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在晚年认真思考总结了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权建设思想,即后人所称的"政治遗嘱"。列宁的政治遗嘱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深入研究这些遗嘱思想内涵,特别是关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政治遗嘱”中蕴含了丰富的党的建设思想,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站稳人民立场,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带领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加强党内教育,提升党员素质,纠治党内不良风气;健全党内监督监察机制,整改党内作风。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建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提供了指导。我国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继承与发展了列宁的党建思想,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党内教育,有效落实对党的监督监察;坚定党员理想信念,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相似文献   

3.
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主题就是要探讨象俄国这样的小农占多数的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由此,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观点、新构想。如不同社会主义类型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渐进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通过合作制建成社会主义的“合作制的社会主义”理论构想等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新鲜独特的重要思想。列宁的这些创造性探索表明了其“政治遗嘱”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思想遗产,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会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布哈林在有关文章中提出,构成列宁政治遗嘱的若干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大的思想体系。列宁的《论我国革命》独创性地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性质和特殊道路;列宁关于把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转到文化建设上的论点是党确定重要的策略路线的理论基础;列宁从当时国际形势出发提出的俄国的策略思想如同一个由许多具体的指示构成的极其丰富的链条;列宁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论合作社》科学地提出了工业化计划和合作化计划;列宁的《日记摘录》就开展文化革命提出了切实的、广泛的计划。布哈林对列宁政治遗嘱的认识,其科学性和深刻性超过了同一时期其他理论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列宁晚年面对执政和发展新主题的凸显,对国家治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他晚年国家理论一次新的飞跃。列宁晚年对国家治理的探索涵盖了对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多种经济形态的治理、以权力监督为核心的政治治理、以提高教育水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的文化治理以及以中央委员会的建设为核心的执政党治理等各个方面。列宁晚年对国家治理的探索体现出了第一个夺取国家政权的共产党的执政思维的增长以及对这种执政思维增长的制度性适应,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6.
1922年秋,列宁的病势加重了。列宁在病重的情况下.从1922年12月到1923年3月间,口授了最后的几篇文献:《日记摘录》、《论合作制》、《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论我国革命》、《宁要少些、但要好些》,这些论文可以说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的政治遗嘱总结了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和计划,它不仅指导了苏联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对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列宁在政治遗嘱的首篇——《日记摘录》中集中论述了教育问题,对于我国目前如何搞好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列宁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至少在以下几点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工作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提高教师地位,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好风气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具有崇高的地位。列宁在《日记摘录》中把提高教师地位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来论述。针对当时苏联社会教师的地位状况,列宁从教师与创立社会主义文化两者关系来分析,指出:“我们没有注意到或很少注意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文化问题是列宁晚年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在"政治遗嘱"中更加明显,成为其思想焦点。从人类文化学学科角度分析,列宁在肯定"文化"概念多话语性以及"文化"与"文明"相区别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隐型层面分析"文化"的内涵、性质及特点;在分析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传承、发展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的同时,尤其重视研究对群体行为深刻而持久的制约性影响;并且提出俄罗斯文化的模式特征及其在十月革命后的总体现状与实质。列宁的这些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类文化学理论。深入研究列宁关于人类文化学的理论,有助于推动人类文化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构建,对当下中国正面临的执政党自身文化建设以及社会性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政党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思想,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反对官僚主义、改革机关管理体制、健全法制严惩腐败等思想。列宁的廉政思想凸显人民主体性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理想,对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启示和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以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为轨迹,系统阐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思考。进入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后,认真学习和领会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尤为必要。本文在对《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主要思想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术新视窗     
“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深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攻坚阶段的中国改革:形势、特点与任务;农民增收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列宁“政治遗嘱”中对执政党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把俄国建设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列宁反复思考的中心问题。列宁认为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政治变革,首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觉地把文化建设放在各项建设的首位。今天,学习和研究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我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是苏共历史上的闪光点,列宁对民主的忠诚和执着追求,在其政治遗嘱 中得到了很好例证。对列宁时期的民主的刻意遗忘和抛弃,对列宁精神的忽略和遗弃是苏共失败的诱发始 因。  相似文献   

13.
时政新语     
《老年教育》2014,(12):26-27
<正>开创依法治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执政党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决策的形式,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走在法治的轨道上。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稳妥地深化各种体制改革,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内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辩证逻辑和基本意蕴。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是以利益关系结构为基础的政治权力主体与公民权利主体体系,现实地体现为以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为主体,以国家治理的行动和价值体系为匹配的系统;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集中体现为按照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的现代化取向,适应时代变化,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能力是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主体运用国家制度体系,进行国家治理和参与治理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这些主体的能力构成要素和实现利益效能的现代化,而完善和发展科学适用的国家治理能力评估体系,则是衡量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和效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西方政治制度在吉尔吉斯斯坦并未开花结果。吉国政治结构体系出现了功能紊乱与协调失灵,持续的政治动荡,整个国家出现了治理危机,"最小国家"演变为"威权国家"、"民主斗士"颠覆"民主政府"、政治精英操纵"街头政治"、"利益集团"掠夺公共资源的治理困境中,对此,重新思考政权有效性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国家治理模式与实现稳定繁荣的目标的关系、主流价值观与价值多元取向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吉尔吉斯斯坦在具体治理困境中的症结,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习惯称之为“政治遗嘱”的五篇文章之——一《论合作社》中,列宁首次提出了“文化革命”的概念,并强调,“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为什么列宁临终前如此重视文化问题,并提出实行文化革命的战略任务?列宁的思想轨迹是什么?本文就此试作  相似文献   

17.
追踪治理理论应当遵循历史与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治理理论作为公共行政科学后起的一门理论范式,在现代性引发的西方中心主义全球性政治支配背景下,具有广泛的理论渗透力;从现实逻辑来看,自治理理论引入到国内学界以来,关于其适用性和解释力激起了热烈的讨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后,治理理论对中国特色的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体系将为治理理论的进一步扬弃和凝练提供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8.
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是苏共历史上的闪光点,列宁对民主的忠诚和执着追求,在其政治遗嘱中得到了很好俐证。对列宁时期的民主的刻意遗忘和抛弃,对列宁精神的忽略和遗弃是苏共失败的诱发始因。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创新活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是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的关系,地方政府创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价值偏好一致。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样本,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分析,对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有以下启示:市、县两级地方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主体,需密切关注这两级地方政府的发展;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四类内容均有发展,日后仍应全面推进,不可偏废;不同地域分布的治理效果差异明显,应重视国家整体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20.
齐慧 《湖北教育》2014,(9):10-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进以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国家建设,这个过程经历了重建治理结构、改革治理方式和提升治理能力三个阶段。通过推进以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国家建设进程,中国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