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堂听课的准备 首先评价者要让教师明白,听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 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以及教学发展潜力,与教师一道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划等评分。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出现怀疑、误解、不满等消极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决定成效的关键因素,这就是评价。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但在多次听课过程中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大多教师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还或多或少地走入了一些...  相似文献   

3.
对新课程教学评价指标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本文按照以人文精神为导向,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发展的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为建构新课程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教师和课程共同发展的理念评价课堂教学,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密切配合的演戏教学。为此从几个方面谈谈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并在这个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课堂教学评价表。一、新课程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课  相似文献   

5.
王荣森 《辽宁教育》2014,(11):75-78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教师和课程共同发展的理念评价课堂教学,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密切配合的演戏教学。为此从几个方面谈谈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并在这个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课堂教学评价表。一、新课程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为目的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教材使用后,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成功的,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导向的目标和任务如何确立,已成为课改中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要用新的课程理念统摄课堂教学活动,最关键的就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听课、评课的监督和导向职能,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确保课改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7.
质疑学生评价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学生评价以单一的考试为基础,已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当今教育领域,一些新的质性评价方法已被倡导和运用,如成就评价、情境测试、真实评价或文本评价等。与传统的评价模式相比,新的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为目的,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参与,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改进已往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但新的学生评价模式本身也存在着某些弊端。1. 成本问题新评价通常要比传统评价费用高,其原因在于:(1)评价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一方面,评价者对问题进行评价的时间和精…  相似文献   

8.
谢洪 《中国培训》2008,(6):17-18
如何科学地评价教师的一堂课,一直是教育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人的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以评价者角度从教学评价准备、教学评价关注的焦点以及教学评价时采取的策略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便更好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搞好教学和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与评价者共同参与的研究和探索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改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然而在无数次的听课评课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0.
刘一华 《湖南教育》2002,(18):35-35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促进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本文按照以人文精神为导向,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发展的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为建构新课程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 一、以人文精神为导向,有利于师生的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 教学评价是对已发生的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事实”进行的价值判断,这些“事实”中包含有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评价方式要注重以课程整体教学评价统摄随机抽样听课评价;评价内容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评价目的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功能。在实践中,要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反馈与合理运用体系。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2):119-1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教师对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评价与观察的重点是哪些指标,还不是完全清晰,本文以发展性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从"立足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观察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基点,为教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课堂评价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对被评价者的言语和行为做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形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教学活动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充满教育机智的教学评价。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停留于表层的作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衔接,而是在整体深刻理解文本和学生实际后焕发的自然而然的创设和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避免"走过场"、"过了度"、"走了形"的伪评价,使评价真正发挥其激励、诊断、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直接导致一场教育教学方式的全新变革.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师实践课程标准的主阵地,其评价标准理所当然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大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新课程理论及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趋向,试就新课程视野下课堂教学评价作一分析与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的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是评价者从教学的价值观或价值信念出发,对课堂教学行为和效果的一种价值判断。所以,我们现在讨论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价问题,其实就是以某种价值思想为基点,对课堂的教与学的有效性的讨论。作为基准点的价值思想,在今天就是指新课程理念,即基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而以教师专业的发展作为回应,使课堂的有效教学具有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评价的基本要求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评价活动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评价,整个评价过程体现更多的是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判断。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可以得到教师权威性的评价,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学中运用同伴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在评价中的被动角色,还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8.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课堂教学评价也不例外。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把学生的实际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过程。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评价,可从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师教学行为来评价。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环境下能够实现信息的高效连通和交互,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即时评价与反馈,让教师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选择一个答案。互联网技术在教学评价发展中起到了扩大评价范围、拥有更多评价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互联网+课堂"背景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需要教师关注教学情境、具有一定的时间与经验、自动化水平高、具有创造性的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站在学科教学目标的高度设计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相似文献   

20.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面向教师,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是持续不断的过程评价,是多角度的全景式评价,能激发被评价者对工作的主体感,满足被评价者信息沟通的需要,增强被评价者的职业认同感,只有掌握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质,才能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使这一评价模式为教育增添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