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对华人权战略,是美国对华总战略“遏制”战略的次战略。它发端于美国的对华和平演变战略,产生于1989年中国的“六.四”时期,定型于1994年。美国对华人权战略的目标,是用人权做为外交政策工具,实现美国颠覆中国社会制度的目的。为实施这一战略,美国采用了“软”、“硬”两手。“软”的一手,是在“改进”中国“人权”的借口下,通过“友好”的“对话”、“交流”和“合作”等方式,逐步推行美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硬”的一手,是直接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中国逐步采用西方的人权标准,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在中国发生“安静革命”、“和平革命”、“颜色革命”,或“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蜕化到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李卓  原野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X):120-123
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所做出的三个主要决策的案例分析——决定出兵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决定派大规模部队越过38线扩大战争、决定进行停战谈判,总结出朝鲜战争中美国决策的五个特点——逻辑起点为冷战中的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受战局变化直接影响、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决策层在决策时不优先考虑对策的合法性、受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所做出的三个主要决策的案例分析--决定出兵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决定派大规模部队越过38线扩大战争、决定进行停战谈判,总结出朝鲜战争中美国决策的五个特点--逻辑起点为冷战中的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受战局变化直接影响、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决策层在决策时不优先考虑对策的合法性、受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战后初期,美国为实现其远东战略,将中国东北作为其情报战的重要场所,派出大量情报人员,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建立起间谍网络。美国在东北的情报活动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专业情报组织派遣专业情报人员进行活动;其二是由美国外交人员进行情报的搜集与报告。这一时期美国获取情报的主要目标是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活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美国制定对苏政策、对华政策提供依据,服务于冷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以1979年中美邦交正常化的完成为契机和新起点,卡特政府积极鼓励和推动对中国大陆实施经贸文化领域的紧密交流与合作。除了树立和宣传美国的伟岸国家形象,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与好处,还深藏着对中国大陆的思想文化层面的渗透与扩张,通过接触、交流、合作等途径与手段,不间断地对中国大陆民众进行"洗脑子"和争夺人心,进而最终实现对中国大陆"和平演变"的战略性目标与不懈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美国逐步调整对华战略,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进行全面遏制.美国以推动高科技产业链对华脱钩为核心,通过操控国际话语权妖魔化中国,并以共同价值观打造同盟遏制中国.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是为了维护美国霸权利益,阻止中国的发展,转移国内日趋激烈的社会矛盾,并且是在美国军工复合体推动下形成的.美国对华...  相似文献   

7.
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会在外交上享有一定的权力,它通过各种途径对美国的外交决策产生影响。在美国的对华决策上,国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宪政体制中总统与国会在外交决策上的分权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法律渊源;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是国会对华决策的变量;意识形态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内在情结;利益集团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外在压力。  相似文献   

8.
9.
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天然对立以及美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美国的反共主义特别强烈。长期以来,反共主义成为美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并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战后,美国以“自由世界”领袖自居,高举反共的旗帜,并制定了以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为目标的反共主义外交政策。美国干涉朝鲜战争的一系列决策就是在这种反共主义外交政策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也可以说反共主义是推动美国决定干涉朝鲜战争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亚是世界政治舞台上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地区。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把军事触角向该地区伸展,在"合作反恐"的旗号掩护下,美国军队开始在中亚地区部署。美国在中亚地区部署军事力量有多重企图,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霸权地位。美国在中亚的野心和军事存在不可避免地对他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中美两国在处理两国关系时不得不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1.
抗战初期,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实行了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转变,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195 0年 6月 2 5日 ,朝鲜战争爆发。随后 ,美国迅速介入了战争。当时的杜鲁门政府如此匆忙地把美国带入一场大规模战争 ,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究其原因 ,既有深刻的反共历史文化背景 ,又有争夺世界霸权的现实因素 ,还与美国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的对华政策面临三种可能的选择。但美国当局最终选择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其权力,一方面鼓励国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结果,错误的前提导致错误的结果。美国对华政策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国家的视角来看,美国联邦司法机构的存在和扩张是理所当然的。在实践中日益完善的全国性法律体系能够满足国家的各种需求,维护法治与公平正义。这一历史进程就是"进步"与"发展",值得称赞。但实际的历史演变却存在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批准宪法时期的辩论开始,联邦宪法的反对者就怀疑联邦司法机构。他们相信联邦法院会不断推动权力的集中。况且普通公民很难完全理解法律语言,最高法院法官又不受人民的直接控制,人民的权利和州的主权都将受到联邦法院的危害。这一时期,反对者有着普遍的担忧与恐惧,他们却没能阻止联邦司法机构的建立。此后,州政府抵制联邦法院的判决成为新的斗争形式。通过研究反对者的批评意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美国早期的联邦司法机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逐步禁运、对华物资援助的分析,认为:美国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态度有从软弱到强硬的发展过程,但并不存在对日妥协、牺牲中国利益的意图。支援中国的抗战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  相似文献   

16.
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对华政策与其大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独立前夕,印度就确立了大国战略,立志要成为有影响的世界大国。朝鲜战争期间,在对华关系上,印度实施了两面政策,但其主流是友好的。印度担心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将成为其通向大国之路的绊脚石,对中国不时保持警惕,这就决定了此间印度对华不友好的一面。但基于中国在其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它一些原因,印度又不敢过分激怒中国,最终采取了较为现实的对华政策。这就使中印友好的大局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7.
试析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的限制、美国国内问题的牵制、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自身矛盾性的抑制、世界多极力量的抵制以及世界共同利益的钳制等。  相似文献   

18.
全面论述美国20世纪初推行将“太平洋作为美国内海”的扩张战略及其缘起,揭示它实施太平洋扩张战略的主要手段:构筑太平洋“通道”,经营菲律宾“跳板”,制定全面系统的对结政策--门户开放,实施以日制华牵俄的均衡策略。从历史渊源上指出这种扩张战略是传统扩张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的结合,具有更大的侵略性。  相似文献   

19.
冷战对全球化的影响表现在其所造成的两大对立国际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美国的霸权则通过维护冷战期间西方集团的政治稳定,帮助确立和维持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自由化和多边开放,从而推进了国际经济向全球经济转化,全球化由此而迅速发展。全球化对冷战的影响则表现在促使冷战期间的两极国际体系比较稳定地运行,并且导致冷战以和平的方式宣告终结。同时,全球化还地美国霸权的消长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析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新干涉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新干涉主义成为当今国际政治中一股新的思潮,在这一思潮的推动下,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利用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不断干涉他国,给许多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本来就十分动荡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国际社会应该谨慎对待新干涉主义,努力不使其成为大国实现霸权目标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