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理应顺应改革发展的趋势进行进一步探索。本文在这一背景下,明确了大学语文的定义,详细地分析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在创新发展背景下反思和探索大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并且,从多角度提出了有关推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效果的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
创新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理应顺应改革发展的趋势进行进一步探索。本文在这一背景下,明确了大学语文的定义,详细地分析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在创新发展背景下反思和探索大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并且,从多角度提出了有关推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效果的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教师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积极的参加者和实践者。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实现教学目标,是我们每个政治老师需要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进  袁柳 《科教文汇》2007,(7S):90-90
新课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新课程倡导的是参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适应这一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新课程倡导的是参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适应这一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6.
仲玲玲 《科教文汇》2011,(36):101-102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和成长的历程"。本文拟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谈几点策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李随成  黄聿舟  王玮 《软科学》2015,(4):5-8,19
以我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供应商网络管理中不同治理机制对探索式与利用式产品创新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探索式创新倾向于规范治理和契约治理共同使用,规范治理有效调节契约治理对探索式产品创新的影响;利用式产品创新倾向于契约治理,规范治理有效调节权威治理对利用式产品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廖燕萍 《科教文汇》2013,(12):134-134,143
中职化学教师大都能很好地把握中职化学教学的目标方向,而在教学内容的解构和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却存在不足。该不足并不主要呈现在教学水平上,而是出现在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上。因此,围绕着目前教学现状,课堂教学应该在专业课程衔接上、与职业教育匹配上,以及与岗位需求适应上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可在教材体例的改造、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教学评价的开展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9.
廖燕萍 《科教文汇》2013,(4):134+143
中职化学教师大都能很好地把握中职化学教学的目标方向,而在教学内容的解构和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却存在不足。该不足并不主要呈现在教学水平上,而是出现在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上。因此,围绕着目前教学现状,课堂教学应该在专业课程衔接上、与职业教育匹配上,以及与岗位需求适应上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可在教材体例的改造、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教学评价的开展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刘晗  杜捷 《科技风》2021,(1):73-7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为了进一步提高翻转课堂教学,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升教学成果.因此本文主要针对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桂芬 《内江科技》2004,25(1):19-19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族素质,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  相似文献   

12.
严敏 《科教文汇》2011,(2):5-5,35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方式,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本文探讨了课堂教学反思的目的、课堂教学反思的类型、课堂教学反思的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叙述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境,立足于自我批判地考察自身的行为及其情景,力求真实、深入地反映教学全程,旨在反思、改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惠益分享。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分析探索和利用两种能力对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影响效应.运用141份珠三角科技型企业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发现,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对破坏性创新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二次曲线影响,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之间的互补性对破坏性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它们之间的相对平衡对破坏性创新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有机平衡观和相对平衡观,对珠三角165家科技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利用—探索式学习的平衡效应及其交互作用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发现:(1)利用式学习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效应边际递增,而探索式学习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的线性影响作用;(2)利用—探索式学习的平衡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影响,相对平衡区间出现在中高度平衡之间;(3)当利用—探索式学习相对平衡与匹配时,利用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对创新绩效有着正向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峻晖 《知识窗》2010,(8X):10-11
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片断的反思,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张钰  李瑶  刘益 《预测》2013,32(2)
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了企业间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作为利用式和探索式两种创新的驱动因素时,各自的作用效果和机理,特别是探究了三类社会资本对创新可能的“黑暗面”效应.对206家中国企业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认知资本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作用,对探索式创新的作用呈倒U型;关系资本与两种类型的创新都是倒U型关系,但随着关系资本的增加,相比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会首先达到瓶颈点;结构资本对两种创新都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利用式创新的作用是递增的.我们的研究结论对于企业更好地管理与创新合作伙伴的关系,有效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岳捷 《内江科技》2013,34(5):205+181
学导式教学法是跟上新课程理念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其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教学案例来说明学导式的操作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形成了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以来,随着各学科的突破和交叉融合,技术融合作为产业发展中一个新的决定性因素已成为企业突破技术约束、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途径,并促进产业跨界协同形成新的创新网络。然而,由于融合现象固有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少有学者关注定量研究不同技术融合模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因此,从技术元素之间的关系视角出发,基于中国34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2005—2017年新产品数据、专利数据与企业性质的面板数据,通过不同类别国际专利分类号(IPC)构建企业技术知识共现矩阵,采用负二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互补性和替代性技术融合对企业利用式与探索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企业偏向采取利用式创新,通过改进已有产品、设计或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时,应采取替代性技术融合来提升创新绩效;而当企业力求寻找新技术发展轨迹,通过探索式创新来满足新兴顾客或新兴市场需求时,互补性技术融合的积极作用则更加突出,替代性技术融合虽然一开始能赋予原有技术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但在后期将不利于探索式创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据此,建议企业管理者应深入理解企业技术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技术融合方式发展不同的技术创新轨...  相似文献   

20.
潘松挺  郑亚莉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736-1743
 网络强弱关系被视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然而简单考察网络关系与技术创新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并没有获得一致结论,形成了“关系嵌入性悖论”。以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为中介变量,提出了网络关系强度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两面性作用的假设,构建了网络关系强度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网络关系强度的提高不利于突破性创新,但有利于渐进创新的提升,其中网络关系强度通过探索式学习对突破性创新产生负面影响,但通过利用式学习对渐进性创新产生正面影响。对此做了进一步讨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若干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