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界有这样的说法:“把偷拍进行到底!”“像间谍一样偷拍!”现在,偷拍有越演越烈之势,但外界对偷拍意见不一,有人欢迎,有人强烈反对。偷拍为什么会存在?它有什么独特的作用?到底有没有它生存的土壤?它存在的法律根据是什么……偷拍的未来出路何在?一般所说的采访是指显性采访(也称“明访”),与之相对的是隐性采访(也称“暗访”),两者都是采访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隐性采访,广义的指不显示记者身份的采访;狭义的指在采访受到拒绝或估计会受到拒绝时,隐瞒记者的身份,以至伪装成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采访的手段有观察、记录、拍摄、录音(包…  相似文献   

2.
报纸的生命是新闻,没有新闻不成为报纸。这里所说的新闻,应该永远只能是动态新闻。有人问,什么叫动态新闻呀?我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回答什么是人一样困难而容易。因为它只可意会,不需言  相似文献   

3.
无论搞新闻写作,还是搞文学创作,都追求写得生动。这不仅是对的,而且至关重要。有人写出的文章,自己挑不出毛病,别人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只是谁都觉得不生动,我看这往往比任何毛病、缺点都更大。世上有许多没毛病、没缺点的东西,但人们也不会仅仅因其“完整”而尊重它,因为它没有特殊价值。光光的羊粪蛋,圆圆的鹅卵石,它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我看把它捧在怀里的人不多,道理很简单:它廉价或无价值。 文章尤其如此。写文章与一般性的说话或随意在纸上写字不同,主要的不同在于要使听众、读者觉得生动,有所触动,达到感动。  相似文献   

4.
无论搞新闻写作,还是搞文学创作,都追求写得生动.这不仅是对的,而且至关重要.有人写出的文章,自己挑不出毛病,别人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只是谁都觉得不生动,我看这往往比任何毛病、缺点都更大.世上有许多没毛病、没缺点的东西,但人们也不会仅仅因其"完整"而尊重它,因为它没有特殊价值.光光的羊粪蛋,圆圆的鹅卵石,它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我看把它捧在怀里的人不多,道理很简单:它廉价或无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闻标题制作得好,可以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标题?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有人认为应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有人认为应传神生动,有人认为应多做实题少用虚题,还有人认为做标题宁可"以偏概全",也不要没有特色的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们的报纸经常宣传反对“一哄而起”。“一哄而起”是“文革”的后遗症,历史上我们就吃过它的不少苦头,应该反对。但,反躬自问,我们自己在宣传中是不是也有“一哄而起”的问题呢?不能说没有。3月6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里,就有人写文章对此提出了批评。文章说:“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7.
无题有感     
见钱眼开,见利忘义,在某些人中,已成为一种痼疾。这种令人愤慨的状况,是怎么出现的?有人责怪报纸,说是它们鼓吹起来的。有人答辩,说报纸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因而不能代人受过。孰是孰非,不能全凭印象或臆断,必须揆诸事实,冷静分析。列宁说得好,旧社会的尸体,并不能装进棺材,一埋了事。它还在我们周围散发着臭气。上千年形成的旧思想、旧意识,不可能在几十年之间彻底清除。要不然,革命就象世界足球名将贝利破门一样,一蹴而成。这是“老生常谈”。还有句“老生常谈”:十年动乱,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那时候,党组织同“走资派”一样,都靠边站了,说得上什么  相似文献   

8.
新闻特稿不是小说、也不是消息。新闻特稿是什么呢?有人说它是长篇通讯、特写,也有人说它是报告文学,还有人说它是纪实文学,至今,还没有人能给它下一个准确科学的定义。尽管没有发现一部专著从理论上来谈论新闻特稿,但实际上,新闻特稿的实践与成功早已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比如发行量较大的《知音》、《家庭》、  相似文献   

9.
问题与回答     
问: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大,欧洲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答:你提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10年前,就是在我们研究欧洲的同行里也极少有人相信像波兰、捷克、斯洛文尼亚特别是像罗马尼亚这些国家能够加入欧盟,但是这即将成为现实。欧洲人有一个观念,欧洲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你问我,我不知道呀。欧洲和亚洲之间到底有没有天然的屏障?没有,他们不认为有天然的屏障,如果说有屏障,我理解欧洲人脑中有一个质的屏障而没有地理屏障。它  相似文献   

10.
王释 《现代传播》2005,(3):120-122
电视频道有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内容,文化层面的电视频道生存问题是本文考察的范围。一种文化连同其现象可以产生,也可以灭亡,就像我们熟知的玛雅文化、克里特文明一样。研究当下还存续的文化现象如电视,思考它的诞生(从哪里来)和归宿(到哪里去)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因此,本文的核心内容就是电视频道是怎么来的?它将走向何处?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特殊提示,以下所指电视频道意为“文化意义上的电视频道”。一电视频道在文化中的诞生,是人类传播史甚至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尽管有人出于某些正当或者不当的原因数落电视的不是,但它依…  相似文献   

11.
正像各行各业都有敬业要求一样,干记者这个工作的同样需要敬业,那么,记者如何敬业呢?当然可以列举许多方面,比如要热爱新闻事业,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乐于用手中的笔为党和人民鼓与呼等等。这里也许有人要问,除此而外,记者工作的具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大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新闻性是一张报纸的生命。换言之,就是一张报纸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取决于其新闻性的强弱。由大量的领导讲话、各种会议文件,及没有与广大受众发生密切关系的文章堆砌起来的报纸,很难想象它能办多久?再加上有人喜欢“炒”旧闻,一个月之前的、一年之前的甚至几年之前的“新闻”大量占据报纸的版面;还有大量缺乏可读性的大块文章“强硬”地“赖”在要闻版上,影响着  相似文献   

13.
评价教育是否浪费,不是由文凭决定,而是由受教育者自身是否有选择空间决定。如果受教育者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这就不是什么教育浪费,反之,就可能制造很大的教育浪费最近我撰写了一篇文章,谈到在欧美,子女做面包师、做手工艺者,父母并不会觉得没面子,在大学做教授和开卡车,得到的社会尊重是一样的,没有什么高低之分。文章引起议论,有人说,这是人才浪费,本来可以当大学教授、科技精英的,跑去做面包了,这不可惜吗?  相似文献   

14.
这个题目,是在不经意间进入大脑的。有人可能会问,一篇记人的纯写实的文章,怎么可以用一个不经意间进入大脑的句子做标题呢?这疑问算是问对了。其实,打死我我也不会改变这样一个看法:从来就没有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情。这一个简单的句子进入我的大脑,首先是有王宇鸿同志18年刻苦历练的出版从业史与那一大堆眩人眼目  相似文献   

15.
关于书话     
关于书话止庵文章似乎向来有大品、小品之分,其间最主要的区别还在于前者旨在经世,而后者就没有那么严重,所以连带着作者写作时的态度也不一样。拿这个标准来看,书话一路文章自然应该算是小品。但是正因为作者的态度比较放松,没有太拿它当一回事儿,结果反而能把文章...  相似文献   

16.
林燕 《东南传播》2015,(12):113-114
在电视频道竞争激烈的今天,收视率已经成为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重要参数。因为,广告主在那个方向或者说那个栏目投放广告,投放多少广告是以收视率为依据的。收视率本来是测量收视效果的客观数据,但由于利益的趋向,电视收视率被抬到了一个空前(不恰当)的高度,成为了"方向标"。为了追求收视率,迎合所谓"大众化"口味,庸俗、猎奇、低级趣味的节目在荧屏时有出现。于是,有人说:"收视率导致中国电视节目集体趋下的局面"。同时也有人说"收视率不科学,根本没有用。"那么,如何看待收视率?对收视率的测量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应该怎样去解读它?建立一套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才算科学?收视率与满意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因此,重新认识收视率,客观看待收视率,理性思考收视率,会对电视工作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潮流新品     
把数码照片摆在桌上数码照片可以很方便地在电脑里观看,有没有可能让它也像传统照片一样放在相框里,成为居家生活的一道风景呢?正是这样的需求催生了数码相框。它看起来和普通相框一样,区别在于数码相框采用的是液晶面板,背后设有一个储存卡插槽,可以直接将装有照片的记忆卡插入,这样就能  相似文献   

18.
陈德慧 《兰台世界》1999,(10):40-41
"红房子"大门 大连市中山区春海街道原来有个--碧山庄;中国人叫它"红房子".至今,如果有人打听碧山庄在哪?恐怕无人知晓,要打听"红房子"却没有几个人不知道.  相似文献   

19.
新闻调查是这些年较为时兴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调查方式有公开与不公开之分,不公开的新闻调查,运用得不当就极易伤害调查对象。 浙江有一家电视台为了调查杭州、宁波、上海三城市的市民文明程度,记者们采用的方法是:将准备好的一些信件故意扔在这三座城市的车站、繁华街道等地,看看是否有人会把它拾起来?是否会拆开偷看?是否会主动把它塞进信箱?当有人捡起信后,盯梢的记者便紧紧跟随。一旦有人私拆信件,记者便  相似文献   

20.
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它的特点表现为将事物用滑稽的形式作诙谐而含蓄地表达。有人曾说过:没有幽默感的语言是一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一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幽默在写作中是何等重要。但是在有些人看来,幽默仿佛只存在于相声、笑话、小说、喜剧和漫画中,与新闻无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新闻作品中,就有不少运用幽默的。新闻标题制作是否可以借鉴一点幽默呢?回答是肯定的。生活中有一些新闻事实,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幽默成份。如果让标题幽默地与读者见面,岂不是比板着严肃而呆板的面孔出现好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