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课程素养是教师开展课程活动相关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日益成为课改深化阶段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课改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教师课程素养提升以课程专业实践为主要载体,通过深刻的课程体验转变课程情意,通过突破重难点问题唤醒课程意识,通过深入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增进课程知识,通过课程成果总结提炼转化课程经验,通过持续的课程创新实践提升课程能力。区域推进教师课程素养提升可通过常态化的课程改进与创新、针对不同群体统筹设计培训课程、深入开展群体课题研究、搭建课程评选及交流平台、根据需求进行个别化指导等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3.
学术资源是大学开展学术工作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支撑,受资源稀缺的影响,学术资源共享作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受到国内大学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却并不理想,论文从学术活动的对象和方法两个维度分析了大学学术资源共享的内在逻辑,指出学科群是实现学术资源共享的合理层次,提出了应以学科群为单位构建校级大学学术资源共享平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5.
我国经济已逐渐步入新常态阶段。为了更好地把握新常态发展,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通过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理论阐述,探明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存在逻辑及实现路径,揭示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奠定理论基础,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提倡绿色、厚植开放、追求共享,推动我国实现"十三五"规划。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所有课程中,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完全具备实际可操作性。但推广"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从意识培养、步骤设计和机制保障等层面开展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从根本上回答了高等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然而,有些高校由于对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理解不到位,在逐步推进和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偏差。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把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才能解决问题、校正偏差,促进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凸显了在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背景下,立足教育、科技、人才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科教兴国的时代意涵,充分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逻辑,必须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底层逻辑、新经济逻辑、创新逻辑与国际竞争逻辑。面对新的数字革命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全新战略需求,必须要依托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及教育体系的高质量重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来完善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10.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都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应运而生,逐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从教师队伍、授课内容、授课模式这三方面厘清"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发展的逻辑,准确认识"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课程思政"的路径,以期能够加快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合作、协同育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优异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在学理上,课程知识观是关于课程知识的“性质”、“功能”与“实践方式”等最根本性问题的理解。学校教育是通过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和传递来实现人的生成的,通过对知识社会学视阈中课程知识观的学理分析与考察,为教育中人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性质上,课程知识中“无人身”的中性判断被颠覆;在功能上,课程知识提供了“知性”与“人性”相遇的可能“场域;”在实践方式上,课程知识在其“组织策略”中生成人。  相似文献   

12.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一个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社会学从社会的空间广度、历史的时间深度,以现实因素的作用、知识的建构倾向与心智力量三重眼光审视社会中成为“知识”的各种现实,由此回答了其核心问题之一“知识是如何呈现的?”在从现实空间到可能空间的拓展中,从理论到心智的游走闻,试图使知识呈现的各种策略显现。从知识社会学的上述眼光出发,对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作深入研究,可使课程社会学从原有只对“课程内容”的关注转移至对“课程知识呈现策略”的关注。之所以强调对课程知识呈现策略的关注,是因为内含于知识呈现中的各类因素比起知识内容中的因素更为潜隐、更难察觉。  相似文献   

13.
袁睿泽 《科教导刊》2021,(3):155-156
高职数学教学中要在课程思政视野下不断进行改革,不仅仅让学生习得相关的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将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相互结合,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本文先阐述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课程内涵,接着分析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数学教学现状,最后提出基于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数学教学的路径,以此更好的提升高职数学教学效果,挖掘思政元素,促进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当遵循学科逻辑还是工作逻辑,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要把职业教育课程建立成形式学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当以工作任务为逻辑中心。本文以工作知识的心理表征研究结论为依据,认为工作逻辑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与理解高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特别是学科知识在认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高深学科知识是理解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同时高校教师专业化也是高校教师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知识的价值选择和方法选择,最后达到创生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中,我们"遭遇"到的各种知识并非产生于真空之中,知识与社会的存在有着深刻的联系,是历史制约、社会建构、利益导向的。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美国课程主导范式从开发向理解范式转换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状态,可以揭示大学本位的课程专家的身份以及他们的理论观、实践观所发生的变化。它为我们解读美国的课程理论提供了一个文本之外的社会学语境。  相似文献   

17.
课程知识不能简单地作为一个客观的“事实”领域加以对待,它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无论是课程的选择、组织还是课程的实施、评价都是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构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课程观是课程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包含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科学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作风等丰富的“思政素材”。建设“病理学”课程思政,在课堂上穿插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本文通过制定“病理学”课程新标准和建设“病理学”思想政治案例库这两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的有效路径,推动“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开展,为创新育人手段、丰富思政载体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知识作为人类文化的积淀与结晶,是中立的,与价值无涉。有关研究人员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为论证知识的确定性、客观性而努力。当然,作为学校教育中的课程知识也不例外。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误解,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无论是从理论上来加以分析,还是从实践中来加以透视,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何正确地认识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性质,有助于当前我们国家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视阚下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多角度、宽渠道的发展重要意义。通过对政治社会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关联性的了解基础上,分析中国高校思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的一般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加强当前高校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