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玩跷跷板     
老顽童看见小朋友们玩跷跷板,很羡慕:我真想玩一玩呀!可是跷跷板一个人玩不起来。老顽童就找小顽皮:"小顽皮,你同我一起玩跷跷板,好吗?""不玩不玩,我想回家。"老顽童抓住小顽皮:"你不玩,我就不让你回家!"小顽皮乘机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大人欺负小孩啦!"  相似文献   

2.
“节假日你们喜欢上哪儿玩?”“游乐园。”一句简短的对话,很快把学生海阔天宽的思绪拉到课堂。课开始了,随着欢快的乐曲,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幅单元情境图,把学生带进快乐的游乐园。“这幅图就在你们课本的第2和第3页(蝴蝶页),请同学们打开书,像学语文那样给它分成几个部分,并给各部分取个小标题。”一阵静恩之后,大多数学生有了答案。“可分为四个部分:看木偶戏、买面包、玩跷跷板和丢沙包”。当前单元情境图教学存在或弃之不用或过分铺展等问题,可这节课教师巧借语文课的分段、添标题方法,把复杂的情境梳理得条块分明,省时、高效。  相似文献   

3.
让梦想成真     
日本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有两个小孩在海边玩累了,于是就躺在沙滩上睡着了。其中一个小孩做了个梦,梦见对面的岛子上住着一个大富翁,在富翁的花园里有一大片茶花,在一株白茶花的根下,藏着一坛黄金。这个小孩把梦告诉了另外一个小孩,说:“真可惜,这只是个梦想。”而另一个小孩听了后,却在心中埋下了逐梦的种子。他对那个做梦的小孩蜕:“你可以把这个梦想卖给我吗?”做梦的小孩说:“可以。”买到梦的小孩就往那座岛进发,历经千辛  相似文献   

4.
芳草地     
《感悟人生》梦想日本有一个童话故事。有两个小孩到海边去玩,玩累了,两人就躺在沙滩上睡着了。其中一个小孩做了个梦,梦见对面岛上住了个大富翁,在富翁的花园里有一整片的茶花,在一株白茶花的根下,埋着一坛黄金。这个小孩就把梦告诉另一个小孩,说完后,不禁叹息着:真可惜,这只是个梦!”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3~5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3.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会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生:玩过。师:那么,今天我们就利用跷跷板的原理来学习新知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然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根据玩“跷跷板”的启示,发明了一种能吓跑野猪的东西,并给它取名为“水流振声棒”,还真管用呢。它结构简单,材料易得,现在我们把它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7.
玩跷跷板     
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和妹妹高兴地到公园去玩。公园里有滑滑梯、旋转椅、跷跷板……妹妹说:“我要玩跷跷板。”坐上跷跷板,我这边立刻沉了下去。妹妹被跷跷板抬到半空中,开心地大笑起来。过了一会,妹妹想下来,她用力往下压,怎么也压不下去,着急地大叫起来,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这时,一位阿姨走过来,把妹妹抱了下来。我哄了半天,妹妹才露出笑脸。不远处有个伯伯在卖苹果,伯伯拿着秤杆称苹果。我忽然发现,秤砣离秤杆的提绳越近,秤尾就翘得越高;秤砣离得越远,秤尾就落得越低。玩跷跷板不是和它一样的道理吗?如果改变一下离跷跷板支点的距离,不…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平衡及杠杆尺达到平衡的条件。2 认识杠杆尺、支架、钩码。3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教具准备 :学生 :杠杆尺、钩码、支架(每组一套)教师 :杠杆尺、钩码、支架、实物投影仪、跷跷板活动投影片、录像机、印有简易杠杆尺图形的纸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放录像 :公园里两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 ,引起学生的联想 ,重新回味自己玩跷跷板时的感觉。)提出问题 :1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2 你玩过跷跷板吗?3 说一说你是怎样玩跷跷板的?(让学生…  相似文献   

9.
弹力快乐床     
小孩子天生贪玩。有时,去朋友家玩,小孩都爱在床上玩跳床,很容易把弹簧跳断。因此,我想发明一种弹力床。只要按一下紫按钮,它就会使你跳个痛快哦!如果  相似文献   

10.
(屏显视频“跷跷板”的游戏,定格于一头高一头低的状态) 师:屏幕上的游戏,在座的哪些同学玩过?怎么玩的? 生1:我小时候在幼儿园玩过。一边一人,一上一下。跷得可高啦!  相似文献   

11.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70页复习题中有一道有趣的数学题: (1)A、B、C三人去公园玩跷跷板,从下面的示意图,你能判断三人的轻重吗? (2)P、Q、R、S四人去公园玩跷跷板,从下面的示意图,你该如何判断这四人的轻重呢?  相似文献   

12.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70页复习题中有一道有趣的数学题:“(1)A、B、C三人去公园玩跷跷板,从下面的示意图,你能判断三人的轻重吗?(2)P、Q、R、S四人去公园玩跷跷板,从下面的示意图,你该如何判断四人的轻重呢?”[分析]这是一道有趣的智力判断推理题,要巧妙运用不等式性质和等式性质去分析.已知图形告诉我们:跷跷板如果不平衡,则有人体重量的不等关系;跷跷板如果平衡,则反映了人体重量的相等关系.将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转化为不等式和等式的问题,这就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经过数学运算和推理,即可求得答案.解:(1)如图(1),设A…  相似文献   

13.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70页复习题中有一道有趣的数学题:(1)A、B、C三人去公园玩跷跷板,从下面的示意图,你能判断三人的轻重吗?(2)P、Q、R、S四人去公园玩跷跷板,从下面的示意图,你该如何判断这四人的轻重呢?  相似文献   

14.
有许多时候,我们把理解词语停留在以词解词、就词论词或单纯地依靠词典上,以致学生在词语的学习理解及运用上出现了断层。若把词语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理解词义,其学习运用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一次听《詹天佑》一课,有这样一个片断:师: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看到京张铁路时会怎样赞叹?生:外宾会竖起大拇指“:啊!了不起!真了不起!”生:外宾会望着“人”字形铁路,赞叹道“:你们中国人真能干!詹天佑,了不起!”生:所有的外宾看着气魄雄伟的京张铁路,会止不住啧啧称赞:“多伟大的…  相似文献   

15.
跷跷板是幼儿常玩的一种游戏,可他们总是玩不好。通过观察,我发现,主要原因是幼儿没有很好地掌握平衡。 今天,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一又是玩跷跷板,我和詹晨小朋友两人分别站在跷跷板的两端。她用了很大的力气也没有把我跷起来:“江老师重,我轻,我跷你不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上周六,在堂哥家聚会,为了不让孩子们影响大人玩牌,当教师的太太提出评选“最佳小孩”的倡议。这一招还真灵,平时爱哭爱闹的五个小孩,为了得到“最佳”,都变得文静多了——大一点的昆昆带着最小的欣欣在玩积木,一惯有“多动症”嫌疑的超超和洋洋,也坐在我儿子亮亮的旁边,听他讲述《童话大王》上的故事。那天,大人们两摊子扑克玩得真是尽兴。最后,五个小孩并列荣获“最佳”。  相似文献   

17.
这个暑假,杭州有了嘉年华,大叔也去过了一把瘾。玩了海盗船、过山车等游乐项目后,大叔头昏眼花,浑身不舒服。忽然很想念小时候玩的跷跷板,感觉还是这个传统的项目比较安全,于是和几个小朋友玩起了跷跷板。正玩得起劲时,一个新的想法忽然从脑子里闪过。想知道是什么吗?准备好,跟我来吧!图一材料准备1.筷子1根,线3根,回形针(或者夹子)2枚。2.“十”字形架子1个。在实验过程中请保持周围环境的卫生,并做好科学研究记录。1.在大人的帮助下,将2个回形针用线吊在筷子的两端。研究一:平衡的跷跷板过程2.将2个相同的气球小心地夹在回形针上,注意将气…  相似文献   

18.
“彩色竹圈”是陈鹤琴先生创作的一种积竹玩具。我国南方竹子多,价格便宜。陈老亲自设计制作了一套“彩色竹圈”,并在江西幼师附幼和南京鼓楼幼儿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他认为,“竹圈”可以作积木玩,在教育上的价值也与积木一样,可以启发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锻炼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性情。现将“彩色竹圈”的制作、保存和玩法简单介绍如下。制作方法:先把粗竹子外面的青皮用刀刮光,以一寸二分长一圈一圈地锯下来,再把竹圈两头刨光。然后再把十分之一的竹圈每个锯成两个半圆形,把十分之一的竹圈每个锯成四个弧形(即全箱竹圈二百个,内二十个锯成半圆形,二十个锯成四分之一的圆弧形),最后用红、绿等色的瓷漆漆过(用油漆也可),以防止裂开。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本来很复杂的倒容易理出个头绪,很简单的却有不少难以说明的。1+1=2这道题连三岁小孩都能解,但有一种l+2的问题却成了老大难题,成为众多数学家为之呕心沥血苦思苦想的“哥德巴赫猜想”。有一次我给学生出一道“8=?”的数学题,学生异口同声:8。对不对?对。但我还不至于糊涂到把高三生与三岁小孩等量齐观,给高三学生出这样的题必有别的“复杂”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测试一下在开放改革的今天,学生的思维是否还封闭在固有的定势里。其实这道题的作案是:8=7+1,8=9-1,8=10-2,8=4×2,8=16÷2,8=64~(1/2)……。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古文,那些笔划多、不常见的词组合而成的句子。教师学生翻译起来往往并不觉特别困难,误译也不很多,而由那些笔划少、常见的词构成的句子。虽然似乎一看就“意会”。但真正“笔传”、“言传”起来却常常一下子被“卡”住。或是一译就偏,或是  相似文献   

20.
活动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三册62-63页“玩一玩,做一做”。活动过程: 师: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道来动脑、动手上一节活动课。(电脑演示:学生欢快有趣的活动场面)大家一起来玩一玩,做一做,你们说好不好? (板书:玩一玩,做一做) 师:先让我们进行分组活动。电脑演示:(1)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