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武是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一名教师.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1989年.他参加了一个小学学生聚会(周武曾任该班班末任)。在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沉思.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经过十年时间对几百个学生的跟踪调查.他终于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  相似文献   

2.
周武是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一名教师 ,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1989年 ,他参加了一个小学时代的同学聚会 ,(周武当时任该班班主任 )。在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 ,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 ,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 ,相反 ,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 ,让周武陷入了沉思 ,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经过十年的跟踪记录 ,几百个学生的跟踪调查 ,他终于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 ,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十名…  相似文献   

3.
周武是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一名教师,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1989年,他参加了一个小学时代的学生聚会(周武当时任该班班主任)。在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经过对几百个学生的追踪调查,十年的跟踪记录,他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曾经是尖子生却淡出了优秀行列?为什么曾经不被看好的学生后来却表现出色?也许这谜底就潜藏在“第十名现象”中。 周武,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发现了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近期,本刊记者在杭州西子湖畔采访了周武老师。  相似文献   

5.
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从教近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在学校实施百分制排名时,第十名前后一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成长  相似文献   

6.
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从教近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现在已进人社会,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在学校实施百分制时,前3名之外,第10名前后一直至20名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周老师称其为“第十名”现象。  相似文献   

7.
“第十名现象”给我们提出了十分严峻的问题,小学时倍受青睐的“好孩子”最终落伍,而不起眼的以分数为核心时成绩平平的孩子却在日后脱颖而出,不得不说,这是片面、呆板的教育评价体系一手酿造的悲剧。多年来,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一直单一的以学生在校成绩为依据,学习成绩包含的内容不全面,而且几乎全部被异化为分数。因此,如果回顾一下自己的受教育过程,就不难看出周武老师发现的“第十名现象”在我们周围是普遍存在着的,在我们身边随手就可以举出一两个自己最为熟悉的例子。“第十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是整个社会评价人才的观…  相似文献   

8.
一段时间来,教育界人士积极思考、讨论“第十名现象“.它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许多时候,尖子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淡出“优秀行列,相反,许多当初并不起眼的学生竞能日后成才.……  相似文献   

9.
认真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2期吴山青老师的《一个换方问题的解法》和2007年第6期汤兆祥、周春芝老师的《“换方问题”解法之我见》(以下简称“吴文”、“汤文”)两篇文童后,很欣赏、敬佩三位教师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态度,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来,教育界人士积极思考、讨论"第十名现象".它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许多时候,尖子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淡出"优秀行列,相反,许多当初并不起眼的学生竞能日后成才.  相似文献   

11.
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是不是仅出现在今天排名前几位的所谓“尖子生”的行列里 ?  浙江的周武老师,有意用几年时间跟踪关注了 150名中学生的发展情况,结果他认为:在一个班集体中,成绩处于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今后的发展潜力高于其他学生,称为“十名现象”。今天再在名次上做文章是否恰当有待争论,但这倒也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   “尖子生”为保住既得名次,学习压力太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束,阻碍了他们的智力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学生说“我只想考第一名”这样的话听得多,但学生说“我只想考第十名”却是头一遭。前几天,听老师们议论着一件新鲜事,一个学习成绩拔尖、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只想考第十名。因为某老师说,无论是企业家、科学家、还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从爱因斯坦到比尔.盖茨,这些杰出的人物,都是第十名;第一名、第二名的人基本上没有成大气候的(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第十名效应”)。既然这样,我就要舍第一而争第十了。”很显然,某老师所说的“第十名效应”对这位学生产生了负面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第十名效…  相似文献   

13.
大概是十多年前,有了"第十名现象"的说法。所谓"第十名现象",据说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周武发现的。1989年,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700多人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  相似文献   

14.
现在有一种“第十名现象”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是指跟踪调查了上千名小学生,结果发现考试成绩前几名,老师非常喜欢的学生在高中、大学或参加工作后,并没有保持这种优势,或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和成就。相反,班里  相似文献   

15.
《今日教育》2011年第11期卷首刊登了于德明老师的文章《教育,岂可杀鸡做猴》,于老师在文中例举了教师“杀鸡儆猴”的一些现象,然后对这种“省事省力又省心”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杀鸡儆猴”“其实就是在借教育之名.行伤害全体学生之实”,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和自尊。读罢此文.笔者觉得其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6.
当您看到这本杂志的时候,已经进入了2000年的最后一个月了。对于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孩子的表现,您能给个什么样的评价呢?要提醒您的是,不要把学习成绩做为评价的惟一指标。 本期发表的《您的孩子有后劲儿吗?》一文,是对浙江省天长小学周武老师的采访。周老师经过多年的对“第十名现象”的研究,郑重地说:对于小学生来说,成绩真的不能特别反映出什么来,它的变数是很大的。所以如果父母们过于关注孩子在小学时期的排名,对孩子的发展不见得有什么好处。 以牺牲孩子的乐趣,牺牲孩子的一切取得的好的学习成绩是不可能长久的,这与竭泽…  相似文献   

17.
汤志钧同志在《文物》1980年第7期发表了《<大同书>手稿及其成书年代》一文(以下简称汤文),根据在上海博物馆发现的康有为《大同书》手稿,进行了考证。我认为手稿的发现是重要的,汤文的考证也是有益的。但汤文却认定这个手稿“是最初属草时的稿本”,不可能是原稿被抄没后另行缮述的稿本,即在此之前没有更早的稿本了,1884年康有为没有撰过《大同书》,康说撰于此年,那是他倒填年月。对这种看法,我却不敢苟同。因为目  相似文献   

18.
付平顺 《辅导员》2009,(12):38-38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都有所差异。虽然是同一个老师教,有的学生接受知识快,而有些学生,老师强调十遍八遍,他也掌握不住。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优秀生”和“潜能生”。作为教师,应当正确地对待和认识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在调查中研究,在研究中寻求促使“潜能生”上进的方法,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杭州一位叫周武的小学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经媒体报道后,此现象引发了一场关于分数与成才关系的大讨论。"第十名现象"相当普遍,其实早有人注意到类似的现象:在历时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状元、榜眼、探花何其多,但是从政者中少有留下丰功伟绩的,从文者中也少有建树卓著的。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把“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