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不仅是教育法治在现阶段发展的法治背景,也对教育法治提出要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契合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教育法治已经呈现出成体系、有理念、有机制和有成效等特征,但仍然在教育规范位阶、教育法治理念、教育法治实施和教育法治定位等方面与治理体系现代化难以契合。而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野下,教育法治应当具有以人民性为本位、以法律体系为依托、以开放性为运作逻辑、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国际化为视野等内涵。因此,教育法治在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野下,应构建具有整体性的规范体系、以司法引领的实施体系、正式的监督体系和社会性的保障体系。通过理清教育法治与宪法的关系、制定教育法典、在教育法治中坚持法律优先、确立教育治理的地位等方式,实现教育法治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云南教育》2014,(23):7-11
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师法治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依法执教、青少年法治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基于当前中小学教师法治素养的现实困境,旨在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构建系统完善的职前法治教育体系与优化教师法治培训层次及模式,提升中小学教师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4.
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由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行为、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等有机构成的"阶梯性"目标体系。为此,需要找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着力点,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法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一环。全球化背景下,对初中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要通过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初中生课堂、融入生活、融入实践、教师示范、融入校本等方式,构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谐共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国家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6.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实现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及自由,通过理性及显性文化制度的构建所形成的教育体系。文章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对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核心目的是通过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实现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7.
学业水平测评对法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引导功能。基于试题基本要素和素养立意导向,从典型性的法治情境、表现性的法治任务、综合性的法治知识、逻辑化的法治语言四个维度,探讨任务导向的学科逻辑深度融合测评框架构建,对于提升测评的信度与效度及法治观念培育的力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法治教育评价是为检测法治教育的效果而进行,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评价不宜采取分数或成绩方式评价,而应当从学生法治素养养成上予以考评,应当围绕实效性标准、针对性标准构建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下爱国主义所面临的新挑战,通过法治引导爱国价值观和规范爱国行为十分必要和迫切,这就要实施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爱国主义与法治的融通关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前提,它表明以法治规范爱国行为具有可行性,而法律也势必要体现爱国精神,并要求在法治和道德的共同作用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法治教育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具有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特征,它能够实现以法治规范爱国行为、以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培育青少年爱国法治意识的现实目标。通过构建爱国主义法治知识体系、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多部门协作教育模式、打造融媒体宣传学习平台等路径,切实推动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法治教育是学校思政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构建学校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启蒙式方法体系,是法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进一步深化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法治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完整的法治教育启蒙式方法体系,有利于实现学校思政课的法治教育目标,优化教育体系,为培育具有法治素养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本文探讨了知识启蒙、思想启蒙和行为启蒙的启蒙式方法体系,以期为学校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开展方式提供参考,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治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要求。法治意识教育是国民教育和立德树人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法治意识教育是中学政治课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修订后的中学政治课法治意识内容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何完善和优化中学政治课法治意识教育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陕西省中学政治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统一教学目标、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减少简单重复讲授、重视学生自主构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五条解决措施,谋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促进中学政治课切实有效、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2.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实施是对此的积极回应。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法治素养培育的内涵和当前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分析,找到有效的培育路径。在新时代,必须创新法治教育课堂形式,构建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家庭教育,构建适合课程要求、学生需求和时代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仅是“法治中国”的题中之义,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通过现代法治意识的“导向”、理性法治行为的“驱动”、崇高法治信仰的“涵化”,其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展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教育功能,应建立多元普法阵地、创新法治教育内容、凝聚法治文化氛围等,建构其教育功能在学校的实现路径,为建设平安法治校园、提升社会法治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需要从基层工作着手,全面加快基层治理的法治化进程。从乡村基层法治教育的角度研究和梳理乡村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强化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充实法治教育内容,贴近受教育对象;以多种形式开展法治教育,提高教育效果;拓展法治教育渠道,搭建各类教育平台;培养法治教育队伍,形成工作机制;构建乡村法治教育长效工作格局等工作思路对摆脱乡村基层治理法治教育的困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校本课程体系中,法律校本课程是培育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的载体,是拓展法律思维和培育法治意识,孕育民主法治的根基。中学法律校本课程不应该只是静态描述法律规则,而应该在法治精神的培育上,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常识教育模式,发挥公民法治教育的功能。面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教育要求,中学法律校本课程以“人性尊严”为优先任务,承担了培养自我判断的角色。在我国中学法律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实践过程中,该课程面临“法治精神”与“法律常识”的问题,在“书本中的法律”与“生活中的法律”的问题上存在纠葛。  相似文献   

16.
要建立文明法治的国度,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法治精神是必然之举。重庆市南岸区从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三大问题入手,激活多方教育力量,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立体体系,共育学生法治素养,让法治精神光耀青少年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7.
随着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广西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课题组深入广西部分高校开展问卷、访谈和实地调研,了解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发展现状。本文从广西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和高校法治教育两方面剖析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加强组织领导、增强法治教育重视、开拓教育路径、加快教师专业化和专职化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五方面提出完善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首先是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用法治精神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核心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重大和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未来主体和生力军,培养他们“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的法治思维方式将会在社会和国家范围内发生蝴蝶效应.而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状况不容乐观,要充分发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协同作用以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学法治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应遵循从具体案例到一般规则,从法治实践到法治理念的过程,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立体化法治教育体系。因此,应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资源,开发活动型课程,采取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型课程。  相似文献   

20.
法治的形式构造是一个由法律规范构成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和多主体参与的行动体系及价值体系、运作体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公平正义是法治的价值理念,法律体系是法治的制度构建,法律行动是法治的交往互动机制,正当程序是法治的权力规范机制,司法独立是法治的权力制衡。只有综合协调地同时发展五个方面,才能真正构建起法治的国家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