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Ⅵ组油藏是重力流湖底扇沉积,也是辽河油区投产较早的超稠油油藏,经历了常规试采、蒸汽吞吐试采、试验部署和全面开发阶段四个阶段。2008年开始,在兴VI组部署了49个SAGD井组,分两期实施。截止2013年底,一期的19个井组已全部转入SAGD生产,但生产效果不理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重力流湖底扇沉积体内隔夹层较发育,影响了蒸汽腔的扩展,造成SAGD阶段产量较低,含水高、油汽比低。纵向上油层动用程度低。因此,需要开展兴VI组重力流湖底扇沉积储层内部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本次通过开展等时地层对比、沉积特征和隔夹层分布特征研究,为SAGD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前SAGD在国际超稠油开发领域相比传统蒸汽吞吐具有高产高效的技术优势,同时受油藏分布地理环境,油藏埋深、储层物性不同等条件影响,SAGD生产过程中蒸汽腔发育形态、水平段动用程度、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根据蒸汽腔发育形态、开发效果差异性,结合油藏埋深和储层物性,将SAGD蒸汽腔形态划分为均衡发育、散点分布、汽锥频发、局部不发育四大类,并对每一类蒸汽腔形态的特点分别制定针对性的调控技术政策,通过改善蒸汽腔发育状态,达到提高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曙一区杜84-馆H62是部署于馆陶油藏边部的直平组合SAGD井组,自转入SAGD开发后产量一直未达预期。为改善井组开发效果,从SAGD产量公式着手,明确制约井组高产的主要因素是泄油井点数少和蒸汽腔高度低,通过完善注汽井网、优化射孔井段,有效促进了蒸汽腔扩展,综合应用强化注汽、间歇轮换注汽、合理控制subcool值等动态调控手段,使该井生产效果持续提升,效果得到大幅改善。  相似文献   

4.
隔夹层在陆相沉积中是普遍存在的,其规模、展布及在储层中的发育位置对流体的流动有重要影响,也是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描述的重要内容。认清层内及层间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有利于进一步进行剩余油挖潜,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坨A块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强,隔夹层较发育。由于对隔夹层认识不清,导致设计的一口水平井实际穿越泥岩隔夹层,S11-X井1428m~1435m段为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对该层段进行精细分析,发现该段存在3个隔夹层,净毛比为0.5,不利于蒸汽吞吐。因此准确识别隔夹层,对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采取有效的挖潜措施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转SAGD生产初期,蒸汽腔较小,供液能力有限,承受压力波动幅度较小,采液速率不易太快。高压生产阶段,主要以扩展蒸汽腔为首要目的,加大注汽量,但加大汽量会导致蒸汽汽相热焓下降,不利于汽和油之间的热交换。SAGD生产稳定期,建立相关较好的油层泄油—液面高度(Sub-cool)—采液速率关联性,可使产油达到峰值。如何顺利进入SAGD生产稳定期,快速提高产量是SAGD采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最重要的应用,因此各个阶段操作压力和液面高度的控制技术研究,对SAGD现场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风城油田浅层超稠油油藏(重32井区)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为研究对象,针对各生产阶段操作压力和液面高度的控制对生产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风城油田超稠油油藏原油物性变化范围大、原油黏度高,采用SAGD开发方式其采出液温度高、含砂量大、且采出液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蒸汽,依靠现有常规稠油地面集输工艺难以实现SAGD高温采出液正常地面集输。通过对SAGD高温采出液物性分析并根据在风城油田重32井区和重37井区开展的超稠油SAGD高温采出液地面密闭集输工艺试验研究,提出适应风城油田SAGD大规模开发地面集输工艺技术,即密闭集输,集中换热,控制集输压力避免闪蒸的集输工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实现水平段均匀动用、提高开发效果为目的,开展注采管柱优化,提高蒸汽热利用率和水平段动用程度,并确定蒸汽腔横向扩展阶段"提压扩腔"和"低压控温"的新政策以及对常规手段难以调整的井组开展增产辅助措施。应用实施后,重1井区全区核实日产油水平由6 17 t/d提高至8 95 t/d,为实现SAGD高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风城油田2009年开辟重32、重37井区两个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试验区,截止目前,在生产中遇到了蒸汽腔发育受到限制,存在蒸汽腔横向发育不对称、垂向发育缓慢、沿水平段仅局部发育等问题。本文以促进蒸汽腔均匀发育为目的,通过优化注采点、合理增汽提液等调控技术手段促使蒸汽腔均匀稳定发育,初步形成了蒸汽腔均匀发育调控技术,为后续SAGD工业化推广储备了技术力量。  相似文献   

9.
目前,有关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蒸汽腔体积计算的研究较少,针对这个问题,通过Butler模型画出了蒸汽腔形状图形,利用Butler模型画出的蒸汽腔形状图形与实际蒸汽腔的形状不符,需要对图形进行修正。过原点做蒸汽腔形状曲线的切线,通过做切线对蒸汽腔形状进行了修正,根据修正后的蒸汽腔形状得出了蒸汽腔体积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在超稠油注蒸汽驱油中,拥有驱动力、重力、毛管力这三种力,毛管力可以忽略,重力和蒸汽驱动力控制着蒸汽驱动原油的能力和蒸汽超覆的程度。驱泄复合开发即是利用这两种力共同作用下,将原油从地层中驱泄至生产井中采出。本文从驱泄复合受力和原油运动速度研究入手,通过分析推导出蒸汽腔前缘形态方程,可得到蒸汽腔前缘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层垂直渗透率和水平渗透率之比、原油粘度、注汽速度、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得到不同时间蒸汽前缘运移到不同位置的蒸汽腔发育形态,温场分布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曙一区D84块馆陶油层属于超稠油油藏,具有油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原油粘度高、边底水活跃等特点,油藏地质特征适合SAGD开采。2002年以来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方式作为蒸汽吞吐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方式,预计最终采收率为56.13%。2005年2月开始SAGD先导试验,经多年实践,生产指标全面达到方案设计指标,试验取得成功。本文重点总结了在SAGD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调控方法,以及如何正确掌握SAGD的生产操作方法和理念,为工业化推广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储层隔夹层对柴西南X区油藏开发有重要的影响。综合运用岩心、测井、物性、开发动态等资料,对该区隔夹层进行研究。从岩心观察着手,将本区隔夹层分为泥岩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两大类,利用岩心识别出的隔夹层标定测井资料,建立了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共识别出177个隔夹层。以识别出的"硬数据"为约束,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建立了本区隔夹层的三维空间预测模型,分析了隔夹层的分布规律,为油藏后期开发及剩余油挖掘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振 《内江科技》2022,(1):78-80+43
随着渤海B油田深入开发,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注水驱替效率降低,以小层为基础的开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精细开发的需要,储层隔夹层引起的储层内部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造成储层剩余油的富集。因此,为提高注水效率和采收率,需在单层对比划分基础上,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资料等建立单砂层地层格架,进行隔夹层识别与划分并分析展布特征。研究区隔夹层划分为2类:单砂层间泥质隔夹层和单砂层内钙质夹层,其中泥质隔夹层在单砂层间叠置区中广泛分布,且分布较稳定,呈现出在叠置区域中间薄甚至缺失,向叠置区域两侧和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变厚的趋势;钙质夹层较少发育,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14.
风城油田超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非均质性强、隔夹层发育等特点,目前已进入高产稳产阶段,为指导生产,分析了注采情况,结合温度压力联动变化关系,对现有调控技术进行了优化。通过分析压力变化可以了解单井注采情况;对于多井蒸汽腔连通区域可使用系统采注比分析;井底操作压力,高压增能扩腔、中压节汽控温、低压补汽保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改进了线性模型,将线性模型假设的蒸汽腔形状与Butler模型中蒸汽腔上升阶段产量的计算方法相结合,得到了蒸汽腔上升阶段和横向扩展阶段的产量计算公式,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得到了产量和累计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讨论了渗透率以及油藏厚度对产量的影响,提高了产量预测的精度,研究成果可以在现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SAGD高温高压产出液含水率在线的准确测试,本文以SAGD高温产出液的实际工况条件为设计基础,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测试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基于微波多参数耦合测试原油含水率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了SAGD高温高压产出液含水率在线监测实验台。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原油储罐蒸发损耗的危害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降低原油储存温度、选用浅色的防腐涂料、储罐喷淋降温、合理控制油品粘度、收集和回收蒸汽、加强运行管理等一系列控制描施,以降低蒸发损耗。  相似文献   

18.
SAGD超稠油采出水具有"水温高、成分复杂、原油物性差、乳化严重、悬浮物含量高、水质水量波动大"的特点,常规采出水处理工艺无法满足SAGD超稠油采出水处理的需要。针对SAGD超稠油采出水的特点,采用调节+除油+两级气浮装置串联工艺对SAGD超稠油采出水进行预处理,满足SAGD超稠油采出水处理要求,同时提高采出水处理效率,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工程投资,缩短工程建设周期。  相似文献   

19.
W组是甲油气田的主要含油层组。识别W组的隔夹层类型和分布规律,对该工区剩余油的寻找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隔夹层岩性并结合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可以识别泥质、钙质和物性这三种类型的隔夹层类型。该文分析了这三种隔夹层在层间和层内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吴倩  方小宇  王玉 《内江科技》2015,36(6):24-25
厚层底水油藏的储层具有隔夹层发育的特征,一般传统基于目标体地质建模方法难以描述隔夹层厚度、延伸长度及其在井间的连通情况,本文通过引入地震约束波阻抗反演,综合运用地质研究、生产动态特征及地球物理反演的成果,设置井间隔夹层连通概率的方法来建立隔夹层模型,解决了层内隔夹层建模的难点问题。通过对井间连通概率研究后建立的模型能较好的反映隔夹层的分布,油藏数值历史拟合模拟效果较好,预测效果与后期挖潜生产井的效果一致。井间连通概率设置的隔夹层建模方法是研究隔夹层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