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竞争的更加激烈,企业越来越重视其在生产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企业研发与员工培训支出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决策,而目前都是单纯研究企业研发以及在职培训的影响,这样就会忽略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检验企业研发以及在职培训对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结论认为:在职培训比研发更普遍;研发与在职培训的产出弹性比较小,从而在短期内对企业生产所发挥的作用不大;企业研发与在职培训对生产率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而研发与在职培训对企业长期发展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企业的科研创新投入、生产率与其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境内的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研发投入转化为出口竞争力的效率明显高于内资企业;私营企业研发投入转化为出口竞争力的效率又高于国有企业.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和私营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出口竞争力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生产率水平越高出口竞争力反而越低;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越高其出口竞争力越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8—2019年广东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通过门槛检验和回归等方法分析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在企业异质影响下的政策效果。结论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正向激励效应,但效应非线性呈门槛特征,补贴强度大于4.30%时效果更显著;同时,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分别存在以企业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为控制变量的双门槛效应,具体表现为对资产小于6.712亿元的企业研发投入影响最显著,对股权集中度介于1.109与4.718之间的企业研发投入影响最显著,因此建议政府对企业研发补贴应结合企业特质系统决策以提高补贴效率。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并重发展,企业越来越热衷于投身全球市场并且进行相应研发投入保持自身短期经营与长期发展,而目前的研究中很少涉及企业研发对其出口的影响.从企业生产率角度提出数理模型分析研发对企业出口的可能影响,研究认为研发带来生产率的提高而保证企业在出口市场具有更大能力获得利润,从而促进企业出口.通过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数据经验研究也证实了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即研发能够提高企业出口概率以及出口总量,并且研发对于企业生产率也有预期中的促进作用,从而生产率是企业研发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绿色增长视角创新研发方向的约束,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纳入工业企业研发创新绩效评估框架中,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级区域的工业企业研发创新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工业企业研发效率偏低,均值为0.553;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3.6%,由研发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等因素所致;将研发效率与研发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相结合,按竞争力强弱和进步节奏快慢将30个省级区域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减税降费等政策背景下,研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财税〔2015〕119号文件的颁布作为准实验,使用2008-201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施行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通过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而实现的;(3)这一政策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以及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系统GMM方法,利用2011—2020年我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企业生产率动态效应及研发创新对生产率的滞后效应。研究发现,生产率滞后一期对当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表现为生产率的动态惯性;企业研发对当期生产率具有抑制效应,但滞后二期的研发具有显著为正的促进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高低差别条件下,研发创新对生产率的滞后效应具有异质性;大多数情形下研发创新滞后一期或二期的显著正向促进效应具有稳健性。因此,企业要开展持续、高质创新,避免短视思维;政府不仅要规范市场竞争,引导企业降低集中度,还要加强政策供给,提升中西部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8.
耿强  吕大国 《科研管理》2015,36(6):137-144
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相关国内文献,大多集中在检验中国企业是否存在"出口学习效应",对如何产生"出口学习效应"的具体机理较少涉及。本文认为,产生"出口学习效应"的主要原因来自企业出口后的研发概率与绩效更高,在出口过程中企业会更有可能选择研发投入,且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更为显著;本文以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基于多达100万个样本点的大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后选择研发投入的可能性会增加21.63%,而研发投入的选择,给这类企业带来了每年约7.3%的生产率提升。中国企业的出口不仅可以发挥比较优势,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也是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更加自主选择研发投入,并在中长期提升生产率,获得动态优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8—2012年上海市科技企业统计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运用OLS、 FE、系统GMM、 OP方法分别估算了企业TFP,并研究R&D人力和资本投入与国外技术引进与高新技术企业TF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主研发中的R&D人力投入和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有促进作用,但是自主研发中的R&D资本投入因存在1年时滞而产生抑制作用;当研究自主研发与国外技术引进的吸收作用时,R&D资本的吸收效应可以提高企业TFP,而R&D人力的吸收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虽然广为研究,但一直缺乏微观层面的数据支持。运用2005—2007年86.6万家企业数据进行分年度和面板数据回归,实证结果表明①研发投入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②企业研发投入较长时间的滞后效应;③将企业规模作为调节变量引入估计模型,可以发现规模较大的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反而较小。因而中国企业绩效的提升,有赖于研发投入的强度和持久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49家高技术企业即294个观测值的实证分析,得到以研发投入作为调节变量,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其中,国际化程度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不仅存在正向的线性关系,还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而研发投入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存在调节效应的。也就是说,基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企业应该发展国际化战略。但因为国际化程度并不是一直正向影响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所以需要借助研发投入的调节效应。根据结论,研发投入可以降低国际化程度对于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发展国际化战略的同时需要增加研发投入,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提高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2.
杨朝中 《科研管理》1998,19(3):1-10
本课题以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成果为背景,通过对80家工业企业(其中盈、亏各40家)生产基本要素投入、科技要素投入及规模、科技活动产出及经济产出的比较分析,揭示和归纳出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产出相关的基本结论。本文认为,搞活大中型企业,关键是实现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企业科技进步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机结合。对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实现扭亏增盈提出了基本对策构思  相似文献   

13.
朱晨  杨晔 《科研管理》2018,39(10):61-69
本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以“成本”视角为出发点探究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研发的诱发机制,并以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运营环境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线性概率模型,探索成本因素在诱发合作研发中的具体作用。本文以1491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对上述两种成本因素在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研发中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违约成本与交流成本都对合作研发有负向阻碍作用。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因对方违约而造成的己方损失越大,,其开展合作研发的概率越低;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交流成本越高,其开展合作研发的概率越低。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合作研发理论,更在实践中有助于指导本土企业更好的与跨国公司展开研发合作,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4.
魏钧  张德 《科学学研究》2006,24(4):597-601
本文着重对领导授权行为和研发人员的授权感知进行研究,检验了不同授权行为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共享对研发人员的授权感知具有显著影响,影响效果也最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跨学科研究是科研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情境,探讨了国家层面的支持、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跨学科组织及其与产业界的联系对提升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203份问卷样本的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层面的支持未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提升,健全的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合理的跨学科组织及其与产业界的联系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有着显著、非常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影响;跨学科研究评价机制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最大,次之是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跨学科组织与产业界的联系,而跨学科组织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6.
B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问题的博弈分析/B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组建校企合作创新共同体的基础,是创新实现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利益分配混合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建立了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模型,并探寻了利益分配的最优合约安排。考虑到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提供了有关参数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晶  杨慧 《科学学研究》2006,24(2):256-260
本文分析了高科技企业价值链的两个特征,指出高科技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期是影响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即新产品推出时机、新老产品的定价以及新老产品供给数量;首次提出“第四利润源”的概念,并探讨了如何运用收益管理技术来挖掘企业的这一利润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使用熵值法对我国1997—2013年间30个省份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综合指数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综合指数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接着对各省份碳生产力进行计算,发现东部碳生产力最高,其次为中部,西部最低。最后,实证研究碳生产力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发现碳生产力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影响显著;并且碳生产力对东部和中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方式与对西部地区不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碳生产力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呈"U型"关系,而西部地区的碳生产力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存在正向的线性关系。所以,可通过提高碳生产力来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Does the adaptation of incumbent firms to new methods of inventing follow similar patterns across industries and inventions? We investigate this ques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volutionary scientific advances enabling biotechnology and nanotechnology, both of which represent inventions of methods of inventing for incumbent firms. We hypothesize that an incumbent firm's ability to exploit these new methods of invention depends initially on access to tacit knowledge on how to employ the new methods. Over time, however, as firms learn and/or the knowledge becomes codified in routine procedures or commercially available equipment, inventive output is more highly dependent on traditional R&D investments. We empirically test these hypotheses on two longitudinal samples over the 21-year time period between 1980 and 2000: 80 incumbent pharmaceutical firms generating 15,607 biotechnology patents, and 249 firms across a diverse set of industries that were granted a total of 3236 nanotechnology patents. We find broad support for our conjectures.  相似文献   

20.
社会承认与科研生产率年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啸宇 《科学学研究》2009,27(5):699-703
 重大科研成果按年龄分布是威布尔分布,为什么?本文构造了一个具有技术(技能)进步效应的最优增长模型,其中社会计划者基于科研成果消费的最大化将科研产出的一部分作为资源投入给代表性科研人员,尝试性地解释了这一分布规律,包括分布形态和峰值后移现象,并结合科技史对模拟结果进行了一些讨论。科研生产率的年龄分布规律并非完全是一种生理现象,资源配置和社会承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产出按年龄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