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晶 《考试周刊》2013,(13):77-78
认知语言学认为,发话者不仅是"说话的主体",还应关注将事态语言化前作为认知的主体,把握事态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这一过程哪种语言都相同,但语言不同,语言化时使用的表达方法和把握事态的方法也不同。日本人把握事态有何特点,怎样说日语才算地道,作者通过论述被动句和授受动词的使用给出结论,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掌握其特点与能否掌握地道日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授受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方式,在日语中使用授受动词来体现授受关系,它不仅可以表示物品的给予与接受,同样也可表示行为的授受,而行为的授受在日语中主要通过授受补助动词来实现,文中就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恩惠授受意识研究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之一,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使用,体现着日本人的授受表达方式与恩惠意识心理的关系,并对中国日语学者在使用"てくれる"时经常出现的误用现象进行纠错。  相似文献   

3.
单澄 《文教资料》2014,(35):195-196
授受动词是日语中一项重要的语法项目。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如何学习掌握授受动词存在一定困难。这一语言现象背后包含的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是理解授受动词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内外意识在日语很多语言表达中都有所体现。本文对授受动词中体现的内外意识进行考察,利用"ウチ人称"、"ソト人称"对授受动词对人称的限制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4.
论日语格助词的感情色彩——以格助词“に”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格助词的选择使用能反映说话人或是话题涉及人物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格助词"に"为例,从"に"在含有授受关系的句式、使役句以及被动句中的使用情况,多角度论证格助词在使用时能反映事项描述或主观或客观的性质,能反映说话人或是话题涉及人物或积极或消极的主观情感。  相似文献   

5.
授受表现是日语表达中的一大特色,也是日语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在「てもらう 」「てくれる」「てあげる」的三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中,不仅要考虑恩惠的移动方向,还要时刻注意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及和授受表现中涉及到的第三者的关系,给我们日语学习者和教学工作者带来了不少的困惑.那么如何从认识本源上解读授受表现,不仅对我们的日语教学而且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语言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利用主观识解的理论对授受表现进行剖析,阐释了日本人在语言表达时对事态采取的情景投入式的事态把握方式.  相似文献   

6.
"してもらう"是日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授受补助动词之一,但因中文中的授受表达是以授予动词为主,因此日语"してもらう"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无对译词或者对译词多样化的现象。"してもらう"句与其对译句之所以可形成对译关系,是因为无对译词句保留了"してもらう"的部分特征。而在有对译词的翻译句中,对译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意义与"してもら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内外意识”在日语授受动词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授受关系是日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日语繁杂的语法概念很容易导致用法上的混乱。然而,如果能够打破语法教学常规,从日本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考察授受关系,在教学中引入"内外意识"的概念,就能使授受关系显得简单明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减少学生对授受动词的误用。  相似文献   

8.
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专门用来表示"被害""不如意"等意义,是日语特有的语言现象。然而,笔者认为汉语中例如"被自杀""被就业"等近年来网络乃至报刊媒体中甚为流行的"新被字构式"可以与日语的这种所谓"受害被动"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日汉语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有以下共同点:主语受到的影响并非直接的,且事件间有先行事件导致后发事件的因果关系;常用来表述对于位于句子主格的事物(通常为人)来说是被害或不悦的事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手法,通过对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的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新被字构式"能够与日语间接被动句进行一定的对应。  相似文献   

9.
鲁诗语 《教学随笔》2016,(3):146-147
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专门用来表示“被害”“不如意”等意义,是日语特有的语言现象。然而,笔者认为汉语中例如“被自杀”“被就业”等近年来网络乃至报刊媒体中甚为流行的“新被字构式”可以与日语的这种所谓“受害被动”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日汉语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有以下共同点:主语受到的影响并非直接的,且事件间有先行事件导致后发事件的因果关系;常用来表述对于位于句子主格的事物(通常为人)来说是被害或不悦的事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手法,通过对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的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新被字构式”能够与日语间接被动句进行一定的对应。  相似文献   

10.
王冬莉 《考试周刊》2012,(32):84-85
在翻译日语被动句时,我们往往倾向于译出一个"被"字。可事实上,"被"字并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如题目中的「昨夜、子供に泣かれてよく眠れなかった。」这句话,由"泣かれて"这个动词的被动形式就可判断出这是一个被动句。但翻译为"昨晚,一整晚被小孩子哭,没睡好"的话,明显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本文通过对日语被动句中哪些需要翻译为中文主动句和中文不含"被"字的句子中哪些要翻译为日语被动句这个角度,来具体论证在进行被动句的日汉互译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语的「ラレテイル」是由被动形「ラレ」加上体「テイル」组成的,这种表现表达的语法意义是"结果继续"。在形式上,与日语「ラレテイル」对应的汉语表现为"存在句""自然被动句""被字句",对应的韩语表现为"被动形 "。通过实例调查可以得知日语的「ラレテイル」在汉韩语言中如何表现。研究发现,日中韩3语形成了"ラレテイル—自然被动句—被动形 "的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在这组稳定对应表现中,它们都存在着表示"结果继续"的要素。另一方面,"ラレテイル—自然被动句"的对应率与"ラレテイル—被动形 "的对应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应该是缘于汉语、韩语与日语的语言类型相似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4,(A0):95-96
在日语学习中,会碰到很多授受表达,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如何正确使用授受表达是个较难掌握的难题。日语的授受表达不仅包括物品的授受关系,而且包括恩惠的授受关系。日语学习者不仅仅要掌握授受动词的基本用法,更要掌握其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恩惠意识的内涵。本文就授受表达与其恩惠意识展开讨论,以期对日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词,一般在句中充当谓语。本文以汉语和日语中的动词为切入点,分别论述瞬间动词、授受动词、被动句中的动词中日表达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てくれる]句的前续动词的性质和说话者是否参与事态,决定了句中行为作用的授受和恩惠的授受是否同时存在,及同时存在时其方向性是否一致。但无论何种情况,说话者都是恩惠的接受者。因此可以说[てくれる]的恩惠性不是拘泥于事态中的施动者、受动者,而是反映了说话者对事态的恩惠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白晶 《考试周刊》2013,(16):96-97
事态把握因语言不同而不同,因视点不同而有别。事态把握方式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随之改变,同样的事态因把握方式不同语言化的结果大不一样。日语母语者以"说话人为中心"的把握事态方式,因而语言表达主观性较强,能否习得地道且没有疑惑感的日语与这一点关系密切。希望能通过阅读本文让更多的日语学习者了解、掌握日语母语者把握事态方式,习得地道日语。  相似文献   

16.
日语的一大特点就是省略现象。本文从日本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日语省略的表现形式,主要省略形式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授受关系中的省略和敬语中的省略。由于日本的岛国环境、历史影响、强烈的集团意识以及崇尚"言わぬが花"(沉默是金)等的独特美意识,才形成这样独具特色的日语省略现象。  相似文献   

17.
日语的授受表现历来被认为是日语教学和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它体现着日本人之间特有的恩惠意识,恰当并熟练运用日语授受表现在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授受表现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误用现象。分析和研究中国日语学习者授受表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日语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授受关系句一直是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遇到的难点之一。笔者翻阅了目前广泛用于日语教学的教材,发现大多数教材强调授受关系传递和敬语表达。笔者认为,因为没有从授受关系内部着手,因此在解决人称,省略等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时难于着手。  相似文献   

19.
"授"是授予,"受"是接受。现代汉语无论谁给谁都用动词"给"来表示。日语共有7个授受动词,既有独立使用的时候,又有做补助动词的时候。且使用时既要考虑叙述者的立场,又要考虑授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学习者往往难以掌握。实践中发现学习者遇到相关的问题,容易误用。笔者认为只有认清叙述者的立场,把握好内外意识和恩惠意识,才能正确地使用授受动词。  相似文献   

20.
日语被动句使用的多样性,对日中文的翻译工作和日语学习都带来了一定的阻力。通过对日语被动句的构成和日语被动态的内在含义的分析,探索日语被动句的汉语翻译特点,对日中语言翻译工作和教学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