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吉游戏”是一种尊重并确保幼儿游戏权利,把游戏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儿在自主、自发的游戏中学习与发展的幼儿园课程模式,是浙江省安吉县学前教育工作者坚持20年践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集体共创的享誉国内外的实践创新成果。“安吉游戏”将课程目标隐含在游戏和生活中,让教师在游戏中发现儿童,让儿童在游戏中发现世界,师幼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省幼儿园及教师要领会“安吉游戏”的精神实质,因地制宜推广与实施。  相似文献   

2.
王丽婷 《考试周刊》2013,(88):172-17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基本性质中的“课程基本特征”中的“生活性”指出:本课程重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课程的基本追求。基于课程基本特征的“生活性”理念,我采取了一些做法.让德育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习作教学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以文本为中心有序地展开教学,一足以儿童的即时性生活为中心随机地进行教学。一直以来,它们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鄙夷:教材习作以编排的科学化、训练的序列化,自诩为“大作文”,是习作教学的“正宗”;而体现儿童生活的即时性习作,由于自身的不确定性、随机性,被贬为“小作文”或“小练笔”,成为教材习作的附属或点缀,可是这些“即时性习作”以开放性、动感性、丰富性,适应着儿童内在的需要,显现出与教材习作旗鼓相当的态势。这两种倾向,正体现出当前习作教学的主要矛盾:习作教材与儿童生活如何走向融合,习作教学方式如何与儿童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生活为题材,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朋友,整个教材有较强的综合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品德与生活”最大的特点是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儿童的观察、操作、探索、调查、游戏等实践活动来进行。它以儿童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为背景展开,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品德与生活”课绝不能上成以往那种由老师来“教”的课,也不能上成看图说话或讲故事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是以儿童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活动型课程、综合型课程、体验型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获得丰富多彩的感受和体验,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性学习,努力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改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明确指出: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学习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品德教学提效呢?笔者认为,贴着“童心”进行教学,这是实现品德教学提效的关键所在。贴着“童心”教是指: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基于儿童的认知与生活经验,关注儿童的内心需要,体察儿童的行为表现;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9.
其一,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教育要对儿童的生活产生影响,就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使儿童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感。但传统的课程局限于学科的疆界,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为基本构成,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造成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研究性学习针对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剥离的弊端,冲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努力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研究性学习”是“在生活中、是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其二,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所获得的知识。“研究性学习”超越了以文化符号为…  相似文献   

10.
“田间”项目化学习以“田横头”以及周边乡村资源和园外访学基地为“田间”自然学习场,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方式,凸显“更自然”“更儿童”“更深度”的学习。它以链接自然的“田横头”研学、链接生活的周边游学、链接文化的基地访学作为实践样态,建构了“倾听儿童,确立问题—分组实施,探究问题—分享展示,解决问题”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1.
儿童观与教育行为之间是相互构建、相互生成的。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儿童哲学教育的不同理念和路径,儿童观的确立,在中外都经历了从单一平面到多面立体、从简单对立到复杂多元、从客位视点到主位立场的演变。儿童哲学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关注,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让儿童哲学不仅作为一门课程而独立存在,而且作为理念和方法向更多的学科课程乃至课外校外活动拓展延伸。儿童是属于未来的,也是体验和见证当下的;儿童哲学要面对的未来社会和未来学习是值得期待的;未来的儿童哲学教育,将走向对“人”与“智慧”的兼爱,走向哲学与学科及生活的融合,走向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大众哲学”。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达到史无前例的方便快捷,人类进入“快餐”时代,“快”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主旋律。当“快”渗透到儿童学习中,给儿童本身、儿童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是什么呢?笔者为小学一线教师,有幸参与儿童的发育发展,借工作之便,能直接了解到儿童家长与日俱增的焦虑和困惑。家长的焦虑与困惑来源于“速成教育”“功利教育”。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慢下来,努力观照儿童的全面发展,关注儿童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重视儿童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威,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他反对传统教育的机械性和空洞性,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儿童为中心”、“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诸多相互联系的教育理念。列·符·赞可夫,前苏联著名的实验教育家,他以研究“小学教学新体系”而闻名,他提出“一般发展”的教育目的和“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为主导”、“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全  相似文献   

14.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儿童文言文教学应对接生活,让文言文课堂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背景之中,才能使儿童在文本和生活的相互交融中积淀文言精华,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增强审美体验,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文章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实践,提出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主动对接生活、关联生活、贯通生活、回归生活,才能再构文言文的深度学习,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儿童成人化”是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究其缘由在于儿童社会化的需要,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子媒介影响。为此,学校道德教育要应对“儿童成人化”,使孩子“返真”,必须尊重儿童社会化的需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树立“媒介意识”,建立“道德学习共同体”,与儿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6.
高洁  王春燕 《早期教育》2013,(11):10-13
“生活世界”理论以人的主体地位为核心,以亲身体验为存在方式,以交互共同体为内在需求。然而,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制度化生活”将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儿童主体地位的失落、儿童体验过程的缺失、师幼交互共同体的破坏,是班级“制度化生活”与儿童生活世界疏离的主要表现。只有规则与制度呈现灵活化、个别化、内需化,教师发挥引导、辅助、鼓励的作用,师幼关系中充满平等、信任和理解,才能使得儿童的“生活世界”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17.
以《品德与生活》教材为载体,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尊重儿童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从“爱父母”、“爱集体”、“爱同学”、“爱环境”、“守诚信”等各方面,唤醒初入学儿童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张洁 《天津教育》2022,(10):56-57
<正>自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来,沿着《指南》所倡导的“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精神与理念,多年来围绕游戏环境的创设、支持幼儿游戏自主性策略、游戏中的深度学习、游戏课程化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实践研究、审慎思考和完善调整。在研究中,努力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为幼儿提供具有儿童视角的游戏生活的机会,并通过观察、识别、共同反思与下一步的计划,回应和支持儿童的学习,促进儿童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儿童教育重视知识灌输,以“学习好”作为儿童主要的评价标准,隐匿儿童的身体,甚至对儿童身体进行“规训与惩罚”.儿童教育价值观应实现“身体转向”。“身体好”不仅包括儿童的身体健康,更包括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应遵循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为逻辑起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语文和品德与生活这两门学科各有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担负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务;品德与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两者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融合,可以说是两门有着“近亲”关系的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