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史料记载,西洋画传入中国,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大秦(即罗马)景教(即基督教)徒阿罗本携经像来长安,即为西洋画入传中国的最早记录。但这一以宗教为题材的西洋画并未产生任何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16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程,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海盗贸易商人和充满宗教狂热的耶稣会传教士联袂来到中国,使一身长袍马褂的中国人得以目睹瘦窄贴身的西式服装的风采。但当时的朝野人士和儒家士大夫从正统观念出发,视西服为夷狄之服,十分厌恶,社会上还没有人敢于仿效。鸦片战争前夕,一些封建士大夫远望身着西服军装的英国士兵,见其裤腿瘦直紧绷,竟然怀疑其腿不能弯曲快跑,只能水战而不擅陆战。曾身为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就错误地认为英军“浑身裹缠,腰腿僵硬,倒下不能再起,不仅一兵可杀死数夷,就是市井乡民,也可制其死…  相似文献   

3.
1839年,正当英国“东方远征军”浮海东来,准备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之际,法国著名画家达盖尔经过数年苦心钻研,发明了银版照相法。3年后,随着鸦片战争硝烟的散去,古老的中国被迫打开闭锁已久的国门,西洋照相摄影术由此得以传入。19世纪中叶,西洋摄影术初入中国的落足点是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有些外国人携带照相机在通商口岸为人拍照,所摄照片,如活人再现,引起国人不小的轰动。对其原理,国人百思不得其解,多视之为神异之物。1846年,清朝进上周寿昌在《思益堂日札》中曾对西洋照相机作过一段有趣的描述:“西洋奇器最为奇…  相似文献   

4.
西洋饮食文化入传中国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83年,当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冲破重重险阻,踏上中华帝国的土地时,他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与欧洲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系。在他留下的日记里,我们能寻出很多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疑惑性记载:“中国人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长约一个半手掌的光滑的筷子。他们的饮料可能是酒或叫条的饮料,都是热饮。中国人酿的酒和我们酿的啤酒一样,酒劲不很大,但喝多了也会醉人……”几乎与利氏发问的同时,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和西方商人的来华,西方饮食文化也开始陆续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最早输入中国的西洋饮品是葡萄酒。如康熙二十…  相似文献   

5.
1517年8月15日,4艘葡萄牙商船经过数月颠簸,终于在广东屯山岛靠岸。这是地理大发现后来中国的第一批西洋人。由此,耶稣会土和商人不断东来,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医学、绘画、音乐等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但值得注意的是,誉为“艺术之母”的西洋舞蹈却没有同期踏入中国国门。其原因,除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明清封建政府的闭关政策。1783年,广东嘉应青年谢清高出海贸易,因船翻落海,被一艘洋船救起。到了英国,他目睹了西洋舞蹈的风姿,描绘道:“其女人所穿衣,其长曳地,上窄下宽,腰间以带紧束之…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们根据“地下材料”已向世人证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中国人便创造出自己的乐器—“七音孔骨笛”(1986年出土于河南舞阳),已经拥有“音乐文化”。有此时,欧洲音乐史上的“黎明时代”尚未到来。然而,当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西洋音乐与西方文化共进,后来居上,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而且,到16世纪,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向全球扩张,开始向东方传播,抢先与中国音乐交流对话。西洋音乐最早传入中国,始自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当时,澳门教堂的风琴十分悦耳…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的交流往往在疑惑中开始进行,且以婚俗交流树言。翻开明清时期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的日记、信札,我们发现他们最感到百思不解的问题便是中国人的婚姻方式,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婚约要由双方父母安排?为何流行早婚?家庭中女子为何是男子的附属品?而西洋男女间的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甚至重女轻男等风俗,也令中国人惊诧不已。作为西学东传的媒介,来华耶稣会士逐渐开始谨慎地向中国传播介绍西洋婚姻习俗。如明代来华耶稣会士利类思、南怀仁等在所著《西方要纪》中,即专设“婚配”一章,写道:“西洋男女婚配,大率20岁外,…  相似文献   

8.
9.
先前理论认为神话是“幻想”出来的,我们却认为神话是先民用另一种观念和与之相应的语言说出的历史“谜语”。我们必须寻找这种观念,懂得这种语言,才能猜出神话的“谜底”。由于神话不是“幻想”而是“历史”,所以神话时代就有具体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0.
数学日本的数学是从中国学来的。大约在六世纪中叶,中国的数学书经朝鲜最初传入日本。其时,传入的究竟是什么数学书虽不能确知,但一般估计是《孙子算经》、《海岛算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这些数学书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似乎难于理解,这从这些书籍传入日本后大约一千年间没有出版一本出自日本人之手的数学书可以窥知。中国的数学书再度传到日本,则晚至十七世纪初,其中给予日本数学影响颇大的要算是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6)和程大位的《算法统宗》(1592)两书了。后者是珠算教科书。最初读此书学习算盘技术(1610年左右)的是毛利重能。据说毛利曾到中国,携该书和算盘回日本。毛利在京都开设塾馆,培育了众多门徒,但是他不是照搬中国的东  相似文献   

11.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最早的宗教是商代出现的祭天拜祖的宗法性宗教,以后随着中外商业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中外宗教文化交流逐渐开展起来,成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对中国文化发展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2.
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美国人原是以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s)作主体的欧洲移民,美国文化也是欧洲文化的有机融合,其政教习俗、社会礼仪与生活方式诸文化内涵都具有浓烈的欧洲色彩。在殖民地时期,北美十三州和中国是没有人员互访的,彼此的了解几乎等于零。先进的北美智匠一方面从欧洲人的著述、从欧洲转运来的商品设想那陌生的中国的人文概况,一方面从两国通商之日起、从中美人员间的往返来领略华夏文明。这样,古旧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艺术现象就逐渐为美国人所知了。欧洲人贩卖中国货而入北美,其显者系瓦器、陶器、瓷器、漆器…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这是无数基督教徒参加十字军去解放土耳其人占领下的圣地的战斗口号。从1096年到1270年,有七次主要的十字军东征(其中两次是儿童十字军的东征,都是在1212年进行的)。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东征取得了胜利。在这漫长的东征历史中,成千上万的骑士,士兵,商人和农民在进军中丧生,或战死疆场。十字军东征的起因欧洲的基督教徒们认为,位于圣地的耶路撒冷是座圣城。耶稣墓地,橄榄山,耶稣殉难地,以及所有与耶稣生死有关的地方,都被认为具有消灾  相似文献   

14.
卞卡 《中外文化交流》2012,(8):60-67,98
传拓亦称椎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捶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它发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华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近日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之一的《中国传拓技艺展》,即为展示此种技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提供了绝好平台。  相似文献   

15.
李丽梅 《寻根》2020,(1):95-97
南京龙江的宝船遗址公园大门挂着的大铜钟被称郑和铜钟,这口铜钟高170厘米,直径100厘米,重650公斤,上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这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依据明郑和铜钟仿造的。在南京马府巷郑和府邸花园郑和纪念馆二楼展厅楼道处,还有一口铜钟,其尺寸远远小于宝船遗址公园的铜钟,当然,这里的铜钟也是复制品。既然说是复制品,那么原件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1997年4月28日至30日阿尔及利亚之春文化旅游节在阿首都南部20O0公里外的边题要塞塔曼腊塞特省举行。应该省文化局的邀请,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同该省文化馆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也在这里同时举行,为文化旅游节增添了几分神韵。在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上,一队身穿中国武术练功服的阿尔及利亚人组成的武术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数十名武术队员排成4列横队,面向观礼台拱手抱拳,向宾主致意。随后,伴着威武雄壮的喊声,队员们挪腾闪打,龙腾虎跃,手上啪啪作响,脚下哈哈有声,动作干净利落。观众热烈鼓掌,交口称赞,特别是在场的中国朋友更是…  相似文献   

17.
“克里根案件”始末褚楚编译今年1月6日下午2点多,美国底特律市科波体育馆里花样滑冰运动员们正在紧张地训练。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第二天在这儿拉开帷幕,胜者将有资格参加2月份在挪威利勒哈默尔镇举行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届奥运会铜牌得主、24岁的南希·克里...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是方豪撰写的一部人物传记集 ,也是他研究天主教史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中国天主教史上有关人物作为叙述中心 ,以人为经 ,以事为纬 ,史以人类 ,人以史传 ,基本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从人物的活动中可以窥见当时教会的活动情形 ,实为一部中国天主教史。首先 ,方著虽为列传 ,实重“史”字。无论是从书名、选材到整部书的结构安排 ,无不体现这一特点。在序言中 ,方豪对其书名有一解释 :“我之所以取名《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而不取名《中国天主教人物传》 ,可见我重在‘史’字。”从全书来看 ,书中所列人物 ,以记其成就…  相似文献   

20.
海男 《大理文化》2014,(10):4-17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来到滇西抗战的主战场腾冲,我曾两次攀越过高黎贡山。第一次穿越高黎贡山时,我们沿着怒江而上,看见了江岸之上一束又一束木棉花。我从小在金沙江的滇西长大,并不是第一次看见木棉花,然而,那年春天,我却用目光迎着江岸以上那一棵又一棵高大的木棉树而上,我的目光在那一顷刻间逢着了那硕大的花冠,那些红的花冠之上似乎还浸润着早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