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建和谐校园,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赋予校长的重要使命。学校校长是营造诚信校园、和谐校园的主要角色。而创建和谐校园,离不开校长在管理工作中,对下属以及全体教职工的诚信和真诚。校长要用“真诚”换来教职工对本职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忠诚”。如何以“诚”换“忠”?下面谈谈自己在学校实施柔性管理工作的几点粗浅认识和不成熟的做法,愿与同行一起研讨。  相似文献   

2.
校长不等于“老板” 现在,许多教师乃至中层干部都把校长称作“老板”,这种“老板式”“校长负责制”严重扭曲了教师管理的“促进、改善、提高”的本质。其实校长是学校的法人,全权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主人”与“法人”是什么关系?校长应是教师权益的“代官人”。换言之,校长应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行使权力时,严格遵守工作程序,根据制度的规定办事,并接受教代会负责对自己拟定的条件、计划及重大事项进行质疑、审议和民主评议,使教职工通过教代会民主参与管理的过程制度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期课改的核心之一,也是当下很多学校最大的努力目标,可是到底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却见仁见智。正如南京师大附中校长王占宝所说,教育始终在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人的本位三之间存在钟摆现象,它应该达到适当的平衡,任何一种偏离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校长首先应该认识的、准确解读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话题。可以想见,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否深刻,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中一切行为的正确与否。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意识里,一所三百余名教职工、四干余名学生的学校,它的校长应该是刚柔并济、富有魄力的吧。王笑梅似乎不是这样的,她始终微笑着,柔婉温润,“谦谦君子”,从她的身上,很难感受一点刚性的气息,很难看到一点诸如当机立断、一锤定音的“魄力”。她的个性偏于文弱,凭着这样的个性,她却领导着学校步人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就了学校发展的一番“大气象”。这犹如一个谜!  相似文献   

5.
谈“潜规则”文化里的管理,其实,核心就是在谈学校的管理得用上辩证法的思想去认识、解决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从而促进一所学校健康发展。“潜规则”管理文化,在很多场合都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是对某些事项的事先约定。一个对“潜规则”文化有认识和研究的校长,他的管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能瞻前顾后、左右逢源,体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问的凝聚力,所做的事几乎成了广大教职工认可度最高的事,所说的话成了广大教职工满意率最高的话,和谐成了学校的主旋律。但是,有时,“潜规则”对新校长来说,它往往是一个雷区,操纵时必须居安思危,从容应对,才不会有危险,才不会因内讧降低内耗,从而游刃有余,事半功倍。校长能否辩证地认识“潜规则”,能否驾御“潜规则”践行管理,反映出一个校长管理能力的高低,这成了衡量一个校长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在实行这一制度过程中,如何使校长做到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民主治校,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最近一位教师在来信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她所在的学校是最早试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之一,也是所谓搞得最好的学校。校长曾在当地大会小会上多次介绍其“民主”治校的“经验”。据说,有关领导对该校每月一次的教职工代表“参政议政”例会制颇为欣赏,称之为“对校长负责制的进一步完善”。而实际情况却是,所谓的教职工代表,皆是这位校长的亲信,几位敢于反映教职工意见的真正代表早被校长以这样那样的藉口  相似文献   

7.
《宣武教育》2005,(7):45-45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确,校长自身的品德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的师德,关乎学校师风、教风和学风的优劣及教育系统的整体形象。中小学校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教师,进而影响学生。这种影响力靠的不是校长的“官威”,而是校长的“官为”。  相似文献   

8.
魏家坚 《广东教育》2009,(11):13-14
编者按: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自1956年建校以来,特别是经过近五年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一所占地面积300余亩、专业近20个、教职工233人、学生4000余人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该校花都新校区落成庆典到来之际,我刊记者采访了该校校长周发茂,与这位在全国烘焙业享有盛誉的专家,分享了“小校长”“大教育”的理念,同时也展示了他职业教育的大情怀。无论是他独到的中职教育理念还是贸校跨越式的发展经验,都值得职业技术教育界的同仁进行深思!  相似文献   

9.
2005年学校招生过程中,东台的中考“状元”家长找到我这里来说,一所四星级学校的校长、主任刚到过他家,希望孩子去他们学校读书.并许诺3年的学费全免,同时答应,这个学生的弟弟到他们学校去免费读初中。说到最后,这位家长问我:“王校长,这些你能做到吗?”我当即回道:“我做不到。”并告诉他三条.“第一.作为东中的校长,我不可能因为你女儿今年考了第一.我就去你们家开展招生宣传。第二.学校有奖学金.你的孩子到东中上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励。第三,她的弟弟可以来我校读初中,但我们还要考一考他能不能适应东中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现在,许多教师乃至中层干部都把校长称作“老板”,而教代会只是流于形式,学校内部的矛盾、问题一大堆。这些“老板式”“校长负责制”严重扭曲了教师管理的“促进、改善、提高”的本质。其实校长是学校的法人,全权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主人”与“法人”是什么关系?校长应是教师权益的“代言人”。换言之,校长应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行使权力时,严格遵守工作程序,根据制度的规定办事,并接受教代会负责对自己拟定的条件、计划及重大事项进行质疑、审议和民主评议,使职工通过教代会民主参与管理的过程制度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1.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校长如何找准这团“乱麻”的“头”,理出“线”,绕成“团”?我的经验是:头脑清阻,思路清晰,抓好“点”、“线”、“面”、“体”。校长必须胸有全局,使“点”、“线”、“面”上的工作都服从、服务于学校发展这个“体”。  相似文献   

12.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策划师”和“领头羊”。教师科研热情的高低。方法是否对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正确引领和科学指导。校长的宏观决策和微观点拨,定将成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指路明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管理过程中民主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一言堂”“管卡压”的家长式管理已经不被新时期的老师们所接受。那么,作为校长——学校工作的领头雁,怎样才能团结和带领全体教职工同心同德,把学校工作搞好呢?关键是校长要懂得发“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人为本”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前不久,在与一外省区校长培训班学员交流时,很多人也谈到在学校管理中要以人为本.这又一次引发了我对学校管理中全面理解和正确实践“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在学校的教育工作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离开这一主体,学校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的思想,心中时刻装着老师和学生,也就是常说的管理者心中要有“人”.确立了师生员工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后,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以人为本搞好学校工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工作的宗旨,它反映了高校后勤工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要求,是人们对高校后勤工作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我们的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学校的各个部门都是为着“育人”这神圣任务而设立的,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为着“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工作着。由于学校工作分工的不同,各  相似文献   

16.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一位好校长首先要姓“教”。要以“教”为主。育人为本,集中主要精力,抓好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对校长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山东教育》2010,(5):62-63
当前,“人本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乎,许多学校管理者纷纷扛起了“以人为本”这杆管理大旗。但很多时候,由于学校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心态,使教职工产生自己“被人文”了的感觉。校长千万别让“人文关怀”带上急功近利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不作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社会转型对校长道德认识的冲击以及校长自身角色的模糊是造成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不作为”的重要原因。解决问题的出路主要有两个:一是将校长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二是在此基础上加强校长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与综合导师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人为本”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学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综合导师制是充分体现“学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最好结合体,是融教学与学生培养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新思路,是实践“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最佳模式,是实现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最好途径;是最适宜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学生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校长的言行直接决定着学校管理工作的绩效。校长应具备“婆婆”的眼睛“妈妈”的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