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本书阅读可以在“实践、使用、运用、实现”中抵达“服务美好生活”的“有用”意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形成以指向“立人树人、交流沟通、作文作品”的实用性育人价值。文章重新从新课标整本书阅读的视角下关注整本书的阅读意义,探索指导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声音     
●立人图书宽乡村人义空间 ——出身农村的李英强.在获得高等学历后毅然回到家乡建设乡村图书馆。几年来,他和他的志愿者们借助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全国多个省份建起13座“立人图书馆”.惠及乡村数万名中小学生。在他看来。教育是改变“家乡沦陷”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是弥补现有教育不足的必要方法。只要有一个孩子走进图书馆、  相似文献   

3.
<正>学校内涵发展是基于学校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学校运行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彰显学校的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学校课程育人的目的。在学校运行各构成要素中,文化处于核心地位,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江苏省无锡市胡埭中学将“立人”作为核心办学理念,生成了以“立人”为主题的学校文化,旨在培养有“为国为民之志、修德修身之行、成业成人之实”的大写的“人”。用“立人”文化观照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4.
现代乡土文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是以启蒙作为己任,“立人”成为大多数作家共同关注的命题。现代乡土文学的启蒙意识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五四”时期在个性意识的张扬之中表现为独立的、自觉的文化和伦理批判,三四十年代现代乡土文学作家一方面对乡村社会和农民进行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的启蒙,另一方面挖掘存在于乡村社会中那种朴素、自然的人性和雄强、刚健的生命力,来构筑新的国民精神,但在民族救亡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作家原有的启蒙者资格的动摇和个性意识的被抽空,启蒙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恰当利用乡土文学作品,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利用乡土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化抽象为具体、易高深为平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金凤  沈勇 《江苏教育》2023,(38):21-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坚持“以史为鉴,开拓创新”的原则,梳理提炼办学历史,在创新实践中形成建设新时代“儿童号”的主题文化,确立“学以立人”的教育主张,围绕“立什么人、何以立人、如何立人”,建构与实施“中国儿童号”课程。“中国儿童号”课程的价值目标是培养“聪慧、悦纳、担当”的实小学子,涵育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公民。课程内容包括三个维度:贯彻方针,深挖国家教材育人价值;对话新课标,提升学科整体育人价值;观照儿童,彰显校本课程育人成效。学校通过环境熏陶、体验浸润、任务驱动推进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7.
提高乡村幼儿园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既是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办公平而有质量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乡村幼儿园园长的调查和访谈显示,其课程领导力现状表现为:有课程理念但课程建设方向不清,有课程实施但专业领导不够,有资源开发愿望但合力不足,有课程文化但建构意识不强。改善现状的提升策略包括课程解读力要从“思想”走向“实践”、课程实施执行力要从“管理”走向“领导”、课程资源开发力要从“个力”走向“合力”、课程文化建构力要从“自由”走向“自主”。  相似文献   

8.
文学即人学,其本质就是一种“人”的教育,它以“立人”为根本目的,因而文学教育就是人的教育.理清文学阅读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了解20世纪初以来,对文学阅读功能、价值的不同意见及其影响消长,课程研制专家对文学阅读的意见,分析语文课程教学论教科书对文学阅读的表述,以及其他语文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对文学阅读教学的论述,找寻高中文学阅读课程目标设定的内容,以及进行文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研究旨在建设基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字一句一古文”课程,探索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怎样对学生进行有别于“精英国学”的“大众国学”教育,探讨中国智慧与时代新人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联系。通过字生句、句成文、文载道,实现道立人。  相似文献   

10.
<正>长期以来,儿童阅读一直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抓手,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双减”以来,盐城市松江路小学大力推进儿童阅读,把儿童阅读全面融入课后服务,建构起“学科+阅读”“阅读+服务”“课内+课后”融通式双赋能体系,从“全科、全员、全程”三个维度系统推进儿童阅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建设儿童阅读课程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以乡土文学内涵解读为起点,分析乡土文学作品教学现状,着重探讨乡土文学作品教学策略:挖掘教材中的寻"根"意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个性化感悟。  相似文献   

12.
张俊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4):108-109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立人”,文学经典阅读对“立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解决目前因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小学生文学经典阅读量明显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学生有书可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他们的作品几乎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和基本面貌。在新的世纪里,中国“乡土文学”有何基本走向?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乡土文学”有三个基本走向,即民族化、独立化和跨文化跨地域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乡村中国一直是其最重要的叙述对象。因此,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形成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四川的乡土文学与中国乡土文学可谓同步发展,也是迄今为止取得最大艺术成就的文学类型。本文通过对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历史的理论化梳理和对部分富有代表意义的作家作品的分析,旨在探求其对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乡土文学有了新的气息与发展前景。面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作家们大都呈现出一种迷惘与留恋的态度。主要以阿城《棋王》、路遥《人生》、陈忠实《白鹿原》、汪曾祺《受戒》四部作品为例,分析其中不同特征的“迷惘”与“留恋”;这些作品呈现出的“迷惘”,与乡土文化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城市文明的陌生化不无瓜葛;而作家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情结,使其在城市文明冲击下依然呈现出对乡土文化的“留恋”意识。因此,旨在通过透视上述作品,解读转型时期乡土文学呈现的“迷惘”与“留恋”,探究乡土文学在城乡巨变中的发展特点与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枣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  相似文献   

17.
吴丽彬  陈炎 《江苏教育》2022,(11):69-70
<正>面对写作教学指导无序化与空洞化的窘境,我们基于学校的“乡村阅读”活动课程,以写作训练实践为对象,进行读写结合练习。我们认真梳理“乡村阅读”与写作训练的结合点,设置多类型写作支架,借助“支架式教学”,整合读写目标,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互通。笔者在七年级下学期将教材与“乡村阅读”活动课程相结合,开设了“细节描写”的专题指导训练课。一、引入示例支架,明确学生的写作目标在具体的写作教学过程中,示例支架的适时引入可以让作文教学目标更加直观与明晰。  相似文献   

18.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年代,发展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现代文学史上,实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流派。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些作家高举着“乡土文学”于力致,帜旗“乡土文学”创作,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品。鲁迅和茅盾是很重视“乡土文学”的,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曾撰文论述“乡土文学”,对出现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给予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遗憾的是后人并没有象鲁迅和茅盾那样继续对“乡土文学”予以必要的关注和研究,致使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19.
“孩子不感兴趣”是当前儿童文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确立以兴趣为本的课程开发观.进而采用“基于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情感需求推荐作品”,“以交流审美体验为中心安排语文实践活动”等课程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四川现代女作家罗淑在书写家乡简阳农村地区的女性生活时,从自身性别体验出发,融入自己对女性生存的理解,饱含对女性生命状态的关注。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本细读、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罗淑的乡土文学作品,可以发现,罗淑突破了中国现代男性乡土文学作家创作的局限,弥补了中国现代女作家创作的不足,在表现当时乡村女性受父权制社会与男性中心文化压迫的同时,展现了乡村女性在边缘处境中的抗争精神,刻画出她们澄明而美好的心灵。其作品中的女性书写使得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多维、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