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记: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是就学生的“自主建构”而言的;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有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价值引导”是指教育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体现着社会的意志、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据此,来观照正在积极推行的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我们不免觉得教师的价值引导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时代的理想人格,确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德育目标具有有力的现实依据,并需要有效的德育机制支撑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德育必须确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德育目标,进而着力建构情境创设、价值引导、自主建构和实践活动的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4.
顾颉 《中国德育》2006,1(7):9-12,21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是指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审美型德育要贯彻审美感知与道德认识相促进、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给德育以审美视点、形象美感、更多的情感投入和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道德建构,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可接受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傅敏  王亚斌 《教育研究》2021,42(4):74-81
经验德育是研究者通过对杜威经验德育思想的提炼和阐发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相比同源于杜威哲学的生活德育,经验德育显现出落细、落小、落实的学理优势.从价值本性来看,经验具有价值嵌入的内在特征,它与个体道德成长相互缠绕、双向建构.经验德育强调立足个体的现实处境和经验生长方向理解道德及其评价,它的起点是学生个体生活经验中的亲身实感,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意向化的行动和反复价值体验,逐渐在道德意识深层形成价值自觉.经验德育以经验为核心促进个体的道德学习与道德成长.经验德育实践需要观照学生的价值世界,以提升价值判断力为核心任务,以日常价值事件为内容载体或契机,以基于主体间交往的价值引导为主要方法.经验德育蕴含着鲜明的价值立场和实践向度,只有学生以“当事者”的身份和心态去体验、思索那些价值原则在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才能不断提高其价值判断力和价值自觉,学校德育才能真正摆脱目前困境而获得其自身的价值确证.  相似文献   

6.
檀传宝 《中国德育》2006,1(5):47-51,57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这一模式反对灌输,要求解放教育对象;反对放任,要求提升教育对象;力图走一条“中庸”的教育道路,让德育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主体性教育思想已逐步被教育工作者接受,并应用于德育领域。主体发展性德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一、内化德育目标,变“外求、他塑”为“内求、自塑”外…  相似文献   

8.
欣赏型德育就是通过价值引导,使学生在自由欣赏过程中实现道德自主建构。欣赏型德育是德育实践与理论的呼唤,其价值追求是培育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健全人格,其主要路径是在情境体验中激情、在价值判断中明理、在实践活动中导行。  相似文献   

9.
孙玮 《湖北教育》2007,(7):16-17
"生活化德育"是指品德培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主体道德生活实践,促进主体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道德教育。"生活化德育"在目标上强调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完善为目的,注重最基  相似文献   

10.
概念泛化了的我国“大德育”巳步入无所不包却一无所能的尴尬境地。在“大德育”理论框架下,德育方式出现了主知主义与主行主义的两种偏向。德育本应道德教育,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樊健 《江苏教育》2023,(34):57-59
班华先生的实践德育、整体育人思想引领着一线班主任创新班级教育、做自觉道德教育者、享受道德人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多维体验中自主建构道德生活,实现自觉成长;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建设班级教育共同体,有助于提升班级教育合力;进行“融和德育”的实践探索,有利于优化班级教育生态,帮助师生共享道德人生。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德育,概括而言,指的是学生主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个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选择、评价,自主地建构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最终成为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的人。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地认识、体悟道德价值,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人们在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获得的有关德育目的、功能和本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全新认识。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在理论上已经习惯了设定目标去向受教…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德育,就是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情感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其意义不仅在于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实现,而且在于只有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德育内容才能有助于建构学生的主体(心理)意义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强调要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生活事件”来呈现教材的教育话题和案例,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留出空间,推动学生的自主建构,将教材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增进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关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情感需求,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型师生关系建构和教师成长的基本追求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顾润生:学校以“立美”作为学生“修德”的途径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高云梅:我校“立美修德:儿童道德学习新样态实践建构”项目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立足于德育、美育协同统一的实践逻辑,系统支持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分享美,并引导其过纯真、和谐、有秩序的道德生活,建构指向儿童道德学习的“立美修德”实践新样态。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中,如何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真正引导学生自主步入实践殿堂,培养其学习追求的道德责任,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亦是高校德育人性化实践的发展趋势。然而高校内部德育整体融合观念的缺乏,德育目标指向与价值功能的偏离,对学生主体性的忽略等严重制约了人性化德育的实施。为此,本文提出:一是要拓展德育视野,将德育与整体教育融合,全面确立教师教育者主体地位;二是要转变德育观念,将德育目标指向教育对象的道德智慧的培植与开发,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三是改革德育模式,“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过程德育化”。在独立性向整体融合性、说教感化型向实践互动型转化过程中走出一条高校德育人性化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孟佳 《中国德育》2013,(19):21-24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领活动。德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必然要经历学生个体通过教育活动适应社会,接受和选择社会价值,并且将习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准则逐渐内化并作为自我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是北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檀传宝教授主持研究的一项“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目的在于解决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的这样一个重大课题——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它是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审美精神。以实现“解放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相统一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9.
究竟谁是德育的主体,这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厘清德育主体的概念,明晰德育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德育实践的深化与德育目标的达成。文章明确提出,德育活动作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互为道德认识与实践的客体的同时,共同构成德育的主体。德育活动的展开,德育过程的深化,需要同时发挥师生作为德育主体的作用,即一方面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学生自主道德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杜兆义 《辽宁教育》2013,(5X):64-65
<正>生活德育是一个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生活德育的价值引导是指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