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是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师道精神,遵循师德涵养逻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教师的师德涵养及生命成长关联起来,唤醒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其内在规律在于:以“学以成人”为核心理念,以“为仁由己”为根本方向,以“修己安人”为最终目标。其实践路径包括:遵循规律,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整体认知;善用资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核心内容;融入日常,生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周妮 《文教资料》2020,(9):99-100,8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师道传授、精神影响、行为示范等方面,对现代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力度,能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和认识中华精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而且对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推动社会道德风尚进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长沙市雨花区雅境中学为例,介绍其通过经典启德、书法润德、赋能课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下的师德养成基本路径的实施,形成师德养成基本模式、策略、制度、标杆等成果,促进教师将师德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沈建华 《上海教育》2008,(24):50-52
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所学校立校之根基,是学校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也是形成学校特有精神之所在。一百多年来,从务本女塾到务本女中,从市二女中到市二中学,学校几易其名,校舍几度搬迁,但从学校早期校训“勤、朴、勇、诚”体现的学校传统,到现在务实、进取、勤奋、和谐为主要内涵的学校文化,市二中学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完成教育使命的基本保障。但是,当前我国不少教师专业伦理缺失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一直强调要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教师专业伦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以期抛砖引玉。一、以家国思想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工作从古至今都是作为国家建设的大计。所以,儒家倡导"家国同构"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是催生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当前,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认同高、认知低"的情况。从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鲜明特色等方面入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即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开近代文明先河的科学技术、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完备自洽的哲学思想以及承古烁今的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细致梳理,有助于公众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综合国力的提升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强盛是综合国力强大的前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我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源生动力,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体。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文从意义、现状与路径三方面来研究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9.
冯军 《河南教育》2023,(7):84-85
传媒专业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但在具体教育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地位尴尬,存在课程边缘化、教学理念匮乏、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本研究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对传媒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内容与路径进行探索,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0.
教师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能力和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经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有足够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良好的教师德性,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最终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相似文献   

11.
教师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能力和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经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有足够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良好的教师德性,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最终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个案研究方法,揭示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征并做详细阐释。研究发现优秀英语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教学水平、卓越的科研能力、强烈的发展意识等专业成长特征,以期为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雷锋精神作为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和树立道德典范的背景下,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传统意蕴和当代价值,为其找到根源性和民族性的文化根基意义重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弘扬雷锋精神,要定好位: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钉钉子:鼓励爱岗敬业、忠信报国;从小抓:让雷锋精神永驻青少年的心田;弘正气:让英雄、模范霸屏,刷头条;树新风:推动爱心团队、志愿者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社会层面和时间层面形成凝聚性结构连接集体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促进集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文化的自主更新,有利于构建学校成员的身份认同,有利于建立校本课程长效机制.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应依托国家课程目标,增进文化认同;借助文本与活动,强化文化记忆;扎根学生生活情境,引导文化行动;反思课程活动全过程,实现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是我国仪式教育根植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的应然取向为:由“继承”走向“传承”,由“适应”走向“融合”,由“共性”走向“个性”,由“规约”走向“自觉”。其核心内容为:吉礼、宾礼、嘉礼,即祭祀仪式与诚敬文化、交往仪式与敬慎文化、成长仪式与生命文化。其实践路径是:以“礼”为目标追求,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以“仪”为内容载体,复原具身认知场域;以“合”为实践样态,整合资源协同共育;以“行”为评判标准,创设真实交往情境。  相似文献   

16.
17.
林小萍 《海外英语》2023,(23):238-240
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文章围绕文化自信,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价值意蕴,并从教学内容、校园活动、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课外活动、翻转课堂等方面出发,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策略,旨在提供一些有益参考,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培养有文化自信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对如何科学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工具的探索。当前,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存在文化自信有余、文化自觉不足,理论研究有余、实践操作不足的问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应以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构建多层面、多维度、立体化的弘扬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推动传统文化弘扬事业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应从树立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师德源泉、不断锤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入手。文章以敬德书院为例,阐述通过构建书院式课程体系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学内容应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展开,涉及哲学思想、德行修养、文化传统和技艺研习等方面,包含研修、读经典、学术、会讲、游学五类课程。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沃土,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和内在需求。翻译专业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应从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层面提升翻译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