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篇是对东坡词较少为人涉及的两个侧面的考察。东坡词对柳永词也有学习和继承的一面,其突出的表现是有所取法,但还是达到了对柳词的超越。“直造古人不到处”,是南宋胡仔站在词史的高度,对东坡词精品的评赞,大体涵盖了深微、丰厚的意蕴,变化莫测的章法,诗情与哲理的融合等诸方面内容,《永遇乐》(明月如霜)词便是一个显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两宋词坛对东坡词的论评,认为北宋词坛对东坡词非多誉少,南宋词坛对东坡词褒多贬少,延宕到南宋末,则表现为抑扬相共,词论在东坡论中已超出了单个词人词论的意义,显露出后世词学理论发展中词派梳辨之端倪。  相似文献   

3.
明代李应祯针对赵孟頫及其追随者提出了"奴书"论,对匡正明代书坛陈陈相因的陋习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同时由此也引起了时人对于继承和革新两个问题的论战。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梳理明代书法发展中继承与革新两种思潮的互动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归纳了明代书坛继承与革新之间既相互碰撞又相互渗透并最终走向合流的趋势,正是二者的或离或合方推动了明代书法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历代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评论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词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我们的民族同样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5.
儒释道三家对仁爱、性命、和合这三个要论的表述各异,主旨相同,皆成经典。就“仁”而言,儒家以“仁者爱人”为仁,释家以“大慈大悲”为仁,道家以“百姓之心为心”为仁。苏东坡既以儒家之论为宗,以释家、道家之论为用,又对三家的三个要论持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儒释道学术旨要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6.
现存东坡尺版数量巨大,内容真实、丰富,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而古今学者对其发掘、利用则有欠缺。对极富文学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苏轼研究来说,东坡尺牍的文献价值主要有三个层面:不可或缺的生平、思想资料,弥足珍贵的自述创作资料,以及散金片玉式的学术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7.
8.
在中国文人身上,自古有着浓重的诗酒情结。苏轼之爱酒堪称一个“痴”字。酒在苏轼的创作思想中表现着丰富的内涵。苏轼的诗酒情结始终与其思想和创作的复杂变化过程相联系,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指向。  相似文献   

9.
东坡体经历了雏形期、形成期和高峰期的三个时期。密州时期的三大名篇,标志了东坡体三种体式的确立,黄州时期在表现主题方面有两大突破,一是对于自然的表达,二是对于日常生活的表现。社会角色的转换,使东坡更为接触大自然和底层的日常生活,从而将自然与社会,现实与历史,外物与自我,实现了高度的融合,并将豪放词、婉约词和旷达词都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论书与读书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浅深耳。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的文艺要论大致归纳为“艺道并进”“文艺功能”“文学三达”“自然贴切”“清新闲静”“神形兼备”“物我相忘”“仁爱和合”八个方面。东坡有高尚之德,仁爱之心,博通之学,贤明之才,无私之念,超越之功,才能创作自然清新,风韵高雅,美好动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国历代各个不同时期论书诗存在的客观事实出发,论述了它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成熟发展为一种有特殊形式内含的诗歌体制的概况及其对书学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文章分三部分:一,汉魏六朝及初唐时期的书体论赞和论书赋;二,唐宋时期论书诗蓬勃发展的概况;三,元、明、清(以清代为主)论书诗发展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3.
浅谈苏轼的创新人生——以东坡美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家,而且还是一位独具高见的美食家。他在美食上的许多创见,都是在他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形成的;他发明的东坡美食,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创新实践精神。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对烹饪技术、理论方面的创新,也是其精神层面的一种革新。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三十年来,王为国以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活跃于中国书坛。他的书斋名梦庐,他出版的学术专论叫《梦庐论书》。读他的书,赏他的字,不仅逸情又悦目,更重要的是你收获了新时期三十年书法断代史的概览、对他个人及整个书法进程的审美排序。还可以重历书坛一次次的争论争鸣的激情论战,那种以元文化作底垫的庄严和肃穆,  相似文献   

15.
孙过庭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变易思想,在《书谱》的书家论中,从书家性格、心态、年龄与书风等三个层面,深入地分析了书法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而为盛唐书家张扬艺术个性,形成浪漫主义的书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在形式上,冲破了声律的束缚,使词由原来的音乐附属品逐渐发展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新型诗体;在内容上,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能够像诗文一样反映广阔的社会和人生。此外,苏轼还大量使用词题、词序来交待词的创作原因和动机,又尝试用典以扩大歌词容量,这些创造性的作法,也都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孙过庭《书谱》的风格论以中国古代通变哲学为理论武器,对书家艺术风格的成因、表现及转变,从通与变两个层面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其充满辩证色彩的审美趣尚,显示出初唐书坛对质妍互重、清新刚健之美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份学术刊物的编辑,应具备一定的学识与较强的主体意识。编辑在不断地掌握编辑专业知识和其它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将会提高自身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哲学修养使编辑善于准确地把握稿件的脉搏,作者的思路;指导作者从更新的角度挖掘老题材。主体意识在编辑活动中起统帅作用,在处理稿件,发现新作者,引导和培养作者,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主体意识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的学识与主体意识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二者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才能使编辑工作趋于圆满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书话是散文园地的一朵奇葩。它汇合了中国传统题跋和诗话、词话、曲话等文体优长,以书为中心话题,介绍书的知识,品评书的得失,表现对书的钟爱,内容上包罗万象,写法上随物赋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