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故事激趣师 :我知道小朋友们爱听故事 ,前几天 ,我读了《古今文人轶事》(罗启荣编)一书上赵树理“传经”的故事。今天我来讲一讲这个故事。(1951年秋天 ,赵树理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太行山 ,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体验农村生活。村里有个小青年写了一篇文章让赵树理指导。赵树理看了一遍 ,说 :“你先改一次 ,明天让我看。”第二天 ,小青年把稿子改好 ,送给赵树理 ,他看了一遍 ,说 :“你再改一次 ,明天送给我。”第三天 ,小青年又把稿子改好了送来。赵树理看了一遍 ,说 :“我看你会改 ,再改一遍。”第四天 ,小青年再次将稿子送给赵树理 ,他…  相似文献   

2.
“文革”中,著名作家赵树理被关在“牛棚”里。一天,一个“造反派”手棒一盆鲜花,高兴地从外面跑进来,一眼见到赵树理,叫道“:赵树理,过来,过来,你看这盆花好看不好看?”赵树理思索一下,便摇头摆手:“我看不好看。”“什么?你竟敢说不好看!什么意思?老实交代!”赵树理无可奈何地说“:既然要我老实交代,只好实说了。这盆花确实很好看,不过常听你们说‘: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如果我说好看,你就会把花给砸了,怪可惜的,所以我只好说不好看。”赵树理的幽默@刘慧文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赵树理写的。通过记叙田寡妇看瓜这件事,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全文以土改前后农村发生的变化为线索,分为两大段。  相似文献   

4.
四月十八、十九日,我听了斯霞老师在二年级试点班教了“一个伤员的愿望”一课,得到很大的启发。四年级要用三课时才教完的课文,斯霞老师教给二年级的学生只用了两课时,而且效果良好。这是我想也没想过的事。在教学方法上,斯霞老师突出课文重点,抓住关键,把课文分成两大段,并且把分析课文和分段结合起来,把概括课文和总结谈话结合起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效果又好。听了这两节课,使我解放了思想,学到了多快好省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6.
读赵树理的小说,一下子就被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了。故事性强,这是他的艺术特色,也是受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欢迎的原因。赵树理自述说:“群众爱听故事,咱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咱就不要因为讲求剪裁而常把故事割断了。”(《也算经验》)又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人听,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  相似文献   

7.
九年制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有一篇课文是《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很经典,很多老师上公开课都喜欢用它。对于这篇课文的示范课,我也听了不少于五次。可每听一次,大多是前一次的翻版。  相似文献   

8.
九年制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有一篇课文是《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很经典,很多老师上公开课都喜欢用它。对于这篇课文的示范课,我也听了不少于五次。可每听一次,大多是前一次的翻版。  相似文献   

9.
学完课文<月光曲>,孩子们吵着要听这首曲子.于是我找来了CD,顺便也让他们听了贝多芬的<命运>.听的时候提了个要求:边听边学着课文的写法,把听乐曲时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来.本来想让学生在听完一遍后交流一下的,转念一想,要是一交流,思路就会相对集中,内容就不丰富了,我还是想看到孩子们最原始的想法.于是,什么都没说,听完后就让孩子们开始写.以下就是他们写的一些段落:  相似文献   

10.
(课前创设情境激发感情:播放《我的中国心》 师;同学们,一曲《我的中国心》听完了,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这首歌曲中我感受到了歌唱者和这首歌曲的作者有强烈的爱国心。 师:你体会得很好,那我们就一起带着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再次进入《难忘的一课》吧! 上一课时,咱们共同学习了本篇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现在谁愿意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主: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学习祖国文字,并参观他们的小礼堂。 〔师相…  相似文献   

11.
一位青年教师要在教研活动中上一节阅滨课。选定的课文是人教版第五册中的《灰雀》。在听试教课时。我发现她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灰雀?2.列宁是怎么喜欢灰雀的?在课后的交流中.我提出了意见:把重心落在这两个方面是不是有点偏题?那青年教师一脸茫然:怎么会偏题呢?难道课文不是写这两方面的内容吗?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上,我捧起语文书满怀信心地对孩子们说:“老师来把这篇课文读一读,大家可要听仔细了!”我有声有色地读着,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孩子们,肯定会听得入了迷吧!”我猜测着孩子们听我朗读时的表现。然而,我却出乎意料地听到了孩子们天真的笑声,那笑可不是为我的朗读在喝彩。我顿时懵了。课后,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听老师的朗读要笑呀?”“老师,我觉得挺好笑的。你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小朋友了!”“老师,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手》(五年制第八册7课),围绕老农陈秉正那取坚硬而灵巧的手作了多侧面的描写,从中发掘了劳动的诗意和崇高的美。教学这篇课文,除了掌握课文是如何介绍陈秉正手的坚硬和灵巧外,还要充分发掘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觉得要注意这三个问题: (一) 正面抓住“手”的特点课文的第二、三两段正面描写了陈秉正手的特点,是课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于课文教学,一般都采用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并随录音跟读这一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提高学生语音素质是非常见效的。听录音,听录音跟读,是培养听说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听,为学生下一步开口说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初学英语者,如果一  相似文献   

15.
一天上午,我想随堂听小吴老师的语文课。第一节课时,我打电话到三年级语文组,经询问得知小吴老师当天上午第二节课执教《拉萨的天空》一课。这是一篇新课文,我并不熟悉。在处理好事务后,我于第一节下课前十分钟赶到三年级办公室.借小吴老师的语文书把课文看了两遍。三年级其他班级的老师听说我要听小吴老师的课,也随同我一起前往听课。小吴老师课前准备很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学流程自然流畅,但是我始终觉得学生学习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似乎教师牵引得太多,并没有真正地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一边听一边思考:假如这篇文章让我来上,我该怎么上呢?下课后,老师们纷纷回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听了一些低年级语文课,发现每教学一篇新课,不少教师揭示课题后,紧接着就是教学课文里的生字,把阅读课上成了识字课.例如教学《司马光》,教师板书了课题,告诉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是说司马光是个非常聪明的孩  相似文献   

17.
妙 语 在“文革”中,有个造反派想把公家的一盆花据为己有,但又不知道那盆花好不好,就问被专政的作家赵树理。赵树理说:“这就不好说了。我说是香花,你们必定说是毒草;我要说是毒草呢,你们就认为是香花……”  相似文献   

18.
新编语文教材把课文分为讲读课文、课内自学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三类。对于这三类课文,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本文谈谈我的做法。一、讲读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的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因而教学方案是“以讲为主,以读为辅”,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读分析,学生阅读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通过  相似文献   

19.
一次到基层学校听课,一位教师正在讲《给予是快乐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一节课听下来,我竟没发现略读课文与精讲课文的教学有任何一点儿区别。她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后来我有意识地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略读课文,发现这位教师与前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20.
王勇 《现代语文》2011,(8):71-72
在探讨问题之前,请先看几段对话。(一)师:发现你上语文课时经常睡觉。生:是的!老师,很多时候,你讲的课文我在开学初就看过了。开学初我就把语文课本看完了,其实语文课本上好看的文章也就那么几篇,我觉得很多时候你上课提的问题,我自己当时读课文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产生这些问题,所以听起来就没什么感觉,听着听着就想睡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