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城乡互参模式与都市文明批判--论沈从文都市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现代中国都市文学背景下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认为沈从文通过对都市生命退化、都市道德病态和都市人性虚伪三个层面的描写,体现出都市文明的批判色彩。同时,分析了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创作模式——城乡对立互参的思维方式,都市文明批判的文化资源——湘西乡野文明资源及其文化学文学功能;以原始的乡野文明改造日渐衰老的民族品德和日益扭曲病态的都市人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都市”热点有感而发,指出中国已有的城市史知识系统不够完备,难于获取从全景出发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各方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中国都市的眼光,且不重视自下而上观看都市的角度。对于都市文化的个性,注意挖掘传统的地域意识和乡土文化根系,对“现代调整”和都市如何面向现代政治、商业文化的“中国经验”缺乏研究。至于都市文学,需厘清概念,借鉴现代文学与城的五种模式,理解城与人的关联,将都市的市民性、精英性、民众和知识分子及其都市管理者一并思索在内。触摸文学的都市之魂。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城市化的过程,而“都市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化上起着无可动摇的引领作用。但都市文化本身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品质?都市文学应该在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文化和文学地域学应该区分什么样的边界?都市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应该怎样?本刊就上述疑问及“城市化”思潮中文学的真实处境,都市文学的叙述张力等问题,组织了下面的笔谈,以期把都市文化与文学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明代江南都市的发展,江南都市文学也出现了勃兴。江南都市文学中显露出的现代性因素使之与传统诗文迥异,而构成了与新文学的连接点。沈明臣作为江南都市文人的代表,其诗歌在题材主题、精神意趣、艺术特点等方面有现代性特征,本文正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从都市文化的角度分析其现代思想启蒙意义,作为一种都市意象它是如何影响着都市人的消费、休闲和娱乐方式的;它与都市文学、都市电影一道,成为中国早期都市文化的典型意象之一;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看,它是现代都市市民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体现.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上海早期的流行歌曲弥合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从而成为一种走向市民生活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并不专治都市文化和文学,但生活在都市,置身于都市文化之中,接触着从都市产生的文学,即使没有专家的眼光,它也会逼视着你,使你无法回避。于是,我在想一个问题:都市文化的“灵魂”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艺界眼中的“都市文学”为对象,讨论左翼文艺与城市通俗小说之间牵涉到的复杂情况。此时,所谓的“都市文学”与以农村为中心的解放区通俗小说相比,显然具有不同性质。论文主要通过堪称“小市民小说”的《虾球传》,探讨在40年代后期“一体化”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对“都市文学”的态度和他们所设想的“都市文学”的理想以及评价尺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近十余年来,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日益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但当代的都市文化研究多认为真正的都市文学是随着近代大都市的发展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只有到了新感觉派的出现,中国的都市文学才真正以令人震撼的面目登上了文学的舞台.倏忽的都市生活是新感觉派追逐的目标,他们把它定格成变幻莫测的艺术画面;都市、都市经验、日本新感觉的影响对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抒写决定意义;都市成就了新感觉派,也毁掉了新感觉派.  相似文献   

10.
柳永都市词从北宋的城市风貌、节今风情和市民休闲文化三个方面,记录了北宋承平之时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繁华,同时也开拓了旅游文学的表现领域,留下了一幅幅都市风情图。  相似文献   

11.
作家的精神气质、城市的历史与形态、城市文学的文本、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个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汉城市文化的特点和作家方方创作风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楚风汉韵造就了方方个性张扬、无拘无束的艺术思维,码头文化让她在创作倾向上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市民文化让她形成大俗通雅、平易自然的审美取向,首义文化赋予她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艺术追求,精英文化则让方方在创作中坚守着城市知识分子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中,文学作品能形象地诠释其内涵,发挥城市文化的精神引导作用。近年来,苏州文坛作品众多,获奖频繁,却缺少力作,影响不大,难以完美体现苏州文化形象。这说明作家文化性格、部门组织引导、文学奖励机制、作品传播方式等方面需要改进。苏州文学要为苏州文化形象塑造做贡献,需深入开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学创作内容;展现苏州文化风情,张扬地域文化色彩;革新文学创作思路,拓展文学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并积淀着具体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某一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独特的风俗与民情.乡土文学作家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的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进入文学作品,用生动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创作乡土文学作品.该文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湖南典型的乡土作家杨克祥的作品,探索方言等地域性极强、特色鲜明的语言为扩大其影响力和使用范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汉味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抹去的一笔重彩。20世纪80年代以方方、池莉为代表的武汉风格的文学叙事,为中国新时期文学树立了一座写实主义的标杆。大量的以镌刻武汉人形象为主、反映武汉文化为主的小说作品,向世人展示了武汉市民化、庸常化的地域特点,再现了当代武汉底层民众艰难与世俗人生的生存之累,也折射了武汉市民乐观生存之坚韧意志,被新时期文坛公认为"汉味小说",充分彰显了浓郁的武汉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碰撞的"五四"启蒙思想是现代文学思想的开端。"人的文学"和"为人生"是启蒙思想的两个要素。这两种现代文学观念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文学革命的先驱,他们将二者以文学史的方式确认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中。载于《大系》中的启蒙思想于当今文学仍有不可言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上,唐德宗贞元时期是一个处于文化“夹缝”间,少被研究者重视,但又有着丰富文化蕴含的时期。它新旧杂陈,既有浓重的大历气息,又有元和文学的很多质素。文化史上,贞元文学是“唐宋变革”的一个关节点;文学史上,它奠定了宋代文学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对贞元时期的审视,认为古代文学史应该打破王朝分期界限;古代文学史家应当以更通达的眼光和多元的思路、方法来构建文学史框架,以期对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有一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对文学"终结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信多媒体时代文学的生存处境,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学的“终结论”或“消亡论”。无论从文学内部本质特性来说,还是从人类普遍的审美性及当下文学更生存续的发展势头看,都很难得出文学走向“终结”的结论。但这也警醒人们应重新考量文学发展的多变情势,充分看到人类的文化能动性与文学的自律性,以积极引导并推进文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体现着写作文化。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培养文化意识,敏锐地发现文学作品中负载的文化意义、文化价值,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阅读。  相似文献   

19.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其固有的文化形象。进入现代以来,南京的城市文化与文学形象发生了变化,学者们也与时俱进,观察着南京的城市形象嬗变。德国作家Roes的现代南京城市书写,以《白蛇传奇》为代表,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以文学化的手法记录了现代南京的城市形象,是南京城市形象的文学体现。在具体书写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个普通青年市民健的日常生活经历,书写南京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崛起,构建了现代南京城市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