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品德与生活》教材为载体,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尊重儿童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从“爱父母”、“爱集体”、“爱同学”、“爱环境”、“守诚信”等各方面,唤醒初入学儿童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以<品德与生活>教材为载体,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尊重儿童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从"爱父母"、"爱集体"、"爱同学""爱环境"、"守诚信"等各方面,唤醒初入学儿童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道德学习是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新命题。儿童的道德学习应以乐为原动力,以生活为依托,以活动为途径一这种在儿童真实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引导儿童自主学习道德的路径,赋予了儿童道德生命发展的主动权,有效地唤醒了儿童道德学习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10,(1):19-22,66
故事和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孩子们喜欢故事,他们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故事更与儿童的道德生命成长紧紧地相联系、相融通,儿童总是从故事中汲取道德的滋养,故事中的美德常常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唤醒着儿童的道德生命。过去是这样,现在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纲要》指出:"通过儿童画创作活动,启迪幼儿智慧,培养各方面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和高尚情操,促进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想象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8.
教师的道德想象力是消解教师道德冷漠的重要路径。教师的道德想象力即教师通过移情投射,设身处地地想象道德情境中利益共在者(学生、家长以及同事)的处境,预设情境中的种种可能性,对可能性进行评估并作出最佳的道德选择。教师的道德想象力的发挥有利于创生高度的道德情感、建立能动的道德形象以及培育丰富的教学想象力。然而当前科层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精细化的教师角色分工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局限限制了教师的道德想象力。因此,营造“想象”的学校氛围、开展教师道德叙事以及积极转化道德实践,有利于塑造教师的道德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道德自省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是自我德育的主要心理手段,最终服务于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自省的四大决定因素(道德自我意识、道德知识、道德目标、道德情感)对于发挥道德自省的潜能,提高自省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使个体频繁、有效的进行道德自省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鲁洁先生深刻认识到,当今我国的德育存在外在化、片面化等问题,导致所培养的人是“道德之才”而非“道德之人”。“道德之才”只具有部分道德,在道德领域只得到片面发展。“道德之人”是在道德领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自由发展的人,是具有共在型独立人格的人。为此,鲁洁先生响亮地提出了“做成一个人”的号召。要做成一个人,个体要在“成人之道”理念引导下,在生活实践中去“做”,去筹划自己、超越自我。这是一种“超越论人生观”。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中心,引导学生针对生活经验、各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展开叙述、体验、理解、对话、交流、讨论、辩论等,促使学生从物质世界进入意义世界,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11.
周家熇 《新读写》2011,(7):88-90
我们耳闻目睹着身边发生的一切,我们对这一切有着自己的想法,也有着自己的“说”法,我们用自己的思考去分析、评价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体现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归宿。然而,道德教育怎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始终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道难题。朱小蔓主编的《快乐歌——道德学习童谣》,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创设出让儿童在自唱自乐中感悟道德快乐,唤醒儿童道德良知,启迪儿童道德智慧,进而提升道德品质、形成道德行为、追求和构建美好生活的儿童道德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13.
道德想象力研究是在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研究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出现的新动向,既是多元伦理学体系交融并存的时代境遇的映射,又符合现代道德价值精神的发展方向。本文在揭示道德想象力研究价值存在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个维度梳理了近年来道德想象力研究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未来的道德想象力研究,一是应着眼于观念凝练和理论体系建构;二是应着力于道德想象力实践价值的探讨,广泛开展道德想象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性研究;三是应关注不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道德想象力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同时应对中国传统道德想象的思想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故事法的基础上,道德教育叙事取向主张使学生拥有更多更复杂的道德原型和隐喻,促进其叙事意识和道德感悟;主张道德叙事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契合,并围绕叙事素材的道德特征进行主题提炼和主题理解的教学;道德叙事教学应使儿童从道德故事的听(读)者转变为叙事者,着眼于儿童道德自我的解构与建构,开展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15.
道德想象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想象力,是蕴涵道德价值和道德意蕴的想象力。道德想象力因其对行为后果“道德效应”的清晰把握,可增进个体在事前责任中反思自我、关怀他者及与群体共生共益,继而自觉自愿承担相应责任,此正契合道德教育的价值指向和社会使命。而当个体在事前责任中缺乏道德想象力时,或将导致“我我”迷失、“人我”冷漠、“己群”离析,以致个体事前责任日趋式微。由此,道德教育应以克己慎独、依偎同情、重拾认同等程式化育道德想象力,对于纾解个体责任式微具有显著的道德效益。  相似文献   

16.
王帆 《学周刊C版》2010,(4):13-14
本文从09年底无锡锡山区的“网瘾少年”弑亲案件出发.论述了网络成瘾以及其造成的道德失范的现状、原因,并简单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意在引起社会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群体的重视以及对道德失范现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王荣 《教师》2010,(35):121-122
想象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如同语言发展、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等一样,学前儿童的想象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想象是儿童智慧的翅膀,创新能力的源泉。学前年龄是儿童想象发生并迅速发展的年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想象又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探究寻求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最佳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荣 《教师》2010,(32)
想象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如同语言发展、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等一样,学前儿童的想象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想象是儿童智慧的翅膀,创新能力的源泉.学前年龄是儿童想象发生并迅速发展的年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想象又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探究寻求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最佳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智宇 《文教资料》2013,(28):98-99
在师德教育中注重道德想象力及其培养,有助于规避教育产业的市场化机制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在师德教育中发展道德想象力是源自个体的道德努力。良好的师德有助于积聚起推动教育交往活动良性发展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20.
小说是容纳及拓展人类经验和生命感觉的容器,小说家所做的基本工作就是人类经验的鉴赏者和记录者。在叙事中,小说家要处理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关于人的想象,是个人真理问题。小说家对道德事件的敏感不是道德本身,而是道德之下的人,他要通过对个人真理的发掘去动摇诸如道德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公共观念。小说家要写出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血泪和欢欣,写出每一个个体在历史和现实中不一样的面貌,这是小说的根本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