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战争频仍、秩序混乱,青年一代无所适从,消极情绪迅速蔓延。当尼采大声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倒塌了。一方面这使得人类精神获得了自由,另一方面人类也丧失了信仰和精神支柱,伴随而来的是对生死无常的恐惧疑惑。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的尤金·奥尼尔一生共创作了六十多部悲剧。他以天生的敏锐感受他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天才式的苦痛俯瞰复杂多艰的人生,又以他的如椽巨笔揭示了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乃至整个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真实。 奥尼尔的一生是在不倦的、紧张的精神探索和思想探索中度过的。他声称所有的戏剧就是为了探究“人与上帝”的关系,他相信尼采的论断“上帝死了”。《圣经》上说:人类伪始祖亚当、夏娃经受不起魔鬼的诱惑偷食禁果,触犯上帝被逐出伊甸园,因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乐土。二十世纪初的“上帝”之死又使得人类失去了自己的精神依托,失去了原始的信仰,也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人类不仅失却了物质的家,又失落了精神的家。奥尼尔以悲剧这种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揭示了人类对这双重家园的寻觅与追求。在他的剧本中,“家”的意象有二:从表层上说,是物质的家园。人们挣得一个安身立命之处,追求美好的、幸福的生活;从深层底蕴看,是精神的家园。即是寻找自我,寻找灵魂的避难所,寻找人的归宿。  相似文献   

3.
该文是对尼采信仰哲学现实性意义的分析性文章.文章从尼采的著作《瞧,这个人》、《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原文本出发,并以之为依据,说明尼采“上帝死了”的信仰哲学,并就其信仰哲学进行分析,指出尼采反宗教观的信仰哲学中所蕴含的奋斗和勇敢精神,在此基础上阐述尼采信仰哲学对于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影响,以期让终极关怀的哲学问题转化为奋斗和勇敢的现实精神,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当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支撑欧洲的整个精神家园也就倒塌了,这个宇宙成了一个没有终极价值,没有彼岸,没有信仰的世界,现实的理性与实践精神支配着人的一切生活和行动。痛苦、悲怆、无聊,人类所有悲伤的情绪一下子那么直接地裸露在人们面前,在不能拯救的年代,一切都将成为可能。人们好象一下子从淳和直朴的乡间田园走进了喧闹,混乱的都市,举着孤苦无告的手伸出土地之外,在翻滚的欲海里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如同没有支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是彻底打倒孔家店的伟大旗手.他在“五四”运动前夕写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份声讨封建教育制度的战斗檄文,是一枚投向孔家店的重磅炸弹.“五四”前夜的形势,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政治思想领域里的斗争异常激烈.反动派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适应他们反革命复辟的需要,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先是袁世凯的“尊孔祀圣大典”,紧接着的是张勋复辟帝制的闹剧,什么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乃是彻底地反封建文化的运动。所以“打倒孔家店”便成为当时运动一种主要的口号。  相似文献   

7.
儒家伦理学说曾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精神支柱,它对当代中国思想建设是否还有保留价值?最先提出这一问题的是“五四”时代的启蒙学者。他们认为:“儒家之主张,徒会宗法社会牵掣军国社会,使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也就是说毫无价值可言。时至今日,“五四”时代学者“打倒孔家店”的主张可以说是早已得到了实现,但是当中国现代化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时,保持着良好儒学传统的“亚洲四小龙”却率先建立起了现代化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他们把经济成功的基本经验归结为儒学的精神动力。李光耀认为:“促使新加坡成功的其中一股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是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之所以解放,一是西方的各种思想、主义,蜂拥般地涌向中国,诸如:无政府主义、实验主义、达尔文主义、马列主义等等。它们都是在“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之下,反帝反封建”,打倒孔家店,建设一个新的强盛中国并为之奋斗的力器。当然在斗争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主流和指导思想。一是与此同时西方的各种文艺思潮和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被大量地介绍到中国来。特别是到各国留学的一些青年学生回国之后身体力行,这一切都汇入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文新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洪流之中。“五四”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流派纷纭、百家争鸣的时代。使中国文学发展到古代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开始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五四”传统,两个拦路虎就会立刻跳到我们面前:一是“五四”运动的性质,二是“五四”打倒“孔家店”的功过。对于这两个聚讼多年的问题,本文既无法正面回答,也无法完全回避,我们不能不在题目许可的范围内稍稍涉及。  相似文献   

10.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11.
王聪 《中国研究生》2012,(10):32-34
人的存在,就是在对梦想的追求和失望之间的永远徘徊。——尼采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尼采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丧失信仰,找不到精神家园。北大李零教授说,任何怀抱理想却又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中西哲学界对尼采认识与评价的回顾中肯定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继而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讨论尼采“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文章指出:尼采由“上帝死了”而提出“一切皆允许”,不仅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也否定了柏拉图以来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哲学观,但“上帝死了”与“一切皆虚妄”的思想又取消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导致了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严重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3.
儒学对今后中国伦理建设的意义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在中国大陆,“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的旋风,以及“文革”时期“批孔批儒”运动,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似乎清朝末年那一幕幕丧权辱国的悲剧都是孔子儒学造成的,中国科技落后乃至今天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4.
读到这样一首诗: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叶残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这有些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诗,不禁让我想到一句名言,套在里面,倒也很合适:"上帝死了,人们珍爱着自己,人已死了,静听荒原上的哭泣。"(1)然而这悲伤的情景并不该在"荒原"上,不然,哪来的落花和残叶呢?当尼采说出"上帝已死"的时候,人们心中的花也凋谢了。这是信仰的危机,然而还有人自  相似文献   

15.
“超人”是打开尼采哲学思想之锁的钥匙,是尼采哲学的核心。尼采最关注的是人,因此,尼采从“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揭示世界的本质“生命的强力意志”─—造出真正的人“超人”,这一逻辑顺序展开了他非凡的哲学思想,“超人”成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哲人     
尼采成为西方的大哲,是因为他说了一句:“上帝死了。”其实,中国有许多人可以称为尼采。如打着“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在他们心中,“我就是天,我就是道”。因此,李逵在劫法场时,用板斧砍下许多老百姓的头颅。所谓“哲学”,至多是李逵手中的板斧而已。  相似文献   

17.
“超人”是打开尼采哲学思想之锁的钥匙,是尼采哲学的核心.尼采最关注的是人,因此,尼采从“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揭示世界的本质“生命的强力意志”——造出真正的人“超人”,这一逻辑顺序展开了他非凡的哲学思想,“超人”成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相似文献   

18.
“打倒孔家店”是五四运动提出的著名口号。70年过去了,但是,若把现在我们所奉行的伦理观与儒家伦理观细细作个比较,我们便会发现:“打倒孔家店”有巨大现实意义。 毫无疑义,一切事物,不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思想,莫不由共相与殊相、普遍与特殊两方面构成。儒家伦理观也不能不如此——所谓“三纲”,便是只适用于一定社会的特殊伦理观、封建伦理观;所谓“仁学”便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伦理观、“人”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9.
孙建锋 《辽宁教育》2005,(11):48-50
教学实录 师:《圣经》上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在我看来:“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的意愿是生存,是好好地活。当灭顶之灾袭来的时候,生命进发的智慧,值得我们敬畏。让我们怀着一课敬畏的心朗读课文——《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实录]师:《圣经》上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在我看来:“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的意愿是生存,是好好地活.当灭顶之灾袭来的时候,生命进发的智慧,值得我们敬畏.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朗读课——《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