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正式学习是非结构化的、目的模糊的、情境性的、自主的学习方式,研究生的主要学习形态是非正式学习。从该角度来思考,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注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传授给他们非正式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还要促进他们情感与道德的发展,并注意构建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思辨活动,能够促进儿童文明礼仪的养成,使文明礼仪学习由"被动"到"主动",教学形式由"传授式"到"学习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儿童的学习放在教学过程的核心,通过开展多种思辨活动,培养儿童的辩证、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文明礼仪的分析、综合、评价与运用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可构建中高...  相似文献   

3.
道德学习是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新命题。儿童的道德学习应以乐为原动力,以生活为依托,以活动为途径一这种在儿童真实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引导儿童自主学习道德的路径,赋予了儿童道德生命发展的主动权,有效地唤醒了儿童道德学习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非正式学习是非结构化的、目的模糊的、情境性的、自主的学习方式,研究生的主要学习形态是非正式学习。从该角度来思考,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要注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传授给他们非正式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还要促进他们情感与道德的发展,并注意构建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与综合性的交融:综合单元性道德学习论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单元性道德学习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日本兴起的一种道德教育论。它主张确立以儿童为主体的道德学习(主体性),强调通过以道德课为中心,使道德课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进而还有家庭、社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性),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以主体性和综合性为思想内核的综合单元性道德学习论为进行动态的、立体的道德教育的构想开壁了一种可能,值得进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睿 《中国德育》2006,1(2):76-78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学习的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12月2-4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和谐校园与儿童道德学习:观摩与研讨活动”。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率学术团队与来自江苏省内外道德教育研究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二百多人,围绕社会转型期如何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儿童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体现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归宿。然而,道德教育怎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始终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道难题。朱小蔓主编的《快乐歌——道德学习童谣》,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创设出让儿童在自唱自乐中感悟道德快乐,唤醒儿童道德良知,启迪儿童道德智慧,进而提升道德品质、形成道德行为、追求和构建美好生活的儿童道德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玉 《早期教育》2001,(15):14-14
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模式的核心是在学校中实行民主管理。它通过让儿童参与民主管理。与同伴、教师共享学校的民主生活。达到发展儿童道德自主性和集体意识的目的。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隐性课程,是一种来自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课程模式。它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课程。科尔伯格认为,在公正团体中,课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补充和扩展儿童在小团体中所获得的社会认识和经验,并通过参照别人的观点扩展自己对真实生活的看法。这种经验性的学习应该能够激活儿童思想的火花,使儿童产生一种更深入地理解他们正在运用的概念的愿望。这种参与性的经验学习具有真正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力量。这时的课程已成为儿童民主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感情;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程品德课要求教师走品德课生活化的新路,将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重归生活。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图文载体,再现生活《品德与生活》教材插图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德育都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今社会,伴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文化等水平提高得很快,必然需要道德和人格的支撑,否则,可能给社会带来潜在危害。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他们的素质情况就是我国未来公民的综合素质情况,那么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呢?新课标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即在抓好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生活及自我反思的能力,使德育教育能够顺利发展。对教育本身的方向性和倾向性来说,所有的儿童教育都包括对儿童的德育培养,这也反过来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这是非常重要关键的一点。  相似文献   

12.
正幼儿园的幼儿成长速度比较快,这个时期他们也都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有研究证明,学前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如果学龄前儿童认知方面落后,则是因为贫乏、单调的学习环境和适合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的缺失。而为学龄前儿童提供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此外,学龄前儿童在学前教育时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龄前儿童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3.
李香 《考试周刊》2015,(24):118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能真正打破说教形式,具有实效性。体验式学习是指在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的作用下,学习者通过类似身临其境的氛围和细微体察,以及换位思考等真切的内心活动,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和经验的学习方法。它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体验式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体验式道德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思考、反思去“渗透现象看本质”,体验发现道德规则。这与当前所倡导的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公民素质,培养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道德是体验式道德学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前言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刻改变了儿童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上学习已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网络中,儿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释放被压抑的心灵.因此,对儿童来说,网络世界是精彩的和值得迷恋的.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为儿童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与社会问题,如网络依赖、主体性迷失、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犯罪等.如何看待儿童网络学习?怎样培养儿童的网上学习能力?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学习科学视角分析中国情境教育学派李吉林情境课程,可以看到该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课程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实施建基于优化的学习情境,课程目标以发展儿童理解力为核心价值追求,重视儿童道德性、社会性和智力性的整合发展,善用非正式环境作为拓展的心智源泉以促进儿童的卓越。在教学策略层面,李吉林情境课程将学术性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活动的操作性、审美教育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强调创设优化的学习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促发与给养儿童的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观察者、情景设计者、支架者、对话者,在建构主义视角中,教师应当运用对话了解儿童经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建构,以促进与儿童的互动,促使他们理解、建构知识,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该使课堂成为儿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促进身心发展的主要途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儿童被动吸收的状况。课堂教学应以儿童为本,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意志,使他们逐步掌握牢固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自觉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