遍教室人不老,老夫聊发少年狂。每当我备好课批完作业,总要站起来伸伸腰,踢踢腿,向老太婆描述我在操场上的风流事——三步上篮,学生鼓掌;横飞竹竿,全场雷动;百米冲刺……“好了好了,你有完没有完。”老太婆总是在我讲得最起劲的时候,打断我的描述,开始做我的“思想工  相似文献   

5.
近日《北京日报》刊登刘一达先生文章指出,由冯小刚主演的电影《老炮儿》单就片名来说,他认为"老炮儿"这个词有商榷之处。"老炮儿"是北京土话。影片简介中说:"‘老炮儿’在北京话中,专指提笼架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他认为这是误解,根据影片塑造的六爷形象来看,"老炮儿"应该是"老泡儿"。在北京土话里,压根儿就没有"老炮儿"这个词儿,只有"老泡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些学者认为陆游《卜算子·咏梅》是一首为小妾杨氏而作的"恋情"词的说法,借助于相关材料作进一步分析辩驳,认为此词应是一首表现陆游高尚情操和爱国思想的"言志"之作,而非为"恋情"而作。  相似文献   

7.
<正>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中,"本人"是一个常用的自我称谓词。关于自称,现在最常用的词是"我"。古人自称,文言味浓的一般就用"昂、吾、台、予、朕、身、甫、余、言"等等;口语色彩重的多用谦称"在下、敝人、不才、  相似文献   

8.
近来,用于自称的萌词"宝宝"广泛流行。通过研究"宝宝"作为自称时的使用情况及其表达效果,从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两个角度分析了自称萌词"宝宝"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老夫亦发少年狂李维翰我在永清县韩村镇中学教化学,任教三十多年,今年54岁。教出来的学生有的当了县长、工程师;有的是种田能手,成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但我也发现有的学生挨了欺侮不知如何解脱,还有极少数的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被关进了高墙。教育学生懂法...  相似文献   

10.
“古诗”一词常出现在汉魏六朝人著述中。对“古诗”一词最早下定义的大约要算唐初李善了。他在《文选》“古诗十九首”解题中云:“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后人大都依李注所云。如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解题云:“诗以古名,个知作者为谁”便是。今人则把“古诗”这个概念解释得更完整了。如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认为“古诗”之名是“泛指时代略早而作者失考的诗”。又如马茂元先生在他的《略谈“古诗十九首”》一文中也说:古诗一词“一般地说,是指年代久远、搞不清作者是谁的诗篇。”但“不知作者”与“古”字又有何联系呢?“古诗”一词在最初的时候是否即有“作者失考”的含义呢?我以为清人吴淇的解释倒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在《古诗十九首定论》中  相似文献   

11.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可谓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并且在华语圈中广为流传,但诗中的"慈母"一词估计也是汉语中误用率最高的一个词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说"慈母严父",所以自然地就认为  相似文献   

12.
"孤"和"寡人"二词历来被释为王侯自称的谦词,但学术界对此争论不断。文章结合二词的本义,对《左传》中二词的全部102条用例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比较,认为春秋时期诸侯有凶事时自称曰"孤",其余一般情况下自称为"寡人",即"有凶称孤,无凶则称寡人"。  相似文献   

13.
<正>《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被选入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一改粗犷豪放的词风,写出了这首田园风味浓厚的古词——《清平乐·村居》。很多教师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往往从字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醉"和"喜",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揣度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但到底词中的"醉"与"喜"该作何解读,让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意呢?笔者听到薛法根老师与众不同的解读,眼前不由一亮。现根据薛法根老师  相似文献   

14.
"老鼠""老虎"之"老"的词性词义及其变化过程,以及"老鼠""老虎"二词的出现,一向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老鼠""老虎"之"老"没有词汇意义的观点。近年来,研究"老"字虚化为词缀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很多,但只是在全面研究词缀"老"字的时候,作为例证涉及到"老鼠""老虎"之"老"。我们认为,"老鼠""老虎"之"老"成为词缀,是形容词"老"字分别于名词"鼠""虎"结合以后,逐渐虚化而成的。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文献资料出发,浅探"老鼠""老虎"之"老"最初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发展为词头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赵瑞楠 《海外英语》2014,(15):267-268
爱人"一词是在五四运动(以1919年为标志)引起的"恋爱自由"的风气中出现的。当然"爱人"一词在当时也只是在知识分子中流行使用,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爱人"一词也只是流行在老解放区内的,对于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来讲"爱人"一词还是十分生疏的。"爱人"一词是中国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从旧社会过渡到新社会的新生产物。尽管"爱人"一词已通行几十年,其用法还是很难为社会所普遍认同。作者在翻阅众多的英汉词典及网络词典时发现"lover"一词在很多词典中被译成"爱人",作者不禁提出疑问"英语中‘lover’一词是否可以与中文的‘爱人’形成对等关系?"通过实证性的考察,作者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6.
李贺的《老夫采玉歌》较之韦应物的《采玉行》立意更深,用笔更锋利,描写更深入。而《〈老夫采玉歌〉之我见》的作者却随心所欲地贬抑李诗,这是极不严肃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7.
梅为历代文人画家所喜爱,在王沂孙64首词中,34首咏物词,其中就有8首为咏梅词,足见王沂孙对梅的喜爱之情。本文将从王沂孙的遗民身份、梅在宋代的文化内涵以及王沂孙"梅"词所表达的情感来探讨其"梅"词有无寄托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  相似文献   

19.
包利民先生的《一本枯萎的书》有这么一段文字:"她读了几十年的那本书,是《宋词三百首》。每次看过书,她都把书放进一个小木盒里,动作很慢,就像收拾一种心情,收藏一份记忆。那本书,从不让我们染指。"为了说明"奶奶"对"那本书"的珍惜,作者用"染指"一词来描绘"奶奶"不让"我们"触碰它。其  相似文献   

20.
唐宋词中,"闲"是词人运用较为频繁的意象,其中,冯延巳的词可以视为典型,他的111首词中就有14首运用了"闲"这一意象。冯词"闲"之内涵,其实表现的是自己无力匡扶社稷的惆怅悲哀之情和身陷党争又无法言明的孤苦无奈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