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王老师生放下手中的课本,“严肃”地走到那个学生跟前,那个学生惊恐不安,紧紧攥着那枝菊花,脸上写满了讨饶和委屈。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还来就菊花”是“还来欣赏菊花”的意思,但是文章通过分析“就”的词义、考证重阳节饮用菊花酒的风俗以及分析整首诗的意思后认为:“还来就菊花”宜理解为“还来饮菊花酒”。  相似文献   

3.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他暗暗压下心中的怒气,继续讲课。谁知他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他偷偷在心里对自己说:“第三次,如果有第三次……”可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  相似文献   

4.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他暗暗压下心中的怒气,继续讲课。谁知他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他偷偷在心里对自己说:“第三次,如果有第三次……”可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他的气愤无以复加,走到那个学生跟前,  相似文献   

5.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他暗暗压下心中的怒气,继续讲课。谁知他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他偷偷在心里对自己说:“第三次,如果有第三次……”可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他的气愤无以复加,走到那个学生跟前,  相似文献   

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曾刘景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和王巩》)《菊谱》云:“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古人“立象以尽意”,“菊花”“黄花”是常用的意象。  相似文献   

7.
方淑霞 《教学随笔》2009,(11):21-22
【案例】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王老师暗暗压下心中的怒气,继续讲课。谁知他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他偷偷在心里对自己说:“第三次,如果有第三次……”可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他的气愤无以复加,走到那个学生跟前,歇斯底里地喊:“拿出来,吃掉!”  相似文献   

8.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公元689年至公元710年),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常和王维、李白、王昌龄等名诗人酬唱,驰名诗坛。孟的诗歌大多描写山川景色、田园生活,抒写羁旅愁思,孤高情趣;意境清新自然,形成恬淡静远的艺术风格。在盛唐田园山水诗人中,历来“王孟”并称,成为流派;王维以五言著称,尤其以五律见长。《过故从庄》就是其中一典型范例。孟浩  相似文献   

10.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的诗歌代表作,本文通过考察孟浩然的生平经历,说明《过故人庄》是诗人仕途失意,重返故乡后的作品,当中应隐含了诗人仕途无望,决心投身田园的思想。本文亦解读了《过故人庄》的用字和典故,指出诗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决心归隐田园的志向。因此,《过故人庄》的创作旨意除了是表达诗人对田园风光的赞美,以及抒发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还流露了诗人放弃仕途,决心归隐田园的心愿。  相似文献   

11.
《过故人庄》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到乡下访友时看到的田园美景与农家淳朴的生活,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短短几行诗,仅40字便把一次极为普通的与故人相聚的场面叙述描绘得细腻人微又情趣盎然。全诗语言质朴,未作刻意修饰,却自然畅达,含蓄优美,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等心理活动,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将内涵丰富的语句具象化。课堂上学生智慧进发,诗意流淌。  相似文献   

12.
历岗 《小学语文》2007,(5):52-52
问:《三个儿子》(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一文中有个要求会书写的“拎”字,第七笔是横撇还是横折?另:“发”的第一笔是竖折还是撇折?  相似文献   

13.
“无以”是古文中运用很广泛的一个词,例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季氏十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都是展现村居生活题材的田园诗佳作,描述了古代农家人的好客热情及招待远方朋友的场景。虽然二者都是农村游记题材,但两首诗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却“同题不同趣”,展现出在美学风格上的极大差异。文章从两首诗的文本内容出发,从诗歌结构、诗歌主体和诗歌意境这三个方面找出两首诗歌美学意蕴上的不同,找到同题不同趣的深层原因,并应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爸爸今年37岁,中等个头,长相平平,可他却有一口特引人注目的牙齿——黄乎乎的。也许你会问:“你爸爸是不是每天都不刷牙呢?”不,不,不。恰恰相反。说出来你可不要见笑,他可每天都刷三次牙,绝不会漏刷一回。但是为何仍是一口“金牙”呢?只因他有个不良的嗜好——抽烟。  相似文献   

16.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秦军于觳之战惨败而归,秦穆公勇于自责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问题是,既然他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承担了全部责任,又为什么要补上一句“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呢?换言之,孟明等“大夫”必有微“眚”,穆公此言才有落脚点。那么,孟明之“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中说成语“故伎重演”的“伎”常被误作“技”。其实,“故伎重演”和“故技重演”都是正确的。《现代汉语词典》:“[故技]老花招;老手法:-重演。也作故伎。”《汉语大词典》释“故技重演”为:“谓再度玩弄老花招。技,也作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2008,(5):51-51
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下册第25课)中的“着”宇,有的说应当读zhao,有的说应当读zhuo。请问:正确的读法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上次八戒出的题目让悟空失了脸面。那孙悟空岂是等闲之辈,他非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八戒也来做一道不那么容易的题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