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州市春季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能见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08年春季采用粒径谱仪和自动气象站等高分辨率仪器对广州城区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能见度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0.5~20μm粒径范围的颗粒物数浓度随粒径增大而逐渐减小;质量浓度谱分布呈双峰型,分别在0.7μm和2.5μm出现峰值;而降雨对粗颗粒物的去除作用显著.0.5~2.5μm粒子浓度增加是大气能见度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济南夏季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及来源机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在2006年5月于济南市城区进行大约两周的观测。小于200nm的细颗粒物浓度达到10500个/cm3,超细颗粒物在PM2.5个数浓度中所占比例较大,达到95%。凝结核模态与埃根核模态颗粒物在大气环境相对清洁、高温度和低湿度环境下浓度较高,可能主要是由气态前体物在光化学作用下的均相成核作用及异相凝结浓缩作用推动的。颗粒物个数及相关污染物的浓度日夜变化研究表明:超细颗粒物的前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而粒径大于200nm的颗粒物可能来源是交通扬尘污染。  相似文献   

3.
大型柴油客车尾气对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改善中国城市大气质量的主要话题。以柴油为燃料的大型客车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必将得以关注。本研究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将上海嘉定区大气环境和大型柴油客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0.03-PM9.97)分成12级进行连续在线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大型客车尾气对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影响特征表现为,主要影响0.03—0.4μm粒径段的大气颗粒子数浓度,且影响程度随颗粒物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对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显双模态分布,峰值出现在在0.40~0.65μm和6.80~9.97μm粒径段。结合上海市大型客车的实际运行情况和大型柴油客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初步估算出上海市大型客车每分钟所排放的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为24kg。为此,建议大型客车在需等待时,最好关闭发动机,以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在微观混合条件下考查考察硫酸钠浓度对纳米硫酸钡粒径和粒度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微观混合程度对硫酸钡沉淀过程的影响,为工业化生产纳米硫酸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研究对象,分析秋季颗粒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季空气湿度较大风速较小时,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天气晴朗风速较小时,PM2.5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大气细颗粒物分粒径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德森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分析它们的质量浓度及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含量.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确定二次有机碳对细颗粒物的贡献,重新构建受体化学成分谱.使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杭州市区大气细颗粒物进行分粒径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在小粒径段中,二次粒子和机动车尾气尘为主要贡献源类;在粗粒径段中,城市扬尘、建筑水泥尘和煤烟尘的贡献逐渐增多,二次粒子与机动车尾气尘的总分担率下降到50%左右.  相似文献   

7.
粒径分布是描述油水乳状液性质的重要标志,是乳状液流变性的影响因素之一,对稠油开采、三次采油以及管道运输均有关键性的影响。本文对油水乳状液液滴的分裂、聚并以及液滴粒径分布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乳状液粒径分布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采集的长短期降尘、大气悬浮颗粒物和彩绘漆层进行了SEM-EDX研究,在大气悬浮颗粒、短期和长期降尘中,含硫颗粒的粒径分别为0.9~22.8μm、1.0~29.0μm和1.2~37.7μm,多为石膏与粘土或石英以内部混合的状态存在。降尘中的附着型絮状硫酸钙多于大气悬浮颗粒物中,显示降尘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了累进的化学反应。彩绘漆层表面的坑和裂隙附近观察到原位生长的硫酸钙晶体,显示漆层材料或降尘颗粒物与大气二氧化硫之间的酸化学反应,可能是彩绘漆层表面受侵蚀形成微小坑和裂隙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选取石家庄市6个点位,采用重量法进行大气中TSP、PM10、PM2.5的采样和分析,利用相关系数法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其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PM10和PM2.5污染严重,TSP与PM10和PM10与PM2.5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5和0.9119;PM10/TSP平均值为0.75,PM2.5/PM10平均值为0.56,细颗粒物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0.
以SCI-Expanded数据库为来源,对国际纳米电子学领域2000-2011年科研论文的研究力量分布情况作出分析,包括核心期刊、国家和科研机构的分布情况.同时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方式,对最近12年来的研究热点逐一进行分析,得出该领域主要的研究热点有“纳米技术”、“输运”、“阵列”、“薄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非吸收椭球形粒子尺度分布的反演问题.对于连续消光谱,得到了尺度分布与消光系数之间一个新的变换关系.对于离散消光谱,给出了基于Gamma分布展开的粒子尺度分布函数的级数表示,其中展开系数可通过求解相应的约束线性方程组来确定.在某种给定的反演精度下,实施积分所需的最短应测量波长与最小可反演粒径成正比.数值试验表明,本文所发展的解析技术是有效的,可容忍消光谱约5%的随机误差.  相似文献   

12.
刘辉  陈捷 《大众科技》2013,(6):15-17
简要介绍室内泳池除湿热泵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通过分析各温湿度探头的功能及其与除湿热泵系统各种运行模式的关系,介绍除湿热泵系统的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市秋季可吸入颗粒物垂直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石家庄市秋季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垂直分布和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众径为0.2μm~1.0μm,比表面积为3536.2~4396.06 m2/kg,PM2.5/PM10高达71.28%~81.14%; 细小颗粒物累积百分含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加,PM2.5和PM10累积分布随高度增加呈现出对数增加的规律;采样高度1.5m时中位径(D50)>1μm,大于1.5m时 D50均<1μm。不同高度降尘的比表面积为336.55~790.06m2/kg,PM2.5/PM10为19.46~22.47%,D50为9.66~13.78μm,D98在34.93~53.48μm之间。  相似文献   

14.
西安住宅室内空气中醛酮类污染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动式气体采样、2,4-DNPH二硝基苯肼吸收、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研究了西安市冬、夏两季三所普通居民住宅室内、外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冬、夏两季西安地区住宅室内空气中醛酮类污染物浓度水平均较高。其中,夏季室内、外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总质量浓度为85.86±30.33 µg&#8226;m-3和78.86±31.40 µg&#8226;m-3,冬季为85.40±28.50 µg&#8226;m-3和53.77±16.39 µg&#8226;m-3;室内均高于室外;甲醛、乙醛、丙酮为最高组分,三者为总质量的75~80%;三所住宅中,2号住宅(H2)醛类污染物严重,表明装修材料(木地板)与吸烟均有一定程度贡献。  相似文献   

15.
收入分配通过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对自主创新产生了不同的经济效应。在对收入分配前后消费者需求变化进行理论分析,及运用全国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第一,收入不平等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创新水平的提高,但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则将抑制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收入不平等提高了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后者所引致的创新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动力;第三,收入不平等抑制了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使得低收入阶层对创新产品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市场规模的缩小则降低了自主创新水平;第四,收入分配改革中的"提低"和"扩中"策略能够有效地培育创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因而更有利于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则渊 《科学学研究》2012,30(4):481-486
 科学论文生产与科学合作规模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科学生产力与科研生产关系的互动作用。本文作者回顾了在指导博士生在这一领域选题进行学位论文研究中,意外发现了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这一现象当时博士生的研究已经显示出来却尚未完全意识到。之后,WISE实验室部分成员采用威布尔分布和核心密度估计两种概率密度函数,对WOS数据库中的核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微生物学和纳米科技等学科若干年度的论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合作规模(人数)与论文数量关系的密度分布曲线,证实了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的存在。最后,提出了全面探索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与定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We study the dependence of the shape of the rank-frequency distribution g on the shape of the size-frequency distribution f and vice versa. We show mathematically that g is convexly decreasing if and only if f is monotonically decreasing and that g has an S-shape (i.e., g is first convexly decreasing and then concavely decreasing) if and only if f is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相似文献   

18.
依据已有的高温高压流变实验数据,计算了橄榄石流变律的基本参数,并得到了蠕变机制转换的粒度范围.初步探讨了上地幔150km深度处的主要蠕变机制,并得到了相应参数下的应变率-应力-粒度机制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