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走向世界”是当代书法界的“中国梦”。但靠“迎合”西方世界是不可能实现梦想的。从唐朝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和近现代西方文化走向中国的实例来看,文化输出需要有一个国力强盛、文化先进的国家背景作为前提。因此,当本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之日,方才是“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梦想实现之时。目前,书法界首要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书法在中国下一代传承下去的问题。此事若解决不好,走向世界等于空谈。  相似文献   

3.
张梦雪 《海外英语》2022,(24):35-37
毛泽东诗词蕴含丰富的湖湘文化元素,是湖湘文化“走出去”的经典名片。毛泽东诗词英语译介活动不仅是中英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对毛泽东诗词英语译介展开探讨,构建由“优化译介主体、精选译介内容、创新译介途径、洞悉译介受众和重视译介效果”组成的译介模式,并论证该译介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对湖湘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时尚扫描     
据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记者吴晶、周玮)我国13日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部分小学将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不少学生家长都反…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在当今世界格局之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深度融合。我们国家愈加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蕴含的是我国先人认识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承书法教育精髓,努力培养爱书法、学书法的新时代接班人,正是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自觉。江苏省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落实“书法进课堂”,把握时代脉搏,打造了“翰墨水韵”书香校园,多举措、全方位进行校本化实践。复兴路上,在民族文化重新被呼唤、民族精神重新被建构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全校的书法教育工作者自觉扛起使命担当,让“字如其人”“字如心画”成为港小师生接续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6.
杨琳 《教育艺术》2008,(1):33-33
唐诗和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因此,对诗词的鉴赏就成为我们继承传统灿烂文化必备的素质之一.而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就必须先弄清楚诗歌中常见的“虚”“实”的问题。笔者对诗歌情有独钟,现就一点诗词鉴赏的感悟谈出来。与爱好诗词和想鉴赏、玩味诗歌的朋友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了国家和民族“精气神”的独特形象。它是书家精神世界和人格的外在显现,也内蕴着人的气象与气质、风采与神韵。书法在表现形式上有造型、有节奏、有徐疾、有韵致;而其内在精神底蕴上既有“纤浓得体、刚劲不挠”,也有着“雄稳饱满、力扛九鼎”……  相似文献   

8.
凡诗词创作上有着共同倾向或个性特色的,都专立为一体,如“毛泽东体”。“毛泽东体”的个性特色为:在题材上偏重于政治、军事;在风格上偏重于豪放,不废婉约;在表现上偏重于“旧体”“古典”和以狂草书法为载体。从而真正体现了“毛泽东体”所要求的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华诗词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汉诗英译工作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汉英两种语言迥异,分属不同语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英诗歌更是各有特点。使汉诗英译符合英语诗歌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原作和译作在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的矛盾。诗歌翻译程度是有限的,翻译过程中“音”“形”“意”的损失不可避免。文本以古诗《墨梅》英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诗歌翻译中的“意失”“仪失”“诣失”与“艺失”。汉诗英译要正视这些易失问题,尽可能减少易失,才能更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  相似文献   

10.
教育资讯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包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既重实际也重实用,其中关于品牌书法的设计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有针对性地融入书法知识的介绍与技能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教改尝试。将书法文化融入“包装设计”课程的具体路径为:在“包装设计”教学大纲中增补中国书法文化、艺术知识介绍的篇章;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分段讲述书法文化;在课程中安排适当的课外时问对学生进行书法实践训练;加重品牌书法设计的实践练习。  相似文献   

12.
“无意于佳乃佳”是苏轼提出的极为重要的书法美学观点,其中蕴含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含义及价值。本文紧紧扣住“无意”与“佳”加以阐发,并结合苏轼的书法创作加以分析,从而找到苏轼的书法思想与其创作的契合点。这也应该成为今天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3.
“无意于佳乃佳”是苏轼提出的极为重要的书法美学观点,其中蕴含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含义及价值。本文紧紧扣住“无意”与“佳”加以阐发,并结合苏轼的书法创作加以分析,从而找到苏轼的书法思想与其创作的契合点。这也应该成为今天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4.
汉字和汉字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深刻的内涵,享誉世界语林。众多名校书法教育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注重书法教育,是办好特色学校、提高学校声誉的“绿色通道”。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打造一个“墨香校园”,是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识。现就我校的主要做法与措施、经验与成效和各位同仁作一交流,以期更大范围、更高品位的“墨彩纷呈”。  相似文献   

15.
卢青 《考试》2009,(1):62-62,71
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传承文明,传递文化,弘扬精神的时代重任,中国的诗歌也同这个国度一样有着辉煌的一页,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然而“往者不可谏”,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回到历史,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一内涵和外延同样丰厚的文化遗产,又将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的世界、艺术的世界、文化的世界,这正是中学诗词教学的困惑,也是众多语文教师正在不懈探索,共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诗词教学的现状与解决方法两方面对中学诗词教学作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互联网+”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教育新形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书法教学的效率,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书法文化素养。深圳市宝安区下十围小学作为宝安区书法示范校,2021年挂牌广东省书法特色创作与实践基地。在书法的启蒙教育中,学校借助信息化书法教学设备,培养学生自然书写的同时,展现出具有“儿童趣味”的篆书、隶书的拙朴和率真风格。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词意境鉴赏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善于展开联想诗词的主旨常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联想或想像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词中的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即景述怀、直抒胸  相似文献   

18.
"拯救手写"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话题。汉字、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更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和发扬的传统艺术,肩负传承任务的书法教育工作者更是成为了这一文化传承的使者。书法教育工作者在刻苦练习书法技法和练习的同时,还要在字外下功夫:饱读诗书,多接触古典诗词,经典诗文;将书法与音乐、绘画、舞蹈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提高书法教育者的个人艺术修养;塑造书法教育者的崇高品德,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书法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还要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塑造高效的书法课堂。  相似文献   

19.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双减”的政策背景,本文结合《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围绕深度学习理论,尝试对书法校本教学策略进行梳理与总结,以其更好地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20.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在西方,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批评方法——意象批评。这里,我们不想一般地介绍有关意象的种种理论观点,而是结合具体诗词作品,来看意象运用和组合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些突出表现。一、原型意象:以《君子于役》为例“原型”一词起于文学人类学,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