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诗歌的学习方法路径是意象和诗歌语言。课堂围绕“红烛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第一步,听读诗歌,进行红烛意象解构,引导学生分析红烛子意象的意蕴;第二步,品读诗歌语言,引导学生对子意象进行融合,体悟红烛整体的奉献意蕴和情感;第三步,赏读对话,通过知人论世的文学欣赏方法,完成作品赏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  相似文献   

2.
“红烛呀!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闻一多先生《红烛·序诗》中的诗句,我不仅十分喜爱,更经常以此激励自己的思想言行。因为这些诗句深刻地道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道出了红烛精神的精髓在于始终不渝地为他人的成长与欢乐作奉献。由此,我,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普通教师,深深领悟到教师应该具有通体透亮的红烛精神,教师的天职在于对学生作无私的奉献。四十年来,我梦寐以求的就是把这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光明日报》今年七月三十一日刊载刘逸生《也说“洞房昨夜停红烛”》一文,对此句诗的解释提出了新的看法,刘文说“洞房昨夜停红烛”一句难倒了不少人。什么叫“停红烛”?许多选本都把“停”解释为“放置”“安置”或“停  相似文献   

4.
奉献-教师的天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烛呀!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闻一多先生《红烛·序诗)中的诗句,我不仅十分喜爱,更经常以此激励自己的思想言行,因为这些诗句深刻地道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道出了红烛精神的精髓在于始终不渝地为他人的成长与欢乐作奉献。由此,我,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普通教师,深深领悟到教师应该具有通体透亮的红烛精神,教师的天职在于对学生作无私的奉献。四十年来,我梦寐以求的就是把这美好的理想通过艰辛的劳动变为现实。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由于党的  相似文献   

5.
在海头江尾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春泥文学社。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风雨几度,春泥护花,如今已初具规模,拥有社员近百人。文学社定期召开笔会、社员座谈会和读书会,举办了8届“金牛杯”文学大赛和5届“红烛杯”作文比赛,丰  相似文献   

6.
在孕育一代诗人、学者的山灵水秀之地,在诞生“最后一次演讲”英雄的鱼米之乡,迎着朝阳,沐着雨露,千万株新苗托起一支红烛在春风中向上、向前。闻一多中学红烛文学社以“弘扬一多精神,为家乡培养新才”为宗旨,在学校领导及全体语文老师的关怀指导下,经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辛勤耕作,如今已绿苗茁壮,红花灿烂。红烛文学社在1989年经我校语文教师唐维林初创,当时只是手抄、刻写油印资料而已。并由于高考的压力,一度中断。1995年随着教育改革形势发展,我校一批中青年教师在探索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重新点燃“红烛”,并创办了《红烛》期刊。至今…  相似文献   

7.
不甘做红烛     
世人都把教师比作红烛,都为红烛的牺牲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而拘一捧清泪,也为红烛的点点星光撒播出人类的知识与智慧而颂扬高歌。一直以来,许多教师正是以红烛精神为依托,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一支支红烛。多少教师积劳成疾而含泪走下讲坛,  相似文献   

8.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最高赞扬,也激励过无数教师献身教育事业。但是这种“毁灭自己”地“照亮别人”既不公平,也不适应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而且靠消极地“毁灭自己”所发出的一点泪光也不足以“照亮别人”了。时代发展已越来越显露了“红烛”的局限性。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教师甘做“红烛”。不做“红烛”,不是让教师舍弃献身精神,而是不要再像“红烛”那样去“毁灭自己”,要做能主动充电的“蓄电池”。其实,“蓄电池”精神不仅包含了“红烛”的奉献精神,更强调“服务”、“…  相似文献   

9.
<正>师:“红烛”这一核心意象与“诗人”的形象有什么关联?请大家结合诗歌内容等来谈一谈你的看法。生:诗歌的第一节把诗人的心与红烛的红进行对比,诗人希望自己的心也能像红烛一样红。师:怎么能看见诗人的心呢?生:“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要把心“吐”出来。  相似文献   

10.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新诗专题,选入了闻一多的《红烛》。开篇第一节提及作为“物”的红烛与“诗人”形象的关联: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相似文献   

11.
红烛精神──记于漪老师程翔“红烛呀!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用闻一多先生的这首诗来赞扬于漪老师是再恰当不过了。于漪,这位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用她自己的心灵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红烛之歌”。我们这...  相似文献   

12.
继“红烛奖”小说征文之后,本刊决定举办“红烛奖”散文征文。这次征文的总题目是:《教师一日》。希望通过平凡而有意义的一天的描述,来反映当代人民教师为四化建设哺育新人的高尚情操、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总题目只是点出选材的范围,具体文题由作者自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红烛》作为序诗,收录在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开篇,以其独特细腻的语言魅力向读者传达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以“红烛啊!”为“反复式”语段的应用中,潜藏着作者对生命的反复追问和思索,在不同诗歌小节中呈现出他对生死的深层体悟。  相似文献   

15.
<正>这一期我们继续挖掘教材中容易被忽略的名篇作者素材,选取恰当的切入点来进行素材运用训练,期待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愿做红烛的闻一多(闻一多《红烛》)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中写到“烧破世人的梦”“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切入点:但问耕耘,只求无悔。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文学经典教育中的所谓“标准答案”问题由来已久,迄今仍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从语言与文学及其关系的规律和特点这一标准和角度,就大学文学经典教育是否应恪守“标准答案”问题,置于后现代语境给予理论的探讨。问题的提出,其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确是个问题。文章重在后现代语境中的“解构”,目的在于由此引起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几年文学理论与批评界的热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核心似乎在于为文学寻找一个“本质”,或者为这“本质”寻找一个“科学”的表述:究竟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还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意味的“审美意识”?这两种表述都建立在八十年代以来“审美自律”前提上,而这一前提也仅在反拨文学的工具论上有其历史意义。所以论争的意义不过在于进一步彰显了各种政治与反政治权力对文学“本质”表述的介入。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语言要努力追求形象美、情感美、文辞美、音韵美和风格美。语文教师应以优美的示范语言,经过淬炼的“传言”,感染、教育学生,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这里介绍几种方法和技巧: 一、以情激情 这种激情式的技巧,要求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激越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驰神往。“导语激情”是其中一种。一位教师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是这样引入课文学习的:教师首先以深情的语调朗诵《红烛.序诗》,然后慷慨激昂地讲述:“闻一多先生是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他的一生就像一支红烛!1946年7月15日,先生为了争取和平民主,遭到国民党枪杀,死时才四十八岁,这支红烛为祖国流完最后一滴“脂膏”!《最后一次讲演》正是先生临终前的战斗号角,讲演以鲜明立场,爱憎感情,一泻千里气势,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扣  相似文献   

19.
由深圳市教育局和本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教师——美好的职业”散文征文评选已经揭晓。全国优秀班主任、北京四中特级教师丁榕的《孩子,听妈对你说》等6篇作品获一等奖,湖北省长阳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温新阶的《永远幸福》等10篇作品获二等奖,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厂子弟学校教师李德贵的《比乐》等28篇作品获三等奖。征文颁奖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文松向大会发了贺信。这次征文活动是继1982年以来,《人民教育》举办的“红烛奖小说征文”、“红烛奖散文征文”、“红烛奖报告文学征文”三次大型征文活动之后的又一次角度新颖的大型教育题材的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在今天的深刻意义不仅在于“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和批判,也不仅在于对于”我也吃过人”的洞见,而在于对于“吃人者”全是被“吃”空了灵魂的揭示。鲁迅先生的“赎罪”意识是启蒙思想的具体体现,《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启蒙文学”的性质不容怀疑。“救救孩子”,从“娘老子”着手是破坏,给孩子自主的灵魂是建设,这也是我们今天文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