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黄炎培“先富后教”、“富-教-治”农村教育思想为指导,发展地、辩证地探讨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扶贫的关系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2.
“富而后教”作为教育哲学是错误的,掩盖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孔子关于“庶”、“富”、“教”关系的言论,“庶而后教”才是合理的。董仲舒提出的“继天而教”,不仅与“庶而后教”等儒家教育思想和道家思想一脉相承,而且符合人性发展规律,已成为我国传统的教育发源观,也是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以其“心学”思想为哲学基础,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先圣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其“致良知”的哲学思想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悟与提升出以“知行合一”为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德教为先,重视受教育者思想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和发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倡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这对于后世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教”思想是孔子提出、倡导的一种以道德手段进行教育管理的思想。它主张只有德才兼备的君子才能从事管理工作,因而提出了“学而优则仕”、“为政以德”的观点。其核心实际上是“礼”和“仁”的思想。“礼”就是外在于人的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仁”就是内化于人心的道德信仰。前者维护社会稳定,后者维护宗法等级。其实现的途径就是“化民成俗”。单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讲,孔子所谓的“化民成俗”就是一种管理策略,即把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教育转化为符合礼乐之道,形成一种社会的民风土习。他把管理行为道德化…  相似文献   

5.
“以火喻教”是西方思想家的重要言说方式。西方“以火喻教”思想主要包括以火喻教、以火喻师、以火喻学。善于从观火、用火、爱火中对教育进行言说,是西方思想家的重要方法论。对其根源进行探析,城邦民主、火崇拜分别构成了西方“以火喻教”思想的政治根源、文化根源。“以火喻教”思想极具西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观念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反映课堂教与学本质特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课堂教学观念的演绎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以教代学,以教带学,以教促学,变教为学。其中。近年兴起的“变教为学”观念颠覆了前喻文化的“过去时”,转而面向后喻文化的“未来时”,它以个人主体为逻辑起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和表达力。“变教为学”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引领着未来课堂教学观念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7.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学,教师只是组织者、谋划者、引导者、激励者。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高效发展,播下了智慧和希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8.
沈乾杰 《考试周刊》2023,(13):125-128
随着“以人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的“学科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使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教—学—评”分化的问题日益发人深省。基于此,文章针对目前初中化学教育存在的“教—学—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际的中学化学教学实例,对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和剖析。  相似文献   

9.
本论述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寓教于注法的具体运用及其意义;寓教于注法就是注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寄存在经典本的注释中,“教”的内容是通过“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教”是“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代圣人立心”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以“温柔敦厚而不愚”为目标,选择有关圣贤王道的诗章作为教育内容,并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自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呈现出的诸多特征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当下教育意蕴具体表现为:消极教育思想折射出信赖人性能量的教育真谛;消极教育思想影射出回归当下的教育理念;消极教育思想彰显出“不教而教”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弘扬先秦儒学教育思想,扬弃宋明理学教育思想,提出“性教一贯”、“知行相资”以及“学思相济”诸多教育命题,这些命题进一步发展了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史上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庄子之“忘”是以学习为核心的教育范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庄子以“忘”为学,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祛除物欲对学习的功利性遮蔽。“忘学”作为一种方法,是一种凝神专注之学。“忘学”作为一种境界,是一种高阶的智慧之学。“忘学”的目的是成就按照自我本性发展的自适之人。“忘学”非认知之学,乃以体知与心悟为学,既有身体体验的外体,又有内心觉悟的内求,内求与外体二者贯通,是实现了活动之身和非理性之悟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忘学”之“教”为“不言之教”,一方面,“教”彻底脱离“言”,教与学一体,教之学就是“教”,学就是学“教”之学;教与学成为教者对学者“感”、而学者“应”的联动感应过程。另一方面,“教”由“言”出,所“言”并非“教”,所言所至无言之“意”方为“教”。  相似文献   

14.
发展职业教育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领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办学模式是一所学校整个教育思想的反映,是教育理念物化的象征,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以“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为理念,以“校企所共栖、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国际化提升”为指导方针,成为“产教园区化”的新型职业院校,形成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力量发挥了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力图从教育规律本身的角度来论述“教、学、考”的关系,在揭示“教考分离”所造成弊端的同时,指出“教、学、考”合一是现代教育的基石,主张“考与教,以教为依据;教与学,以学为中心”,继而论证了远距离教育是为建立这种“教、学、考”的新型关系提供了必要条件,并据此提出了变电大教学体系的“五统一”为“六统一”的运作构想  相似文献   

16.
“优教乐学”教育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文章将“优教乐学”和陶行知先生先进的教育思想有机结合,从框架搭建到内容设计再到策略实施,探索“优教乐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真正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切实助力。  相似文献   

17.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以对现实人的本质的肯定,对儿童具有自主学习、发展、创造需要与潜能的肯定为前提和起点,构成了它的科学基石;以"不教",也即使学生养成自主全面发展,能够离开教者、超越教者,终身自学、创新实践的现代中国人为目的和价值,构成了它的核心理念;以"为了不教"之"教",也即科学、生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为方法和路径,构成了它的实践智慧;以教师自觉追求"教是为了不教",成为自我教育者和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善教者""教育家"为关键和保证,构成了它的主体精神。这四个方面科学内涵整体联系、辩证统一,由此使"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发展中原创的既富有哲学意蕴又充满实践智慧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西方通识教育发展的对比与分析,探寻“境教”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在通识教育中实践“境教”发现,“境教”与通识教育密不可分,“境教”对于通识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倡通识教育的当下,高校探索、实践“境教”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反三”,是“不再教”的主要标志;如何促使“反三”,是“不再教”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从阅读的角度上说,如何通过“举”教材之“一”的例而达到“反”阅读其它文章之“三”的目的,是施教前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沈洪 《现代教学》2008,(10):23-23
有人说,体教结合已经遇到了瓶颈,无法解决中国体育的根本问题。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其实,体教结合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本身就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规律,只不过是我们的体育先前“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罢了。阕此,推行体教结合实际上就是要以“教”来唤醒“体”的本真,以教育推动体育共同发展,在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的同时,使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体教结合的实质,说到底就是追求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