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红霞 《文化遗产》2010,(1):26-31,57
不同的文化空间造就不同的演剧场合,不同的演剧场合具有不同的演剧功能,对剧目、演员和表演方式有不同的要求,造就不同的演剧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乡村和海外唐人街这三大演剧市场,已逐渐发展成为广东粤剧的三大生存文化空间,成为广东粤剧的基本生存格局。城市演剧倾向艺术表达,乡村演剧注重民风民俗,海外演剧强调文化认同。无论如何,只要各自的演剧功能还在,粤剧就还将在这三大空间里继续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民国时期,随着北京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的发展,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北京西北郊清代皇家园林功能发生转变,从昔日传统的皇权政治空间向人民大众共同拥有的“多元化”公共空间转型过渡,加之近代公共交通体系逐渐发展,三山五园成为民国时期北京重要的旅游观光胜地。  相似文献   

3.
嘉庆以前宫廷尚未发现皮黄戏,道光时期演出中只有零星的两出皮黄剧目。嘉、道时期"乱弹"和"侉戏"都不含括皮黄。咸丰末年从民间招进的艺人中有近六成以上属皮黄,极大丰富了宫廷皮黄剧目,皮黄戏通过"花唱"演出形式征服了清宫帝后。同治时期,民籍演员虽然被裁撤,但延续了咸丰朝的发展势头,档案出现"西皮""二簧"等称谓,"乱弹"亦专指皮黄。光绪朝大量皮黄名角和戏班进宫,使得皮黄戏成为宫廷演剧的主流,宣统时期皮黄剧目则完全占领了演出地盘,进入全盛时期。宫廷与民间的皮黄戏演出,共同促进了京剧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现代市民社会建设的基础,城市化与市民社会直接影响着城市演剧的形态与品格,对传统演剧传承与创新只有走与市民生活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说传统演剧只有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才能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演剧,这是建构现代城市文化的基础,也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是昆明城市文化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昆明的山水景观和抗日战争塑造了城市文化。民国昆明城市文化的内容包括山水景观、抗战的大后方、民主堡垒。考察民国时期昆明的城市文化,为今天的昆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是昆明城市文化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昆明的山水景观和抗日战争塑造了昆明的城市文化。考察民国时期昆明的城市文化,为今天的昆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兴昀 《兰台世界》2013,(4):118-119
<正>民国时期的天津形成了以戏曲演出、什样杂耍、电影放映、报刊传媒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产业领域。而戏曲演出业凭借着市民的喜爱,以及自身面对各种变化的不断调试,在天津文化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一、戏曲演出剧种的多元化天津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支持了戏曲演出业的持续发展,多元化的居民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8.
李暄 《新闻大学》2022,(7):27-39+117
本文聚焦于民国时期上海广播与城市空间建构,研究在城市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中,广播作为一种“新媒介”如何开辟人与城市相遇的新场景,由此改变了城市人感官体验乃至对于自身与世界的认知。研究发现,广播通过提供“听觉经验的洪流”,在城市的实体空间中叠加了新的符码;从物质、感觉与关系三个层面重组了城市空间,为城市大众建构起了一时一地的感知体验,形塑了听众的收听习惯与听觉文化实践,进而引发了城市听觉环境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祭祀仪式特征。其祭祀仪式性具体体现在祭祀主题、祭祀结构程式以及讲究吉祥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前,大运河沿线就已形成了经济带和文化带。江苏作为大运河必经之地,区域内传统年画的兴起与传播大受裨益。隋唐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江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为传统年画的兴起提供了生产者、消费者和丰富的创作题材;京杭大运河更是江苏传统年画国内北上南下,国外远播日本、东南亚等地的重要通道。大运河对沿岸城市传统文化的发展及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馗 《文化遗产》2010,(3):16-32,38,157
北京精忠庙梨园会馆是清代在京的梨园行会组织。现存碑刻文献中记录了从康熙以降三百年来的重要班社,特别是《重修喜神祖师庙碑志》完整地呈现了乾隆五十年前后京都梨园的实际状貌。宫廷演剧机构和基层戏园在碑文中的出现,展现了其时逐渐松动的班社等级关系和戏班正在蓬勃发展的商业化趋向。特别是京都两处梨园行会的建制,呈现了官班和民间班社的分立,造就了京都梨园戏曲文化生态的独特面貌。而在基层演剧中,腔分雅、乱;部分文、武;伶分大、小;技分色、艺;戏分日、夜,这些剧坛风尚,既是基层审美的流露,也是自主的商业演剧的必然发展。从京都剧坛的全貌而言,基于内廷演剧和城市演剧的本质差别,戏曲在生存和发展进程中,很自然地展现出了"保守"与"革新"的趋向,在京城复杂的文化空间中,不同身份、族群的审美取向得以呈显,由此也形成了对不同戏剧品类的维护与发展,其背后的艺术规律至今对中国戏曲艺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家电台的戏曲节目办得好不好,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强不强,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是剧目是否丰富多彩,剧目的选择和鉴别是否恰当。粉碎“四人帮”以来,中央台陆续开放了六十多个剧种的700多个剧目,其中有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以及经过加工整理的历史题材剧目和传统戏。这样一批剧目的开放,结束了一花独放的局面,丰富了广大听众的文化生活,初步满足了戏曲爱好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近代城市的商帮、行会,是戏班、伶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戏曲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汉口依长江和汉江的水路之便成长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国各地的商帮汇聚至此,建造了大量的行帮会馆。会馆戏台常常演出家乡戏和本地戏,促进了声腔剧种的融合和城市演剧的繁盛。近代汉口商帮行会所主导的会馆演剧,是寻绎城市戏剧繁荣机制,诠释中国戏曲史上"商路即戏路"命题之新内涵的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14.
戏曲演出是清代宫廷文艺的重要内容。为彰显国力,适应宫廷礼乐的需要,清代内廷修建了多座大戏台,编写了大量内廷大戏剧本。《封神天榜》等宫廷大戏在演出中有意识地适应大戏台的结构、构造,在演员出入方面增加了洞门、傍门,在舞台呈现方面增加了场楼、高台等表演台面,并以天井、地井供演员出入或呈现各种砌末,从而拓展了舞台表演空间,强化了舞台效果,形成了恢弘壮阔的宫廷气象。但文本对舞台的依附与迎合,提高了内廷演剧的人力、物力成本,造成了忽视情节展现和人物个性塑造的不良影响;在国力衰微时,其剧本难以直接搬演,需要对情节、场面进行删减,因而对其流传造成很大制约,使其在同题材戏曲中相对孤立,以至于其文本和舞台技艺对后世的影响都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5.
随着店面租金的不断上涨,以及网上书店和数字化出版对实体书业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作为文化空间而存在的书店的传统运作模式难以为继。一些独立实体书店不断地创新经营方式,以多业态经营、多元化产品战略、构建文化公共空间的方式来实现商业模式的再造。本文以广州方所书店为典型个案,通过对其经营内容分析,总结出其创意的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未来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黄雨洁 《今传媒》2023,(11):132-135
菜市场是城市中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是了解一座城市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最佳地点,也是城市更新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城市菜市场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当代市井文化语境下菜市场更新设计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城市菜市场空间现状,并从城市菜市场的文化内涵、功能业态、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四个方面为城市菜市场更新设计提供思路,旨在为后续菜市场设计研究乃至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亚运会这一体育媒介事件,广州极力塑造城市形象,建构城市文化,推动市民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城市文化认同。在亚运会的传播过程中,广州采取弘扬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凸显市民参与功能;塑造良好群体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等方式,将一个融汇历史与传统、体现文明与和谐、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城市展现在世界面前。  相似文献   

18.
周根红 《现代传播》2017,(11):91-97
城市想象是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表达的重要内容,也折射出城乡社会文化的变迁。80年代初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大多表现出乡土文化的坚守;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则表现出对城市物质财富和生活方式的向往;90年代中后期,城市基本上都以一种先进、发达的姿态对乡村进行经济和文化的"扶贫";新世纪后主要是以城市的方式建构农村,并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互动的叙事模式。然而,新世纪以来很多农村题材电视剧对城市或城乡关系的叙事缺乏对乡村的真正了解,而是以城市的视角对乡村进行主观化的城市改造。  相似文献   

19.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交通等旅游"硬件"的改善,以及民众观念的更新与世界现代旅游的发展,是民国时期旅游文化繁荣的重要成因。民国时期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表现在名胜古迹的保护与整理、开发利用旅游避暑胜地、建造南京中山陵、旅游城市的形成以及休闲旅游公园的兴建开发等方面。民国时期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旅馆、交通等作为主体的行业规模,同时还促进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鲁南 《档案天地》2009,(4):29-31
宋还吾是民国时期著名进步教育家,1929年在任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校长时,因为支持学生在山东曲阜演出独幕话剧《子见南子》,并邀孔子后人观看,引起孔子后人不满,并一状告到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辱孔”演剧案。该案在当时中国的政界、教育界、学术界、新闻界和文化界都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仅数度惊动蒋介石,还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