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闪烁着主体性的光辉 ,其主体性精神体现在教育对象观、教学方法、道德教育等方面。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是春秋时期人之价值的发现在教育思想上的反映 ,同时也与孔子哲学思想的体认性特征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东方文化史上的巨人,其在道德思想上的研究堪称东方伦理道德的根源。孔子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主体性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主体性的光辉。作为春秋时期人的价值在教育思想上的映射,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体性精神与孔子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本文着重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  相似文献   

3.
孔子成人思想中"行""忠""信"的思想内涵,用现代心理学人格层次理论解释,就是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坚定的价值体系.孔子"修己以安人"的主体性道德建构之路,即成人的途径可以解释为:内省、学习、改过.孔子"成人"思想的教育新意:通过自己挺立生命、通达人间,创造一种气氛和环境,影响他人,令他人也挺立生命、...  相似文献   

4.
朱爱胜 《江苏高教》2020,(8):98-102
主体性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中蕴含并体现高水准、高规格的人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对关注并探寻其主体性意蕴自然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高校要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涵本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集中表现,以期从知行合一的维度,为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5.
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时代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主动求知与教师适时点拨的结合.对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进行重新诠释和价值定位,从主体性教育观的层面来认识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将有助于指导和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首先提出人的"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指出"善"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而生于孔孟之后的荀子侧重于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的探索,认为"恶"是人的社会属性,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道,法等先秦诸子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性恶论.本文将对荀子人性论思想从其哲学基础、内在矛盾、内容、思想实质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的角度进行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人性思想的形成源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是沿着孔子规定的路线向两翼展开,结果产生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先秦儒家人性思想的不同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美育思想的各自特色。其人性思想对他们美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规定其审美教育的方向和在审美教育中所采用的方法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彰显着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观、天性即人性的人性观、旨在"干政"的课程观和非强制性的方法观等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9.
早期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当推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对教育的阐释主要是围绕"人性"和"道德教育"展开。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所谓人性就是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