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前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在国内学界尚未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内化,比较研究作为技能形成体系理论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其难点在于构建一个统一的比较分析框架与模型。贝雷迪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比较四步法"和帕森斯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相关观点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层面的科学指导。遵循历史分析与剖面分析两条线索,按照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个阶段,根据结构与功能两个维度,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分析框架与模型,以期为我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比较研究以及相关的教育比较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十八大以来,围绕技能提升这一焦点我国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主要涵盖技能培养、技能评价、技能激励三个维度。调研显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产教融合不深入、评价体系衔接不畅、待遇前景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建议从加强政策协同、突出技能激励、健全公共培训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3.
牟静 《教育与职业》2020,(18):80-84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为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培养标准,将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引领作为改革的首要内容。技工院校是培养技工、技师的摇篮,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后备产业工人,做好德育工作是教育的首要内容。结合技工院校的自身特点和笔者所在学校的改革实践,德育工作可以从组织结构、课程教学、理想信念、职业能力、实践体系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开展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促进产业工人技能形成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而企业是产业工人的直接管理者,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形成负有重要责任,从企业管理制度变迁探究其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关系能够为产业工人技术能力提升提供借鉴。选取H省Z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借助劳动过程理论构建企业管理制度的分析框架,探究Z企业在建厂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国企改制以及国企改制后三个发展阶段中关于人的管理要素和关于事(物)的管理要素的特点,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管理要素对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存在的不同影响,根据这些关系及影响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从产业发展的维度,比较“学历”教育,企业更需要“学力”教育;从职业教育适应的维度,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迫在眉睫。在走向“技能型社会”进程中,从个体到群体的技能形成何以可行?张学英与王星分别采用国际观察、国内考察的方式,从劳动经济学与工业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内外梳理、辨析推理、批判扬弃,为职业教育开拓了建构“技能型社会”的视野,并提供了诸多参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美国的技能形成体系被称为"技能替代式",这种技能形成体系是以雇主利益为主导的,在技能投资方面,企业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资并不积极,技能投资的责任主要由政府和个人承担,形成了美国以国家和个人为主的技能投资制度;在培养主体方面,雇主并不积极承担职业教育培养和技能培训的责任,形成了美国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技能培养体系;在技能供应内容方面,美国形成了以通用教育为主的技能供应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体系,形成于1904年清末的“癸卯学制”。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借鉴与初创(1902—1912年)、承袭与探索(1912--1949年)、改造与受挫(1949—1978年)和完善与创新(1978年至今)四个阶段。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依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文章以事为典,系统阐述了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的脉络,为更婷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产业工人的整体技能水平与制造业升级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产业工人发展的问题,从政府、职业教育、企业以及产业工人自身等多方入手大力提高产业工人的整体技能。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中技能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中技能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构建技能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技能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本文从构建技能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技能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实施技能教学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济刚  张德刚 《考试周刊》2011,(43):206-207
技工院校作为我国创办最早、发展较为完备技能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但长期以来,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等原因,其职业教育主体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本文通过对技工院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以及由于对其职业教育主体地位认知的缺失造成的危害的阐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学位学徒制是英国探索学徒制与高等教育相融合的代表性成果。它于2014年确立,其后获得蓬勃发展。学位学徒制的基本特征包括职业性、多样性、跨界性。其兴起在实现学徒制优化升级,促进“大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与发展,深化高等教育应用性、多样化改革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学位学徒制勃兴现象的启示是: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应积极致力于高等教育双元制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应重视跨界与重构在国家技能形成体系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晓洁  马文樵 《考试周刊》2015,(30):140-141
软技能(soft skills)又称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人力资源专业术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学科。不同学者认为软技能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要求。医学护理专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对软技能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教育中必须重视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多数职业类院校在教学中依然沿用中专的传统模式,造成与社会的脱节。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来,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各地纷纷举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努力探索职业技能大赛的制度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职业院校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好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技术与技能的关系问题,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及二者的关系套用西方的概念,则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众观念中的概念产生了错位。技术与技能的关系应考虑到中国职业教育的语境和汉语言的思维习惯。职业教育所指的技能为技与能之合,技术专指"操作性技术",技能涵盖技术。中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领导中存在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让高职院校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的倾向,提出高职院校要找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定位,坚守自己的层次、类型,培养一流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要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品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探索开展高职教育长学制专业和终身学习的试点,搭建学生成才成长的立交桥,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在多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知识型考核体系,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构建我国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英国行会学徒制的发展在时间跨度上从12世纪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分为传统行会学徒制、国家立法学徒制和工业革命学徒制三个阶段。在传统行会学徒制中,劳动雇佣关系、师徒技能传承关系以及社会身份关系之间相互嵌入,为传统行会学徒制的技能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力量释放颠覆了传统行会学徒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商人直接支配生产改变了行会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商人阶层成为剩余价值的占有者,同时也导致师傅阶层出现分化,出现了所谓的小师傅阶层。工业革命后,学徒制管制权力由行会转移到技工工会,学徒制逐渐沦为劳资斗争的工具。引发英国行会学徒制陷入危机并走向瓦解的深层根源在于社会结构的转型变迁。  相似文献   

18.
张世勇 《考试周刊》2009,(9):229-229
技能课是促使学生掌握技能的主要手段,但训练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对学生技能掌握形成的好坏与快慢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9.
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技能训练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实现技能的综合训练,也成为教师需要贯穿教学各个环节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切实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实践性环节,突出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包括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行业三个组成部分。联邦政府通过制定一整套协议,在全国范围内与州政府共同负责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协议》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协议规定了有关各方的工作范围,尤其是行业的主要职能。签订本协议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政府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