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听众是广播的主人。广播如果失去了听众,也就失去了广播的意义。因此,广播节目主持人必须要成为听众的知心朋友,把自己放在与听众平等的位置上,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古槐树下》是河南经济广播电台惟一的农村节目,几年来,由于心系农民,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好评,一直保持较高的收听率。我作为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在实践中有不少体会。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采访.采访既是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又是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既需要"身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需要"心入",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青年记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笔杆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其结果可想而知:弯路走了不少,步子迈得不大。有没有“捷径”可走呢?我的切身体会是:“捷径”只有一条——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我进报社5年,平均每年写稿不下120篇,其中能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采拍电视新闻的体验说明,要把更多的镜头对准群众,记者要做到“三投入”,即身入、心入、情入。 “身入”,就是记者要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观察了解,体验分析,洞悉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反映群众的心声和创造性的业绩。1990年6月中旬,笔者到淇县采访时获悉了大学毕业生杜文君,主动放弃机关工作的优越条件,自筹资金,办起畜牧饲养场的事儿。当时,中央颁布了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政策。笔者认为杜文君是个好典型,就去采访他。可杜文君因引进项目,常常不在淇县,笔者三次扑空,直到第四次,才在饲养场的猪舍里找到了他,采访后发出了第一篇报道。后来笔者又采制了关于杜文君《公司加农户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系列报道,分  相似文献   

5.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  相似文献   

6.
央视七套农业节目《生活567》心系农村,服务农民,将体现社会责任感作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新视角。栏目的"图书传递工程"和"温暖计划"作为一个相对新的电视节目形态,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发展作着有益的探索,看到它受到了各界的认可,我们颇为欣慰。  相似文献   

7.
郭笑 《传媒》2019,(9):24-25
陕西农村广播是全国首家专业对农广播,"关注百姓、服务三农"一直是其宣传报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陕西农民学科技、促增收、快致富不可或缺的专业频率。在融合新媒体方面,陕西农村广播官微已经拥有忠实用户5万人,节目开通11个QQ技术群,吸引忠实粉丝3万人,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广播、微信、视频直播为主的为农服务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8.
笔者初当记者时,把看材料当成主要“采访”手段,常常忽视那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采访对象。1986年,我采访一位扎根海岛数十年,事迹非常感人的全国优秀教师。由于我只重材料不重人,只根据材料写稿子,结果把一位闪闪发光的人物写得干巴巴。这件事教育了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切实改变采访作风,变“用大部分精力研究材料”为“深入现实生活中去采访,在采访中获取写作激情”。  相似文献   

9.
1994年、1995年,我连续两次参加采写系列报道:“’94植棉面面观”和“走村串户问小康”。这两组系列报道共发稿13篇,不仅在报社内外受到好评,还分别获得1994、1995年度河北省新闻奖。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我们采访组深入基层辛勤劳作的结果。两次活动使我在深入基层采访,抓鲜活报道上有了较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搞新闻报道是“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由此可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在新闻采写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青年记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笔杆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其结果弯路走了不少,步子迈  相似文献   

11.
身入与亲知     
  相似文献   

12.
王正 《新闻前哨》2012,(2):93-93
无锡广播电视台的《生活纪录》节目是江苏省第六届十大名牌节目之一。多年来深受广大观众的热心收看和赞赏,作品也多次获得业内行家的认可和省、全国各类奖项。作为该节目的主创人员之一.以“踩点求真,身入写实,体验真情,心入求理”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13.
14.
农民是乡镇广播的主人。乡镇广播如果失去了农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体影响的不断扩大,形成了对农村广播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极地认为乡镇广播落后过时了,那就不可能办好乡镇广播。应该看到在当前农村,乡镇广播是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体无法替代的一种传播形式。乡镇广播办好了,对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维护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办好乡镇广播,充分发挥乡镇广播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是我们农村广播事业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15.
"城市广播电视像欧洲,农村广播电视像非洲。"有人用此比喻反映我国城乡广播电视业发展的不平衡。我认为不仅形象,而且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6.
江主席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我们的编辑、记者同志,一定要加强学习,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体察官兵的真情实感,从实践中不断吸取丰富的营养”。江主席的指示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搞好基层报道,我觉得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面向与心向的关系。以我们海军部队而言,舰队以下的新闻干事一般都离部队近,可以说是直接面向基层。像我们舰队机关,去陆战旅部队,坐上20分钟车就到了,去二支队乘船过~下海,最多半小时,而到湛江基地部队只要三五分钟时间。如此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新闻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第一要务。然而,时下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有些人作风浮飘,采访时走马看花,敷衍了事。有的下去采访不深入,只向被采访单位要些材料,回来后勾勾抹抹草草出笼;有的采访走捷径,坐在办公室,拿电话向下边要情况,然后便闭门造车;更有甚,把通讯员寄来的稿件稍加改动,就属上自己的名字,成了自己的章。有些新闻单位看到了问题,并也作出“不到现场不署名字”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种不正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抛开这些人缺乏职业道德不谈,单就作品本身而言,你不到现场去,身不入,心不入,怎么能写出好稿子呢?  相似文献   

18.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基层实际,以多种形式践行着“三贴近”原则.从总编辑到青年记者,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走乡村、进社区、到厂矿,深入普通劳动者中间,体察国情民情、反映火热生活,采写了大量散发着“泥土芳香”、透射出生活热力的稿件,从思想上、意志品质上受到了一次实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9.
好的新闻作品无不来自于记者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认真深刻的思考,即“身入”与“心入”的统一。但在平常工作中,有些记者认为,似乎只要身临其境了,便可与好作品结缘。其实,这种“身入”还很肤浅,只有在“身入”的基础上做到“心入”,即真正用心观察,细心研究,深刻  相似文献   

20.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向他第七子传授写诗经验时说的,意思是要想写诗,得先练好基本功,要了解生活,了解实际情况。简而言之,就是要“身”入,要“亲”知。写诗这样,写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想点子,趴在材料堆上改稿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懒毛病。不愿下基层,变成“瘸子”;听不到群众心声,听不到基层呼声,变成“聋子”;失去新闻敏感,发现不了问题,变成“呆子”,一位公认的有“前途”的报道员,刚写稿子那阵,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户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