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语形式是言语内容与情感的载体,引导学生关注、揣摩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业。《涉江采芙蓉》一诗中,诗人以多重转折的言语形式,在多重矛盾中不断升华情感,终于将情感蓄积得愈加浓烈和深沉。《涉江采芙蓉》中设置的多重转折与矛盾是:美好在险远——“兰泽多芳草”;欲赠却远隔——“所思在远道”;离乡却还望——“还顾望旧乡”;情深却相离——“同心而离居”;知心难偕老——“忧伤以终老”。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一种对话活动,语文“既表现为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也表现为由语言向言语的发展。而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也可概括为这样两个方面: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在这种“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基础性的活动,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言语环境的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言语的高级形式。与外部言语相比,内部言语是一种不出声的默语,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进行隐蔽的发音。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在产生内部言语的过程中,出现一种过渡形态——出声的自言自语。这种言语既有外部言语说出声音的特点,又有内部言语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习有两种方式,即“语言——语言”与“言语——语言——言语”。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习采取的基本就是“语言——语言”的学习方式,古代文学家学习语言都是如此。吕叔湘和朱德熙先生曾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谈到这两种方式。他们认为“语言——语言”这种方式在古代有点“效验”,在今天就不行了,而“言语——语言——言语”这种方式在今天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王学进 《生活教育》2011,(15):71-75
儿童写作作为人类的前写作状态,它应以开掘儿童的生命潜能为发展需要,以养护儿童的言语自信为追寻意趣,以生长儿童的言语生命为价值旨归。为使儿童言语生命能自由滋长,我们从写作发生学、言语动力学的角度对写作意识的走向进行了厘清:体察意识——在自主与自需中"留住自我";读者意识——在交流与发表中"映射自我";评价意识——在培信与立格中"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6.
儿童写作作为人类的前写作状态,它应以开掘儿童的生命潜能为发展需要,以养护儿童的言语自信为追寻意趣,以生长儿童的言语生命为价值旨归。为使儿童言语生命能自由滋长,我们从写作发生学、言语动力学的角度对写作意识的走向进行了厘清:体察意识——在自主与自需中“留住自我”;读者意识——在交流与发表中“映射自我”;评价意识——在培信与立格中“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起始于言语活动,又复归于言语活动,它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基础,以言语教学为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学生在言语训练中通过言语—语言—言语的学习过程,强化言语形式及其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从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中把握语言规则,培养学生言语学习的动机,促成学生言语学习的转换,讲求学生言语学习的策略,最终达到学生言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形成语感。学生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语感,把握语言生成规律,才能形成学生的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本意是“为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祖国语文,即热爱并掌握母语,包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言.和母语的实际运用——言语,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则是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所必需的言语能力”。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智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核心和本质。这段话,是王松泉先生语文智育观的典型表述.它至少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的最基本方法,是个体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阅读并不等同于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在"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往复循环中涵养语感、丰富情感。确切地讲,语言文字在这里绝不同于其他学科中仅仅被作为一种了解内容的工具,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吕叔湘先生曾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形容阅读教学:教学生学习课文就是领着学生在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现今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在命题  相似文献   

10.
言语定势是言语表述中起定向作用的语势。它所研究的内容是很丰富的。首先,人们在进行言语表述时,一般并不是想到一句表述一句,而是先在大脑里形成一个明确的意念——而这意念又总是指向中心语义的,然后根据表达中心语义的需要,一句句有条不紊地进行表述。可见意念所确定的中心语义在言语表述中起率先定势的作用。这便是中心语义定势。其次,为着更好地表达中心语义,便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归根到底,就是如何  相似文献   

11.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这一论断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正基于此,对比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被语文教学广泛运用。此所谓“对比”,主要指的是言语形式的对比。在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言语形式的揣摩、掂量、比较中,学生对于言语的  相似文献   

12.
【现象观察】总有因言语不顺时而祸起之事谈管理言语失去作用这个话题,是沉重的,因为只有在学校管理陷入泥潭的时候才会被人提起。在当下的学校管理中,经常因言语不顺而祸起,存在着大量的管理言语交流无效之事,或管理言语交待失效之事。如,校长言语再没有人去听,甚至引起下属的反对。更为严重的是将言语升级——暴力言语。  相似文献   

13.
马蔷 《中国教师》2014,(14):30-31
<正>王尚文先生在《言语形式四题》一文中谈到:我们人类有能力开出一条巴拿马运河把美洲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却没有办法把一篇言语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给分割开来。两者天然地统一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是的,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是语言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容和形式犹如一张纸的两面,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一篇篇言语作品组成,内容——说什么和形式——怎么说,客观存  相似文献   

14.
"言语发现——表现"式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言语发现和言语表现能力为目标。诵读、比较等策略可帮助学生发现言语秘妙,想象补白、文本变形等策略能引领学生展现言语智慧。遵循文体特征、紧扣文本个性、服务学情需求、评估迁移价值,是"言语发现——表现"式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言语发现与言语表现关系微妙:言语发现并不一定指向言语表现,言语表现并不一定紧跟言语发现,言语表现可以有效助推言语发现。  相似文献   

15.
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非言语交际中,服饰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本文试通过展示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的跨文化交流实例,主要说明服饰——这种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将探讨在跨文化交流中注意服饰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记忆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是人脑对经验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心理在时间上的持续,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证明,人类的听话过程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听话人快速将一连串无意义的声音转变为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言语信息的输入——对语音的感知和对句子成分的不断切分;(2)言语信息的解码——整套句子处理策略和对各种经验知识的利用;(3)言语信息的储存——使被解码了的言语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各种手段。本文将着重讨论作为人类认知…  相似文献   

17.
<正>1.顺应言语生命欲求,培养言语个性人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质、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之一。语文学科教育一旦被视为知识技能教育,必然会禁锢学生言语生命的自然需求——每一个儿童固有的言语天性。如果代表话语权威的教师从实用和世俗的人生目标出发,教学必然会吞没学生的言语天性。因此,应顺应言语生命的欲求,让每一个学生的言语生命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和语言学对人们使用语言思维过程的研究表明,这个过程虽然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却是一个包含着几个不同阶段的复杂过程。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说:“……言语交际的编码,经历了一条从思想到扩展话语的复杂道路。开始产生的是向别人传达某事的动机;这一需要体现为构思或思想……这一思想及其语义观念借助于内部言语机制,代码为未来话语的深层句法结构,然后又转变成表层句法结构,最后才变成经过线性整理的扩展的话语。”由此可见,使用语言的思维过程可以概括为:动机——构思或思想——深层结构——表层结构——言语。但是人们学习掌握语言却经历了一个相反的过程:从模仿语言开始,然后能够在大脑中按规则把词组织成短语或句子;再以后,只要在大脑中构成表达意念的一两个词就能自动地在言语中相继展开;最后,人们熟练地掌握语言达到这样的程度,即只要有了说话的动机或构思,即使没有用词表达,也能无意识地经过上述几个阶段,将其变成言语。  相似文献   

19.
<正>"言"是什么?"言"即"言语",言语表达的技巧和艺术。"意"是什么?"意"主要是指感受、感想、情感、主题、观点等。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在"言"与"意"之间不断进行转换。起于由"言"到"意"的转换,而在这一"言语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言语"——"字字句句,不可轻易放过",获取文本信息,还要把学生驱进文本与言语作品进行深层对话,尽一切所能化  相似文献   

20.
言语是一切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和最强有力的手段,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信息途径。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离不开言语这一重要媒介。课堂教学中,没有言语就不能很好地进教学活动。有言语,就有声浪。声浪在教学过程中有它积极的、不可忽略的重大作用,但用之不妥也会产生非正常的副作用——干扰教与学。声浪干扰在单式班教学中有,在复式课堂教学中则更为突出。所以说复式教学中声浪的干扰就成了复式教学中应予研究和妥当解决的突出矛盾。如何克服复式教学中声浪干扰,我认为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一、充分发挥形态语言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