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早已熟悉《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手拿铁钳见了纽扣就想拧的异化工人形象,而当今的语文老师不也正被应试教育所异化吗?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琐碎和技术化,语文教师见了字词就想 相似文献
2.
窗外,几颗明亮的星星,点缀着那方晴空,那笑弯了眉毛、笑弯了嘴儿的月牙儿,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唉,要是我额上这弯月牙儿,能挂到天上去,永远不再回来,该有多好?"女孩儿兴儿喜欢在有月牙儿的夜晚,托着腮帮,傻傻地望着月亮,傻傻地想着同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实事求是地说,语文课堂教学比其他学科更难操作,更讲究教学的艺术;又因为是用母语进行教学,故大凡有一点汉语知识的人也都能听懂一二。或许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处于学科教学的风口浪尖,备受非议和指责。当然,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也并不见得就一定是什么坏事,相反,可以促使我们去反思、去改进语文教学。就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在评论语文课堂教学时说的一句话:"什么课都 相似文献
4.
李幽兰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0,(10):42-42
“因噎废食”——被噎着就不吃饭了。这样的人真是荒谬。其实,因为吃饭怕噎着就绝食的人在这个地球上恐怕很少,倒是有那么一类人,他们因为受了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废食”直到“饿死”,这样的人倒是屡见不鲜。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饿死”呢?——给噎着了。为什么会噎呢?原因太多了:也许是饭煮得太硬了;也许是饿急了,狼吞虎咽;也许是边吃饭边谈笑,一不留神噎着了。反正,你怎么吃它就可能怎么噎,主观客观 相似文献
5.
6.
7.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笔者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教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个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装满了吗?”学生回答说:“装满了。”接着,教师往瓶子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有的学生回答:“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往里面装沙子,使劲地拍了拍,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回答:“没有装满!”最后, 相似文献
12.
刘晓丹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05,(6):52-53
一天,某大学外语系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外籍教师Mary(玛丽)在校园里询问系里一位男生考试的情况。不料学生回答到:Vetv bad.I was caught to cheat.(很糟,我被抓去搞舞弊了。)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外籍教师感到很意外。原来学生想说的是“很糟,我舞弊被抓”,而这个学生把不定式与动名词等同起来,互相套用,引起歧义。实际上,动词后面跟不定式与跟动名词意义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14.
《鲁迅研究月刊》近来正重新登载1925年《京报副刊》之“青年必读书”。这件事情迄今仍被提及,多半因为鲁迅有名的回答:“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多年后,周作人说:“‘必读书’的鲁迅答案,实乃他的‘高调’——不必读书之一,说得不好听一点,他好立异鸣高,故意的与别人拗一调。他另外有给朋友的儿子开的书目,却是十分简要的。”(1966年2月19日致鲍耀明)鲁迅的举动,在我看来更接近于目下所谓“消解”,针对的是“青年必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教学生学会参与。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体验到参与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例如,教“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跳出”先讲例题、后练习的旧模式,要求学生自学例 1: 35× 5× 2,并提出思考题:书上先把哪两个数相乘 ?这样算为什么比较简便 ?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自学后,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再指名回答思考题。学生不仅明白了 5和 2相乘得 10,一个数与整十数相乘口算简便,而且知道了另一种方法: 35× 5× 2=35× 2× 5=70× 5=350。然后,教师出示练习题: 37× 6× 5、 25× … 相似文献
19.
刘晓玫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7):31-32
笔者近期曾经发表了一篇有关“几何直观”的文章^[1],从几个方面谈了有关的问题。但在与教师的接触中发现,大家对几何直观的含义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实施在给予很大关注的同时,也在探讨它与空间观念、数形结合等概念间的关系,并出现了很多不一的说法。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回答,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认识这些核心概念,同时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落实这样的目标,使学生在相关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就以上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