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有的5.38亿网民中,学生网民接近1/3.作为网上人数较多、较为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心理发展与行为模式等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如何驾驭和把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提升网络育人的科学化水平,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梳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建设和管理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提出了加强和完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民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413名大学生网民的调查,勾画出当前大学生网民群体的上网习惯、目的和对网络的认知状况。据分析,网络的学习功能未被充分利用、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认知上的误区是当前大学生网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切实做好校园周边网吧环境的整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力度,加快针对网络犯罪的立法进程,开展网上道德行为教育,构建网络主流文化,塑造网上精神家因是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数量中最为庞大的群体,因而网络诚信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笔者在文中首先论述当前高校开展网络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目前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滞后性与失范行为分析,最后针对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如何加强大学生群体的网德教育成为高校工作者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原因的分析,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客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高校大学生"客文化"是网络"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大学生"客文化"的传播在传播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方面有独特的行为表征:网络技能熟练、个性意识强、思想积极向上;传播内容聚焦在记录学校生活、分享社会信息、抒发个人情感、关注名人明星;传播对象集中在同学老师、家人朋友、普通网民三类群体。传播特征主要表现为开放性、互动性、包容性、多重角色性、依赖性、盲从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日趋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互联网已然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大学生作为网民群体中的主力军,其网络素养现状堪忧,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深刻变革。因此,高校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在网络素养构建中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网络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正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民,高校大学生成为上网的主体.本文主要是对我院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网络对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是高校舆论工作的主阵地之一,高校的网民群体以大学生为主,其自身的网络行为和心理特点,对构建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求高校网络必须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校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是通过外部教育提高大学生网民的网络素养,激发他们的网络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唤醒沉睡在其内心深处的道德良知,帮助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内部自省进而达到自律的过程.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引导必须以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契合网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满足大学生网民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平等性、参与性、及时性、真实性、针对性和艺术性六项基本原则,从心理、思想、行为和安全四个层面着手,并且在引导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方式,综合运用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明晰网络舆论中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探析“群体同质化导致群体盲从——信息选择性导致群体偏执——集体无意识导致群体非理性”的生成基础,从非理性化的品质引燃网络群体极化、无序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持续加剧网络群体极化、群体认同掀起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最高潮三个方面研究其生成机理,进而提出网络舆论中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引导策略:提升网络文化自觉,勇于承担新时代网络责任;弘扬文化主旋律,承担构造优秀网络文化空间主体责任;建设校园新媒体社交空间网络规章,培育大学生网民相符行为;强化媒介间的有效合作,打造网络社交新媒体联动合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大学生上网人数日趋增多.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上网群体在全体网民中占21%,大学生成为网民的重要主体.与此同时,大学生网络交往迅速发展,QQ聊天、网络交友、电子邮件等网络交往手段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时尚,成为与传统的人际交往截然不同的高科技的交往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关系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我国网络阵地和培养合格人才大业.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应作为高校的一项战略性基础工作:建设好校园网中的特色网站,把高校网上图书馆建成高校网络文化的前哨,同时进行科学系统的大学生网民教育.  相似文献   

13.
高校BBS大学生网民群体关注与其自身成长相关及社会时事热点话题,主要是出于工具和情感动机、兴趣爱好、自身发展、从众心理和喜新求异等方面的原因。要因势利导推动大学生网民群体对热点话题的讨论朝着文明理性、健康有序的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人际关系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型人际关系。大学生作为一个主要网民群体,其网络人际关系具有认同性、匿名性、松散性、情感支持等特点。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做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网民群体 ,面对网络不文明现象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这一教育 ,要注意方式上的自律、内容上的继承性、发展性和与法制教育的结合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校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笔者分析了大学生上网的原因和网络文化的特征,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并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的实质是网络文化,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道德风貌和精神世界。大学生网民作为网络的拓荒者,在创造网络文化的同时也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这些影响正从虚拟世界逐渐改变现实生活。网络内容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很容易对大学生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特别是大学生的不良网络行为,将给高校德育带来新的挑战。加强对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分析、教育、引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校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笔者分析了大学生上网的原因和网络文化的特征,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并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实践中教育大学生网民增强开放意识、大胆地奉行"拿来主义"以获取有用信息,同时教育他们深入认识网络的本质、看清网络的两重性、合理利用网络,是网络意识教育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完善利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学生文明上网也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网民作为网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其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现状和走向,决定了网络文明的走向和趋势.文章阐述了公民意识的内涵与结构,分析了高校网络文明的特点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