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李佩珊 《声屏世界》2007,(11):26-26
电视新闻报道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多一点谈“情”说“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向受众传递社会关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问题。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总喜欢文字长一点;发新闻,也希望篇幅大一点,似乎文字越“长”越有分量,篇幅越“大”越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趣味横生的“软新闻”,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软新闻”又称为趣味新闻。有许多“软新闻”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奇闻异事。奇闻异事成为“软新闻”的前提是必须“有趣”而且“有益”。如果只有“趣”而无“益”,则成了无聊。任何无聊的东西都是不能作为“软新闻”传播的。  相似文献   

5.
“爱”是教育青年的感情基础。毛泽东主席说过:“官兵关系搞不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问题。”我认为,这个根本态度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感情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爱、爱心、爱护是教育青年职工的感情基础。一个人从小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因此,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当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各级领导尤其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就成为他们的重要影响。这时的青年职工虽然已开始进入成年,走上社会,但他们毕竟还年轻、幼稚,所以他们不能不想到“靠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宗禾 《新闻世界》2005,(12):63-63
有人说,他有何炅的活泼,但从不幼稚;有程前的成熟,但从不呆板;有吴宗宪的幽默,但从不低级。他是个快乐的人,真实而不世俗,真诚而不做作,真心而不虚幻,他的生命因子充满了快乐。他的所有努力都围绕着“快乐”二字来进行,为的是带给观众快乐,也送给自己快乐。在他眼中,快乐就是爱。他毫不吝啬自己的爱,爱他人,也爱自己。他,名叫汪涵。  相似文献   

7.
吴生华 《视听纵横》2005,(6):101-102
人们一般认为:播音员是没有“话语权”的,而主持人因为在话筒前实现了自主说话,因而实现了话语权的回归。而在传统的概念当中.又是没有主持人的。只有“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的划分,事实上.所谓的“无稿播音”就是脱稿主持。但这样的一个概念,倒为我们研究主持人的“话语权”提供了一条路径,从话语权来分析,“有稿播音”实际上是“说话权”和“把关权”分离的.编辑行使了话语内容的“把关权”.而播音员则承担了把字转变成口语的“说话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说新闻”的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一时占据了电视台各档新闻节目的主要位置,渐渐地,似乎庄重大方严肃规整的播报样式成了固步自封的保守样式,而“说新闻”则成为个性色彩的展示。那么,“新闻播报”与“说新闻”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自身都有什么特点?如何防止  相似文献   

9.
小邪 《新闻世界》2006,(7):53-55
这里的电影都离不开爱情,这里的爱情都在电影中回放,在电影里,我们透视着爱情;在爱情里,我们阅尽了人生。十部经典影片,一场荡气回肠的情爱历程。从“寻找”到“心动”,漫长的“等待”,短暂的“缘份”,是该“珍惜”还是唏嘘?爱是“时间”?是“空间”?是“寂寞”是“责任”?还是“离别”之后的“重逢”?也许“爱”就是“人生”……[编按]  相似文献   

10.
《航空档案》2009,(3):92-92
原三机部副部长徐昌裕在回忆录中有如下一段非常形象的话,他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是在长江里行船,风平浪静,很顺利,而‘大跃进’时期,即从1959年到1962年,我们的船则驶进大海,面临的是狂风大浪。这一时期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有同志说,航空工业经历了两个“马鞍形”,这很形象。我们大家都同意。第一个“马鞍形”是“大跃进”,这大家看得很清楚。第二个“马鞍形”就是“文化大革命”,破坏性大,成就很少,大家都谴责。  相似文献   

11.
编辑改稿是责任重大、需细致认真地做好的一项工作。笔者以为一个称职的编辑,改稿时需要注意“三位”,这就是:防止“越位”,不可“缺位”,必须“到位”。要而言之,“第一要改对,第二要改好”。如果此议可以成立,则编辑“三位”似可聊备一说。  相似文献   

12.
读写杂谭     
一《论语》记述孔子的学生子夏的话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常被误引为孔子说的,而且最常引用的是其下半句,学而优则仕。许多人还把这里面的“优”理解成“优秀”,以为是学习优秀了便可以做官,“文革”时期则据此批孔,说这是“读书做官论”。但如果照这种解法,又如何说明“仕而优则学”呢?做官做得优秀了便读书?句式倒不是不通,逻辑上却有点别扭。其实,古代汉语里的“优”还有一个很重要也更常用的意思,即“宽绰,有余力”。像“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有优无匮,有逸无罢”,便是此义。所以,子夏这话的本意应该是:做官有余暇,就…  相似文献   

13.
经常“爬格”的人都爱欣赏那些“气势磅礴”的章。可惜,这类章在报刊上总是凤毛麟角,难得多见。究竟什么是章的“气势’。怎样才能写出有“气势’的章甲为抛砖引玉,谈点个人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然而,近年来,在广播中,不少音响报道却省略了“说”字。据说这是改革。笔者认为:这种“省略”大有商榷之处。一、省略“说”使句子残缺不全众所周知,“说”的最典型的词性是动词,《说文》: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动词词性看,“说”的近义词有:“道”“讲”“谈”“叙”等。作为动词的“说”,它有告知、告诉、说服、劝说、劝告、谈说、讲说、责备、议论、评议、谈论等含义,可谓功能不少;而在我们的人际交流中,它可谓“无处不有”、“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中外先哲无不视爱为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以爱为核心。费尔巴哈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在爱中,在一般感觉中——人人都承认新哲学的真理。”“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  相似文献   

16.
当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多地是在消费明星时,有关明星的报道都使出了浑身解数。《陈坤:不吃牛肉》、《陆毅:女友是最忠实的》、《刘若英:不爱奶茶,爱可乐》、《许巍:吃饭不忘打拍子》、《粱静茹:最爱大闸蟹》等等,都在明星的生活细节中寻找“非常”。更有名为“目击”版的明星报道打出《足球队员从“头”做起》的标题.刊出上海中邦球队队员在美发厅精心打理的大照片.内容着眼于他们集体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7.
大军  省目 《出版参考》2007,(10):4-4
现在是春天.读书的时候突然想起“春天不是读书天”这句话来。我推测这句话最早肯定是从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爱读书的富家少爷嘴里说出来的。对穷人来说,春天正是读书的好季节.既不会有“映雪”时的寒冷.也不用担心“囊萤”时的蚊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早成共识;并因此使记者在群众中享有颇高的威望。而记者还有另外一面,则尚少提及———那就是:记者还堪称“无枪之将”。如果记者的这一面得以宣扬,既能加强记者自身的激励,又可进一步光大记者的形象。为“无枪之将”提供佐证的,莫过于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了,因为那里同时进行了一场“新闻战”。阿富汗战争,已经被称为“新型战争”、“反恐怖战争”、“第四代战争”、“灰色战争”、“不对称战争”、“不对等战争”……令世人目眩。而同时进行的“新闻战”,则也不乏激烈壮观,其样式不仅带有自己的特色,而且…  相似文献   

19.
信息论中的“熵”和“冗余”是对系统不稳定性和稳定性的度量;而新闻学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是对新闻的不稳定性和稳定性的描述.两组概念有着必然的关联性,信息论中“熵”和“冗余”的概念对应新闻学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新闻真实性程度越高,冗余信息(可预测信息)越多,新信息含量越低,传播价值越小;熵值越高越新鲜,不确定性越强,传播价值越大.信息包括新闻,信息论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信息论视阈中新闻求真与求新的冲突是由“冗余”和“熵”的对立决定的.所以,新闻求真是在“变”中求“稳”,新闻求新是“稳”中求“变”.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新闻节目流程都是由编辑编好稿子再由播音员一字不落地“播”,目前,不少电台正尝试编播一体,由主持人选编稿件再夹叙夹议“平民化”地“说”出来,这就是“说新闻”。其实,“说新闻”就是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化”,这也成为时下新闻节目变革的一种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持人如何才能说好新闻,怎样“说”才能符合节目变革的需要?笔者把近两年来“说新闻”的体会总结成文,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